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刘大响自传
3759900000049

第49章 感悟人生(2)

吴老深知人才是立业之本。他把育才举贤、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一生提携后人,桃李满天下。他潜心研究国外发动机前沿技术资料,亲自翻译和编辑,提供给科研人员学习参考。对于所里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科技“尖子”人员,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经常亲自为他们教授英语和专业知识。他关心科研人员的生活,时常用自己的工资帮助生活困难的同志。他担任多个发动机厂所的主要技术领导近30年,为航空发动机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科技骨干,后来许多人都成长为航空发动机厂所的技术领导或学科带头人,有的已成长为院士,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80年,我国按引进专利生产的斯贝发动机,按合同规定需要送到英国去进行高空模拟考核试验,国家派时任430厂技术副厂长的吴老带队。吴老喜出望外,终于有机会学习国外高空台建设的经验了!在确定出国人员名单时,吴老认为,高空台对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有着重大意义,就主动提出从430厂拿出6个出国名额给624所,从624所选调6名同志随同他们一起到英国参加高空台考核试验,吴老指定我担任组长。当时刚刚改革开放,能够出国学习的机会非常少,机会难得。把自己厂里的出国指标分给别的单位,有些同志认为吴老是“胳膊肘往外拐”。但吴老站在国家利益的大局上,为了我国高空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他力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并特别嘱咐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既要完成好斯贝发动机的考核试验,又要学习好英国先进的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技术,回国后将我国自己的高空台建设好,调试好。”

在英国罗·罗公司工作期间,64岁的吴老不顾年高体弱,带领20多名技术人员,连续奋战6个多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当时中英双方人员每天两班倒,而吴老却经常“连轴转”,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点。吴老这种不畏疲劳、忘我工作的精神,不仅深深地感动了随行的中方人员,而且也让英国的同行钦佩不已。回国后,他又立即组织我们编写技术总结,出版了约120万字的“三大册”报告,这些资料对我国高空台的建设,特别是对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调试试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经过近30年的努力,1995年,被誉为“亚洲第一台”的高空台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我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拥有高空台的五个国家之一。高空台的建设成功,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加快了我国追赶世界航空发动机先进水平的步伐,书写了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辉煌篇章!

吴老根据自己从事发动机型号研制的切身经验与教训,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认识到,发动机型号研制久攻不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预研基础不够,技术储备不足。他积极建言呼吁,促进开展发动机预先研究工作,推动“动力先行、预研先行”的指导思想逐渐成为共识。

在吴老年逾古稀,从发动机设计研制的一线来到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工作以后,他仍密切关注着国内外技术发展的趋势和动向。1983年,他担任主编,主持了我国第一部《军用航空发动机通用规范》的编写与制定工作,并为这一标准的推广应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使我国的发动机研制工作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1985年12月,在株洲331厂召开的科技委发动机专业组会议上,大家对于能否坚持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感到忧虑时,吴老等9位专家联名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写信建言,表述了对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观点和建议。他们的建言得到小平同志明确的批示支持,使“太行”发动机起死回生,得以立项研制。

在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中,吴老特别重视和支持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研究,谆谆告诫我们要将发动机结构完整性和可靠性提到与气动性能同等重要的高度来抓,并贯彻于研制过程的始终。所有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工作,对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吴老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和组织观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作风正派,率真耿直,一生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政治信仰,生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他每月只有270元工资的情况下,坚持每月上缴特殊党费100元,几十年如一日,累计缴纳党费11万元之多。在他去世前,留下的一个心愿是将他积攒的10万元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上缴组织。他表示,自己所缴的党费对于党的事业和国家经济建设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尽自己所能多做一点贡献,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

吴老品德高尚、乐群惠众、廉洁奉公,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的格言。他始终保持党的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十分节俭,但为救济农村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表示对失学儿童的一片爱心,却多次向“希望工程”捐款。他向大学、中学母校以及社会慈善机构捐款总数超过20万元。

吴老的一生,是不断自觉塑造共产党人高大形象的过程。1948年,他到解放区后,组织发给他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他认真学习后感觉到:“共产党对党员的要求是和自己的人生追求完全一致的。”

在吴老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华民族美好道德的传承与共产党员高尚精神面貌的完美结合。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深得广大科技人员的爱戴和敬重。

2009年7月2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在全党、全国开展了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我荣幸地参加了由中组部、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中航工业集团联合组织的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

吴老是我一生中最敬仰、最亲近、最知心的恩师,也是非常知心的至交好友。我们之间,可以无话不谈,特别是2000年我调到航空工业科技委工作以后,我们的办公室就在隔壁,他常常要我多给他谈一谈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近况。每当我向他汇报到型号任务和预研计划取得进展时,他都非常高兴。有一次当我向他汇报总装备部和原国防科工委联合发布《2020年前航空发动机发展纲要》,并准备用多项计划来支撑《纲要》的实现时,他连连兴奋地说,你们干得很好,发动机这一下有希望了,竟高兴得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起来;而当我说到某某项目存在着问题或发生故障时,他紧锁眉头,一再表示他有责任,总是说自己以前没有把技术基础打好。他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那种魂牵梦萦的执着和对国家、民族的那份历史的使命感、事业心使我深受感动,也经常作为鞭策和激励自己不断前进的动力。

吴老对我非常关心,曾经多次对我说:“大响,你现在是院士,发动机能不能搞上去,你的作用很关键,一定要多向高层领导汇报,要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使他们能了解发动机领域的真实情况,才能给予发动机事业更多的支持。”这些话,我听进去了,牢记在心中,也在身体力行,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我深感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与吴老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2009年2月18日,吴老因癌症晚期住院。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吴老弥留之际,当我再次去医院探望他时,他凝聚着最后的一点力气,紧紧握住我的手,断断续续地对我说:

航空发动机太难了!过去我们认识不够。

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按科学规律办事!

一定要加强预先研究!

一定要讲真话,不要怕!

一定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发动机搞上去!

吴老的话音虽然很轻,但字字句句,像千钧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真切地感受到,吴老对这四个“一定要”看得比他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是他用一辈子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出来的,他为之经受了多少挫折和苦痛,耗费了他多少心血和汗水!他要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把自己几十年在航空发动机探索之路上获取的“智慧和所得”留传下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眼前这位可敬的慈祥老人,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加高大起来!

两行热泪从这个白发苍苍、面容消瘦老人的眼眶里流淌了下来,他的嘴巴又张了张,虽然没有声音,但我知道他还是想重复这四句话。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泪水从我的眼中夺眶而出,我怕自己哭出声来,赶紧对他说:“吴老,您放心吧,请您安心养病,我们一定会牢记您的嘱咐!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没想到,这一次竟成为我与吴老的最后一次见面!

吴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音容笑貌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他是我永远的导师。吴老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吴老长我19岁,但每次见面时,他都先提醒要我多多保重身体,这使我深受感动。我也知道,吴老在关心我、爱护我,是希望我能多干几年,继续努力拼搏,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我一定要牢记吴老的教诲,为了让国产飞机都装上健康强劲的“中国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朋友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