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名人教子的100法则
3760200000029

第29章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5)

丁玲高兴地向母亲讲述学校的各种新鲜事。母亲看见女儿在思想上、功课上都有进步,也非常欣慰。母亲告诉女儿,在“五四”运动中,她领着学生游行、喊口号,也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已经辞去省立女子高小管理员职位,专办妇女俭德会附属小学。眼下她除了继续办俭德女子小学以外,又在东门外为贫苦女孩办了一个小小的“工读互助团”,学生可以不交学费学文化,还可以得到点工钱帮补家庭。母亲受向警予寄来的书信文章的激励,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丁玲看见母亲虽已40多岁,却仍然热情洋溢,精神饱满,公而忘私,向往未来,也感到高兴、放心。

暑假过后,丁玲向母亲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转学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去。这所女子中学是湖南有名的学校,向警予、蔡畅都是这个学校出来的。“五四”运动期间这所学校也很活跃。母亲始终是信任和支持女儿的,只是这所学校是私立的,要学费、膳宿费、书籍纸张费,这在母亲微薄的薪金中自然是笔不小的支出。但是母亲考虑女儿的前途,仍然答应了女儿的要求,并亲自送女儿去长沙。丁玲在周南读完二年级,因不堪校长阻碍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又转学到岳云中学。

1922年春节,丁玲应王剑虹之约准备去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学习,舅舅出面粗暴干涉,他要求丁玲再过半年毕业后与表哥结婚。母亲却支持女儿,她认为孩子求知识,找出路,要学最切实的学问,是正确的。为此,家庭内闹了一场纠纷。最终,丁玲摆脱了包办婚约和其他纠缠,放弃了即将拿到手的毕业文凭,于1922年春天来到上海,在这里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她把名字改为冰之,废姓以蔑视传统意识。

1923年暑假,丁玲在上海见到向警予。向警予同丁玲谈起她母亲时说:“你母亲是一个非凡的人,是一个有理想、有毅力的妇女。她非常困苦,为环境所固,不容易有大的作为,她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向警予的这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丁玲的心,始终激励着她奋发向上。

教子感悟:

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对孩子独立学习、生活、工作以及成就学业、事业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选择的社会。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由于某种原因信息、知识激增,生活、就业竞争激烈,新事物层出不穷,除了不断地选择、决断之外,几乎别无选择。可以说,一个不会选择的人,将在选择日益增多、日益困难的今天一事无成,甚至将遇到生存困难,更不用说发展了。

许多家长由于认识不到自我选择对孩子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经常在有意无意地做着不尊重孩子自我选择的傻事、蠢事。例如,孩子喜欢踢足球,家长偏让孩子学绘画;孩子爱好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家长偏要孩子学钢琴;孩子愿学文科,家长偏要孩子学理科;孩子愿上师范大学,家长偏要孩子上综合大学;孩子想自谋职业,家长偏要孩子吃“公家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孩子自己无法选择,一切由家长说了算,一切由家长代替选择,久而久之,也就不会选择了,最终失去了选择能力。这就很自然地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孩子当别人让他对某件事谈点看法或表态时,他“口将言而嗫嚅”,或“王顾左右而言他”,先要回家问问父母后再作回答;有的孩子当别人让他做某件事时,他“足将行而踟蹰”,犹豫不决,不知从何处入手做,更不知选择最佳办法做;有的孩子甚至连走路都不知选择省力省时的路线,呆头呆脑地只知走父母给他指的路;至于择业、交友等,就更不知如何选择了。

这些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父母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剥夺孩子选择的自由、权利,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从反面警示我们:为了孩子的前途、命运,必须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

第一,教子观念必须更新。

为人父母者,之所以习惯于替孩子作出选择,这与传统的家长制观念的影响有直接关系。我国家庭是家长制的家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者,对家庭事务实行个人专制,其权力习俗,陈陈相因,“诸凡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如违犯了,就会为社会、乡邻、家族所不容。

在家长制下,家族成员特别是孩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从日常生活到就学、婚姻、职业等,都由家长决定。孩子在行动上没有自由,“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而且“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有些家族中,家长还剥夺了孩子文化娱乐活动的自由,如“吹笛、唱曲、象棋之类,皆足以置志废事,当一切摒绝之。”在学习上,家长不但拥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权力,还有权为孩子选择教师、学校和学习哪些知识、技能,完全不考虑孩子个人的意见和需要。

家长制赖以存在的传统社会虽然早已消亡,家长制也随之“寿终正寝”,但它的影响却远未清除,从一些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行为上就可看见它的阴影。一些年龄不大的父母可能会大惑不解,甚至断然否认:“我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我们怎会有家长制观念和行为?”实际上,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你头脑中的家长制观念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不然的话,孩子明明不愿学弹琴,你为什么硬逼他学呢?孩子明明爱踢足球,你又为什么非强迫他学书法不可呢?你不就是认为你是家长,你有权决定孩子的选择吗?

