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多彩的人生
3760500000018

第18章 掀开我国航空用钛第一页(5)

听到这些反映,曹春晓一个多月紧张的奔波考察和回国后一个多月来日夜赶写考察报告所付出的辛劳,也就得到了消解。他想,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一份贡献,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能够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这是多么大的慰藉,多么舒心的事啊!

住院时妻子精心照顾

曹春晓夜以继日地把赴英考察报告赶写出来,终于可以喘一口气了。不料,却出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一天,吃午饭时,妻子突然发现曹春晓颈部一侧有些肿大,便对他说道:“你的脖子右边怎么有些肿大?你照镜子看看。”

曹春晓起身对着镜子仔细一看,果然是这样。“不疼不痒的,我也没发现,看来是有问题。”

妻子焦急地说:“事不迟宜。明天我陪你上医院。”

经检查,医生说是甲状腺肿瘤,良性还是恶性现在不能确诊,须摘除后作切片检查才能定性。癌症“候选人”的阴影顿时笼罩在曹春晓夫妇的心头。妻子张琲联更是紧张、担忧。她四处打听、联系,通过一位亲戚介绍,请当时著名的北大医院的“北京第一刀”李通大夫主刀,得到允应之后,曹春晓于1978年底住入北大医院病房。大夫通报了治疗方案:先将肿瘤摘除,暂不缝合,待切片检查结果出来看,若是良性,就立刻缝合伤口;若是恶性,就需扩大切除范围。由于是局部麻醉,曹春晓头脑很清醒,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等候病理检查报告。他很坦然,因为着急是毫无用处的。当然,紧张、担忧总还是有几分的。大约20多分钟后,护士送来报告说是良性腺瘤,此时,他心中悬着的一块石头才落了下来。

元旦前夕,病人能出院的都回家过新年去了。病房里空荡荡的,只有妻子还陪着曹春晓。曹春晓的同事们看到曹春晓爱人这些天来一直昼夜守护在医院,太累了,劝她回去休息几天,由他们来陪床照顾。但张琲联坚决不同意,她说:“你们工作这么忙,放假了也该好好休息啊!我没事。”

其实,手术初愈后,医院就不让张琲联再陪床了。但她不放心,仍偷偷地“赖”在病房。遇到护士要进来时,她就躲到卫生间去,跟她们玩捉迷藏。其实,护士并不是没有发现家属还在,也许是妻子对丈夫的这种深情使她们感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张琲联对爱人这种无微不至的呵护、照顾,使曹春晓十分感动。他回顾结婚这20年来,爱妻一直对他问寒问暖,精心照顾,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好让他腾出时间来专心向科学进军;工作中遇到困难,她安慰、鼓励他,让他不失继续前进的勇气。他从内心深处感谢妻子对他的全力支持,如果说他科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那么,军功章啊有他的一半也有妻子的一半。爱情的滋味是什么?也许,酸、甜、苦、辣都有吧。但对曹春晓这个爱情的幸运儿来说,却永远是甜滋滋的。他为今生今世拥有这样一位漂亮、贤慧,始终深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而感到幸福、骄傲。

对于这次得病,有人对他说:“可能是前段时间太劳累了吧?别人出国考察哪有像你这样认真的,以后可要多注意自己身体才是。”

曹春晓回答说:“谢谢你的关心。但这可能是一种巧合吧,也许出国前就有了病灶。不过,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交给的任务我总是要尽力认真地去完成。认真,已成了我的习惯。”

不过,这次患病也给曹春晓敲了一次警钟。他意识到,不仅要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也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身体。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在平衡到不平衡又到新的平衡中反复循环发展的。虽然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如果不平衡的状态持续太久,甚至越来越严重,那就会为之付出代价,甚至导致无法挽救的局面。身体也是这样,如果因劳累过度,使健康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就会出现病态。若是身体垮了,工作和学习也就无从谈起。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因此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在紧张工作的同时,必须注意劳逸结合,必须注意保持健康。

出院后经过适当的调养,曹春晓很快恢复了健康。本来想在1979年初就为《国际航空》杂志写一篇题为《英国钛合金的发展动向和应用前景》的文章,但为了同时认真对待身体,不把弦绷的太紧,也就放缓了进度,直至1980年5月才发表。

在钛国际会议上作报告

1980年5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第四届钛国际会议。曹春晓作为中国金属学会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会议。代表团由8人组成。团长是颜鸣皋教授,成员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室的万晓景主任、东北工业学院的赖祖涵教授等。

京都是个十分美丽的城市,时值日本的国花——樱花盛开的时节,风景更加秀丽。曹春晓第一次赴国外参加国际会议,而且还要在会上向各国代表宣读他的论文,心情格外阳光,格外自豪。改革开放的头一年他就到英国进行考察,这次又有机会去参加国际会议。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结束了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状态,使科技工作者们能够放眼世界,与国外同行们互相学习、交流,这将会使我们在科学技术上逐渐与国际接轨,改变落后状况,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曹春晓从内心赞扬改革开放,深深感谢党和政府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在科学战场上一展身手的良好条件。

1976年在莫斯科举行第三届钛国际会议之际,正是一些国家的钛工业处于困难的时期,如日本钛设备的利用率当时还不到60%。而此次京都会议则是在世界钛工业处于空前兴旺、供不应求的形势下召开的。例如,海绵钛的年生产能力,日本从1978年的11400吨猛增到1979年的22500吨,但还不能满足需求;苏联已扩大到35000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经济普遍受到能源危机、通货膨胀的冲击而衰退,钛工业却反而发达起来,究其原因首推世界航空工业钛用量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因为钛进入了电力站特别是核电站这一重要领域。日本一个核电厂就采用了72648根钛管做海水冷凝器。我国宝山钢铁公司的电厂当时就从日本进口了100吨钛管。

第四届钛国际会议正是在这种钛工业走向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各国代表怀着发展钛工业的热情、探讨钛科学的兴趣聚集一堂,气氛相当热烈。在这种热烈的气氛中,曹春晓在大会上作了题为《β转变组织形态等组织特征对Ti-6Al-4V力学性能的影响》的学术报告。这篇论文可以说是曹春晓等人15年来在Ti-6Al-4V合金的工艺—组织—性能关系方面研究成果的归纳、提炼和浓缩,并在积累大量组织特征演变规律和力学性能变化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独立的学术观点。在当时人们普遍偏重于控制钛合金显微组织中等轴初生α含量的情况下,该论文明确提出了“β转变组织形态往往起着比等轴初生α含量更为重要的作用”。此外,人们常常笼统地比较针状α和等轴α这两大类组织,因而往往出现互相矛盾的结论,而该论文却明确地提出“笼统地比较针状α和等轴α这两大类金相组织的力学性能是不确切的。对于某一性能(如疲劳性能)来说,在一种条件下针状α组织优于等轴α组织,而在另一条件下,前者可能近似或劣于后者”。以上这些都是富有创新性的独立见解。

曹春晓执笔的这篇论文在大会报告后,引起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广泛兴趣,纷纷向曹春晓索要论文复印件。曹春晓虽然带去了不少复印件,但很快就被索取一空。一位美国代表在索取论文复印件时还伸出大拇指赞赏道:“你的报告很精彩,我支持你的观点。”

后来,《航空材料》杂志编辑部根据一些读者的反映,特邀请曹春晓将会上发表的英文稿整理成中文稿,发表于该杂志1981年的第一卷第一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