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13

第13章 第624研究所(2)

1972年5月,上级下达文件,911设计任务下马,一室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新的具体任务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处于无明确任务的“真空期”,有些同志抓紧学学外语、看看资料,有些同志买点木头打打家具,有些同志因各种实际困难而要求调走。我也大致处在这种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中,但每天我都能坚持照常按时上下班。

就在这年的七八月份,三机部发动机局王祖浒副局长带队来所进行调研。在座谈会上,我就“我国航空发动机为什么落后?今后应该怎么办?”等问题谈了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我提出搞发动机不能像熊瞎子掰苞米那样,掰一个丢一个,最后什么也没得着;我讲了自己在空军部队“蹲点儿”6个月,了解到部队很需要815甲发动机,应该抓紧搞好;也讲到910发动机是我国第一型自行研制的涡扇发动机,即便出现一些问题,也应该坚持搞下去,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还提出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预先研究工作,要认真打好技术基础等多项建议。这些观点和意见得到王局长的赞许,他当场进行了肯定,评价颇高。后来王局长负责主持制订《1973—1980年三机部航空发动机发展规划(草案)》,点名借调我到北京参加编写组工作,住在三机部第一招待所,每天到北兵马司开会讨论和编写,持续了3个多月。我在624所因长期坐敞篷车,落下坐骨神经痛的毛病,有时爬车都很困难。在北京搞“规划”这段时间,经王局长同意,坚持每天到附近的北京中医院进行针灸和理疗,效果明显,做到工作、治病两不误,心情十分舒畅。

1973年10月21日,三机部做出决定:将815甲和910型号设计任务仍移交606所负责,六院决定从624所第一设计室抽调30多名科技人员返回606所工作,他们又回到离别3年的沈阳了,而我则被留了下来。

山清水秀屋顶漏

624所地处的江油县,物产丰富,人文荟萃,山川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江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乡,素有“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之称。县城中建有太白公园和李白纪念馆。附近青莲镇留有粉竹楼、太白洞、磨针溪、洗墨池、李白衣冠墓等著名景点,古木苍翠,风光奇绝。

624所的所址在松花岭,归江油县大康乡管辖,距江油县城25千米。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美。太华山绵延起伏,观雾山层峦叠嶂,林木密布,绿叶常青。每到春天,漫山的映山红与田野中的油菜花,红黄衔接,交相辉映,加上湿润清新的空气,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山间的平通河,流水潺潺,清澈透底。汛期一到,洪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在松花岭30千米以内的地方,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位于大康乡的佛爷洞是川西北最大的喀斯特溶洞。1934年,因人们在通天暗河内发现了一尊3米多高的石刻如来佛像,故此洞名曰佛爷洞。

位于武都镇郊涪江河畔的窦圌山,是国内著名的丹霞地貌风景区,为川西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诗仙李白少年时游过此山,曾留下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千古绝唱。

凡是到过624所的人,恐怕没有人说这个地方不美的,这的确不是溢美奉承之词,尤其经过4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今天这块热土显得更加美丽、更加令人赞叹不已。但当年我们到达624所时,曾流传着一副对联,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副对联就是———山清水秀屋顶漏,鸟语花香厕所臭。

“山清水秀”,的确不假,有山有水。高空台供气站的压气机组,在试验时需要大量的冷却水,所以高空台必须建在有山有水有电有气的地方。我们在太华山的半山腰上,修建了一个16万米3的大水池,人们都叫它“天鹅湖”,利用这个位差,从平通河用泵把水打上去,沉淀以后放下来冷却机组,之后就直排到平通河里去,那个时候也没有认真考虑环境污染问题。

“屋顶漏”则是所内房屋的真实写照。我们办公和住的都是“干打垒”房子,建筑标准低,住在顶层的人家就会遇到屋顶漏雨的问题。我住过的甘溪梅家园那栋三层简易楼房的顶层,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我只好买了四五个塑料桶和盆来接雨水。找领导想办法修一下,也只能等到不下雨的时候,来修的人多半是当地农民工,不下雨时又不知道哪儿漏,就胡乱给你抹点儿水泥了事,到了雨天还是一个“漏”字。

“鸟语花香”,用来形容松花岭风景,确不为过。当地一派田园风光,空气新鲜,夏天不太热,冬天不太冷,真有点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感觉。

“厕所臭”也绝非夸大之词。当时为保守国防机密,要求房屋建筑要与当地老百姓的房子一致,以迷惑敌机空中侦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当然会令人哂笑,但当时的决策层领导就是这么想的,因此,所有的家属宿舍都没有室内洗手间,只有室外的公用厕所。我在梅家园和望江楼的住房都是顶层,到厕所大概有200多米的距离,每天都要从三楼跑下来去上厕所。我的肠胃不好,有“五更泄”的毛病,清晨起来第一件大事就是奔厕所。人多“坑”少,有时“内急”难耐,就只好在野外“方便”一下。如果山风骤起扑面而来,那可就满脸尽是带尿的“珍珠”了。我们的厕所还算不错,蹲坑踏板用的是水泥板。有的厕所就用两块薄木板简单架起来,蹲下去摇摇晃晃的,让人提心吊胆。据说还真的有人不小心掉下去过。

当年的624所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为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建好“争气台”,大家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最后都挺过来了。

我常常在想,比我们更艰苦的是那些最先来到这里的同志,像刘子英政委、赵诚副所长、姜长信委员等“十八勇士”……当时他们披荆斩棘,头顶青天,脚踏草原,住茅草房,吃地瓜藤,不怕千辛万苦,一镐一锹开辟了这块处女地。今天我们的条件要好多了,千万不能忘记这些先行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先驱、真正的创业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

说起“三线建设”,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在624所,有人在那句话后面又加了一句,叫作“子孙没人要”。

我33岁走进山沟,待了整整30年,离开的时候已是63岁了,可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年富力强时期是在这个山沟里度过的。我爱人工作的研究室在松花岭二区(白果寺),我工作的一室在北川县甘溪小镇,住家在梅家园,两地三点相距20多千米。她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带着小孩赶到白果寺上班,晚上很晚才能赶回来,有时乘坐的只有敞篷卡车。无论是酷暑烈日还是严寒冰雪,都是这样度过的。碰上我出差,她只能一个人为孩子们忙活。这种情况当然不止她一个,在那里所有的同志都是如此。

如此艰苦的环境,比我去得早的还大有人在。当年的先驱者,很多人退休后就留在那里养老,安度晚年,不少同志已经作古,“死在松花岭,埋在观雾山”。

他们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一辈子,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也不一样,但那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我们应该永世不忘、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大家所说的“子孙没人要”是指职工子女的教育和就业问题。

624所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除“火葬场”之外,其他所有的社会职能机构都很齐全。“三线”单位,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都是单位自己开办。偌大的山沟里独此一家,送孩子到县城学校去读书,路途太远,交通不便,能去的人很少。所以子女只能放在所里自己办的子弟学校里读书。老师哪里来?基本上来自家属。随爱人来到这里的家属,大部分安排在行政、后勤服务部门,如到职工医院去当护士,验血、打针,读过大学但专业不对口的,所里没有合适岗位,就只好安排去学校教书了。

这样的学校,教学质量很难有保障。恢复高考后,我们所办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几年高考全“剃光头儿”,一个都没考上。后来只好自办技校,使孩子们就业时能有一技之长。

由于孤零零一个单位,孩子们又考不上大学,就业成了一个最突出的问题。自谋职业也很困难,卖大碗茶没人喝、擦皮鞋也没有生意。所以老同志们感慨地说———“子孙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