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43

第43章 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3)

此后,外委会就《陆地国界法》组织了立法调研。分为几个小组,我参加云南边界调研组,由全国人大外事委副主任吕聪敏(注2)带队,加上王良旺将军(注3)和我3人组成一个小组,还有四五位工作人员。我们调研组到云南调研了10天,跑了大部分的边界口岸,一直到了中缅、中老边界。第一次深入边境考察,体验到广大边防官兵们的艰辛和对祖国的忠诚,感觉到边界划分和管理的复杂性。云南省的边境比较特殊,有些边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一段边界线正好通过一些家庭的房子中间,所以边界不可能划得非常清楚。又譬如云南德宏境内中缅边境线长达503.8千米,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具有浓厚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众性。民族、宗教、信仰、习俗相互交织,部分乡镇、村寨与缅甸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形成一寨两国、一坝三城等特有风情。

后来大家的意见认为这一段还是按照既定的传统方法来处理,我也觉得这样比较好。当时我们先到贵州开了座谈会,后到云南省开了座谈会,再到边境口岸看了看,在边界口岸都照了相,而且我们也到老挝的那边去了,同老挝的边防军官和士兵做了交流,总体上认为当地的边界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这次到云南边界调研非常辛苦,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坐三四次飞机,乘汽车跑的也都是羊肠小道。我因年纪最大,大家对我都格外地关心和照顾。结果我们三位老同志都挺过去了,个别年轻的朋友却生了病。

调研中我们跟当地少数民族的老百姓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建议。长期以来,云南边界两边百姓相互赶街互市、走亲访友、放牧引水、往来频繁,那边随便过来了,这边也可随便过去,这种兄弟情谊是令人高兴的。调研回京后,我们向外委会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估计《陆地国界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才会正式通过。

四度呼吁造中国自己的大飞机

关于发展我国大型飞机的问题,30年来进行了反复的酝酿、讨论和探索,运10的自主研制、MD-82/90的国际合作生产都曾取得可喜的成果。运10还多次飞到过首都北京和西藏拉萨,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获得成功。干线客机始终没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型飞机产业。

对于大型飞机的研制,行业内外的专家学者、领导和群众都十分关心,纷纷献计献策,提出各自的看法和建议。虽然,大家对大型飞机的具体方案和分工定点意见不尽相同,但在大的原则和方向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即大家都认为:大型飞机是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一项标志性工程,要尽快决策并抓紧组织实施。

1970年以来,我国搞大型飞机经历了三起三落,30年的努力,两代人的心血,虽然没有成功,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并没有破灭,现在应该是最佳的时机。在全国人大会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我曾谈到搞大飞机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必须是国家意志。因为大飞机不是一个企业的行为。如果国家不重视、国家不想搞大飞机,再多的企业想搞也是不行的。

第二,必须具备研制大飞机的基本条件。包括人才,制造、试验设施,基础能力等。我国几个大型飞机企业,一直在给波音和空客公司制造多型大飞机的不同部件。我认为,我国已基本具备了一定的研制、生产大飞机的条件和能力。

第三,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我国通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2006年国家经济总产值已达到26.3万亿元人民币。应该说我国搞大飞机已经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来支持。

这次提出搞大型飞机,是从2000年开始的,当时由王大珩、师昌绪、顾诵芬、郑敏哲等几位院士牵头,我也参与其中,多次给中央上书,这在我国算是第四次强烈呼吁国家要搞大飞机了。2003年北京“非典”肆虐期间,温家宝总理视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首次公开表态我国要搞自己的大飞机。

此后,许多部门积极组织专家开展论证工作,形成了不同方案的版本。由于意见不一致,使中央主管领导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2004年3月—2007年3月,我在第十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就大飞机工程问题,共提交了3个建议和1个议案。有几十位人大代表或常委委员参与了共同署名。

我的一个总的观点是:大型飞机是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和科技创新的一项标志性重大工程,研制大型飞机对国家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对国际的影响力不亚于“两弹一星”,要尽快决策并抓紧组织实施。

2004年3月,我在十届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第一份报告《关于尽快开展大型飞机研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大战略意义、必要性和紧迫性、总体目标和发展思路、具体建议等四方面的内容。

2005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针对大飞机项目久议不决和一些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我再次提出《大飞机要尽早立项尽快开展研制工作》的第二次建议。为了不致于产生误解,我再一次对大型飞机工程提出明确建议:一个工程,两种机型;军民结合,大运先行;自主创新,国际合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我还提出:大型飞机、尤其是干线客机,是一项高技术、高集成度的重大系统工程。具有技术复杂、难度大,投资多、周期长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发展过程决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大量的投入才能取得成功。

搞大型飞机不可能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完成,需要历经几届政府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成功。因此,它既需要具有远见卓识的现任国家领导人做出战略决策,早日立项开展研制工作;又需要制订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规划,后任的各届政府要持续不断地大力支持,使其不因政府换届或领导人的交替而导致项目中途下马。

开展大型飞机研制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我们再次强烈呼吁和建议,大型飞机工程不宜久议不决,应早日立项,尽快开展研制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又一强国之梦。

2005年五六月份,在国防科工委和上级有关部门召开的几次座谈会上,我在发言时强烈呼吁:当前是我国开展大型飞机研制的最佳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是必要的,但不能长期不休地争论下去。空谈误国,只说不干,即使再争论20年,书面方案搞得再完整,也不会有自己的大飞机。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做出决策,尽快开展研制工作,不要错失良机。否则,如果久拖不决,失去这次前所未有的最佳机遇,到2021年,即建党100周年时,我国可能将仍然没有自己的大飞机,还是要花大量真金白银到外国去购买,那就会铸成最大的决策失误,我们将无颜面对子孙后代!