所以,消除家长制观念的影响,才能谈得上孩子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民主、平等的社会,家庭也须照此行事。家长要有民主作风,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给孩子某些自我选择的权利。

第二,相信孩子的选择本能。

选择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生下来后就有这种本能。所谓本能,是人类和动物不学就会的本领。选择的本能,就是不学就会的选择行为、选择本领。例如,婴儿周岁时,父母为了试探婴儿将来的志向和爱好等,会摆出各种物品任其抓取。婴儿就会抓取其中的一种物品,而不是抓取所有物品。这不妨看做是婴儿的一种本能选择。当然,这种本能选择确实是本能的,似乎是无意识、无目的的,类似于牛羊本能地选择到处是青草之地赖以生存,虎豹本能地选择荫翳的山林作为栖身之处。但是,当孩子开始分清自我和外界,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之后,他的这种本能选择就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了。例如,上幼儿园的孩子,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玩,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朋友作为小伙伴一起玩……这时的选择就远非自我意识欠发展时的选择所能比拟的了。

孩子的自我选择,是孩子成长发展的动力因素。孩子只有对自己选择的事,才有兴趣去做,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只有对自己选择的事,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富有创造性地去做。作为家长,应相信孩子的本能选择,特别是相信孩子的选择能力,相信孩子能选择好。即使孩子一时选择出了差错,也不必大惊小怪。处于成长阶段中的孩子,在选择时出现点差错甚至遭受挫折、失败,是正常的。相信孩子经过选择的锻炼,最终能学会正确的选择。中国有句古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孩子“吃”了错误选择的“一堑”后,定能增“长”正确选择这“一智”,从而实现选择的成功。

第三,让孩子拥有选择的自由。

孩子脱离母体,在生物学上,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社会学上,他们都是独立的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拥有按照自己的意愿、爱好来选择人生道路的自由、权利。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这种选择自由和权利,在这方面,美国父母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美国父母让孩子拥有充分选择的自我。现在的美国孩子拥有他们父母不曾有过的多种选择。美国的父母不会代替孩子选择,而是给予孩子自由选择他们生活道路的很多自由。一方面,父母自己心中没有严格的道德准则,“事实上,也不知道他们自己信仰什么,在世界观、行为楷模或深刻的待人接物方面,他们没有什么教给他们的子女。”另一方面,既然父母过去的经验不能解决孩子未来变幻莫测的选择困境,他们最后必须自己去发展自己的价值观,那么父母将给予的只有信任和自由。让孩子自己蹒跚而行,绝不又推又拉。使孩子真正变成社会人,是美国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正是这个目标,使孩子过早地拥有了家庭中包括选择在内的许多自由、权利。应该说,美国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开门的钥匙。美国教育界基本达到一种共识,那就是父母老师就应给孩子灌输某既定的规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选择。教育的重要职能感动引导他们怎样进行选择,“交给他们开门的钥匙比刻意带他们进入更为合适。”他们在给予孩子选择自由的同时,对选择的后果提供证据。他们特别重视择友、订婚、结婚这类选择的后果,希望孩子不完全凭第一印象或直觉办事。

我们的家庭教育目标,大而言之,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小而言之,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能独立生活、自立于社会的人,起码是能自食其力的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同样要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学业发展方向,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自由地选择朋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当然,在选择日益复杂困难的今天,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绝非易事。个人要对社会进行选择,社会也要对个人进行选择,怎样使选择正确、成功是一门大学问。父母要研究这门学问,教孩子学会选择,给孩子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也是父母的责任,决不能因为强调了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就放弃这种责任。

第四,教孩子增强选择的责任感。

让孩子自我选择,实质是让孩子承担一种责任,即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国际象棋冠军谢军的父母在教育谢军自我选择、自我负责方面堪称学习的榜样。

谢军是独生女,从小聪明伶俐,善于思考,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谢军的父母同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一样,希望她能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可谢军迷上了象棋,12岁时,被北京棋院看中,要录取她当专业棋手。让孩子以棋为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这对谢军的父母来说,一时实在难以接受。他们的思想处于一种矛盾状态:让女儿上棋院,怕学棋不成又失去了上大学机会,会贻误她的一生;不让女儿去,又怕女儿不高兴,扼杀了女儿的下棋天赋。想来想去,他们最后决定让谢军自己选择。妈妈和谢军作了一次认真地交谈。当谢军选择了下棋之后,妈妈对她说:“那好,你可以去下棋。但你必须记住,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既然选择了它,今后你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谢军就是这样似懂非懂地记着妈妈的教诲,走上了棋坛。每当对弈处于艰苦的状态时,谢军都会想起妈妈的这句话。“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妈妈的话激励她战胜对手,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争取成功。在马尼拉“世纪之战”与独霸棋坛13年的苏联特级大师齐布尔达妮泽的对弈中,正是这种选择的责任感,激励着她以超人的心智与毅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结束了欧洲棋手占尽风流的百年历史,为祖国增了光,添了彩!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主观意识,是社会整体对社会个体的要求,责任感可以转化为个人的进取精神。因此,对孩子进行自我选择的责任意识教育,等于给孩子增加了进步的动力。谢军勇夺世界棋坛冠军的事迹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把自我选择的责任教育渗透于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更要注意从日常生活的一时一事中去教育引导。特别要善于把孩子自我选择的责任感转化为自我选择的责任行为。孩子有了自我选择的责任感,又有了自我选择的责任行为,就能坚定地走好人生道路,创造人生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