为了确保大型飞机工程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我国大型飞机产业的发展应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为此,在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我就大型飞机工程的立法问题提出了议案,并在中航二集团政策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草拟了共计20条的《大型飞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待条件成熟的时候,再制定国家的《航空工业振兴法》。

此外,我还就大型飞机的“心脏”———先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研制问题,写了一份专门的建议书,提出大飞机发动机开始可能要买一点,因为用成熟发动机来飞新飞机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但一定要同步积极开展自主研制工作,最终要立足于国内自主保障,给我国自己的大飞机一颗健康强劲的“中国心”,以摆脱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

以上这3项建议和1项议案,得到全国人大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每一份建议,原国防科工委和有关部委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做了很高的评价,国家发改委还就《大型飞机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的议案,邀请我参加一次专题座谈会。

非常可喜的是,在2006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通过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大型飞机正式列入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16个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之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并将它定位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大家都感到十分高兴和欢欣鼓舞。

2006年7月国务院成立了以国务院领导为组长,由各有关部委负责人参加的大型飞机重大专项领导小组。为了做好方案论证工作,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由18名委员组成,我有幸是其中的一员,从2006年7月17日开始论证工作。论证委员会由国务院办公厅领导,任命顾诵芬、李未、张彦仲三位院士担任主任,不分正副,轮流担任会议主席。论证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国家科技部负责具体组织工作。

论证委员会成员来自十几个不同单位,从事不同的专业工作。大家都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主要围绕大飞机工程怎么搞,搞军还是搞民,搞大还是搞小,总装定点放在什么地方,发动机要不要自己搞,大概需要多少经费投入和研制时间,需要哪些条件和配套政策等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让各位委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开始时意见有些分歧,但讨论时非常认真,气氛热烈,大家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多项调研工作的基础上,方案论证委员会经过近6个月的论证讨论,其间向国务院领导做了多次汇报。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两次接见方案论证委员会全体成员,做了重要讲话和指示,明确了许多焦点问题,给大家以巨大的鼓舞。最后形成了观点一致的论证报告,得到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采纳。

2007年2月26日国务院第170次常务会议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2008年5月11日,作为大型客机项目实施责任主体的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成立,全面开始C919飞机的研制工作,全国人民期盼已久的这件大事,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了良好的开端。

我完全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大型飞机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实现中国人民的又一强国之梦!

在本书出版之即,我们迎来了特大的喜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运输机,经过2007天的艰苦努力,于2013年1月26日首飞翱翔蓝天,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世界各国为之震惊。作为大型飞机方案论证委员会和其后的专项专家委员会成员之一,我在首飞现场,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与年轻朋友一起欢呼跳跃,热烈鼓掌,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充分发挥三线军工企业作用

对于三线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意见。一种认为建三线是错误的,由于建设地点太过偏僻,为后来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和不便,研究院所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科研无异于闭门造车;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建三线是对的,成就卓著,意义重大。

我在三线地区工作了30年,我的观点是对三线建设要一分为二,总的认为当时搞建三线是对的,利大于弊。主要理由有三点:一是当时国际形势很紧张,中苏之间发生珍宝岛事件,两国关系到了快要破裂的边缘,台湾当局继续叫嚣“反攻大陆”,中印边界形势也较紧张,我国四面受到夹击。在那种“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严峻形势下,毛主席高瞻远瞩、在内陆纵深地区建设大后方是十分必要的;二是三线建设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为我国中西部留下了一大批的物质财产;三是毛主席搞三线建设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思路,给我国现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重要启示。

事实上,三线建设所形成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研究院所、基础设施,所崛起的一座座新兴城市,为现今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果没有当年的三线建设,绝对不会有今天中西部的繁荣,与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可能还要大很多。

当然,三线建设、尤其是军工企业还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为此,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我提交了一份《关于充分发挥三线军工企业作用》的建议。针对这份建议中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国防科工委于6月14日以委办复字[2004]16号文,给了我一个较为圆满的答复。主要措施有:一是要继续帮助三线军工企业实现改革脱困目标,落实2002和2003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军工企业改革脱困方案的通知》两个国发文件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加快军工企业改革脱困的步伐;二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将三线军工企业的改革发展纳入地方发展改革的总体规划;三是帮助三线军工企业剥离社会职能,以解决三线军工企业的沉重负担。

四次外事出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