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27

第27章 神圣的历史使命(5)

二是理顺外部关系。为了保证飞机平台与各系统的高度融合,理顺总体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由总体设计单位肩负起所有大系统综合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理顺系统、功能分系统、子系统、软硬件研制4个层次的关系。宋总明确要求总体设计单位当好龙头,抓住影响全局的技术关键,及时发现问题,主动支持配合兄弟单位研制攻关解决问题。

三是创造性地贯彻落实飞机设计师系统工作条例,并坚定不移地推动这个系统有效运行。宋文骢认为,飞机总设计师既然承担整架飞机的技术责任和风险,那就必须赋予他相应的技术指挥和决策权;反之,整个设计师系统,除总设计师要承担总体责任和风险外,各系统的设计师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他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对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负责。

“第三,重大技术途径必须明确无误贯彻始终。”

宋总在深入分析第三代战斗机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只有成功实现大系统及全机的综合集成,才能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

首先,协同行政指挥系统,按飞机研制程序制定出0级网络图,在0级网络图的指导下制定各专业主计划,所有管理资源配置必须围绕专业主计划展开,狠抓影响全局的技术关键问题。

具体实施时要全面推行“自上而下设计、自下而上综合”的方法;全过程要分阶段地在科学验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优化、迭代。

……

宋总紧接着说:“当然,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还有很重要的各种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全体参研人员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保证型号设计师系统——这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技术指挥线指挥决策畅通无阻、运行协调、高效有序地运行。”

但,事非经过不知难!

在飞机研制初期,对于由谁来负责电传飞控系统和综合化航电系统的综合设计,就出现过争论。宋文骢坚持飞控系统和航电系统等系统设计必须与飞机总体紧密结合,子系统、设备必须按系统设计要求进行研制。为此,他耐心地多次到有关单位和领导机关进行宣传说服,终于改变了过去一些系统或设备研制各自为战的现象,理顺了飞机系统与子系统(设备)、成品的技术关系。

1989年11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批复了由宋文骢牵头的飞机总体设计单位上报的型号设计师系统组建方案。第一批型号副总设计师有:张守一、魏曾苏、谢顺龙、曾庆林、王永熙、李志广、许德7位同志。随着研制工作的进展,前后又有十多位年轻同志进入副总设计师团队,他们殚精竭虑发挥聪明才智,协助总设计师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他们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带领全体参研人员共同成就了歼10飞机研制的宏伟事业。经过歼10飞机研制的实战磨砺,这一支设计师队伍迅速成长,成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生机勃勃的力量。

宋文骢在他担任歼7Ⅲ飞机总设计师时开始实行型号设计师系统。当时由他提出并牵头制定的《歼7Ⅲ飞机设计师系统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由飞机总体设计单位的型号总设计师负责技术协调抓总;各级设计师受上级设计师和所在单位技术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在设计技术上对上级设计师负责;组织跨建制的设计师系统,按飞机总体和配套任命各级设计师;各级设计师必须要执行成套设计原则,所在单位的行政领导必须对设计人员各方面给予保障,并尊重他们做出的技术结论。宋总说:“通过设计师系统这根链条,打破行业条块分割状态,把整架飞机研制中的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环节的设计师紧紧地拧在一起,所有参加飞机研制的力量,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

宋文骢把这个叫做“落实各级各类的技术责任制”。

“刚开始贯彻这个条例,那也是很难的啊,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但不这样不行哪,这不是总体单位和总设计师要争什么权力。我只是想在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造就一个步调一致的统一环境——你们想想,总体单位和总设计师的意志,如果不能变成整架飞机各个系统设计师的共同意志,试问谁能确保飞机上天后万无一失?”宋文骢沉思着说道,“下面一个副总师或是一个系统设计师,如果他认为自己的设计比总设计师还高明,当然就要发扬民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但当他的意见被否定之后,那只能听总设计师的,这别无选择。如果他还要蛮横地坚持自己的意见,甚至和总设计师对着干,这就必须走马换人!如果总设计师没有这点能力,那这架飞机岂不就成了一堆拧不拢的金属部件,你还能谈让它上天么!”

“那您撤换了人家,人家不会对您有意见?”笔者问。

“哈,对我个人有点意见难免。但对一架飞机的性能和安全问题来说,这算什么呀!有点不同意见的同志,其实都是好同志,工作上产生一点分歧,非常正常。他不能总是把这点小意见揣在心头,捂成了一块石头,那人活着多难受啊。”

是啊,成功的项目必定有成功的项目管理。

上兵伐谋,运筹帷幄,这是决胜千里的关键。宋文骢凭着丰富的工程经验,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有效地组织、管理着新歼研制这支人才济济、群星璀璨的技术团队。

质量就是飞机的生命

歼10飞机的设计研制已进入正常轨道。

宋文骢是四处奔忙,面对眼前堆积如山的技术文件、资料和图样,进行着大量的准备工作,经常工作到深夜。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每天都有千头万绪的问题需要你去决策,你得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和实质,牵一发而动全身,采取举一反三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你从顶层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这样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你才有资格当一名型号总设计师。”

那段时间,宋文骢在抓好设计师系统队伍组建之时,他便开始考虑如何卓有成效地抓好飞机研制质量问题来。作为总设计师,他始终把“质量第一”的方针贯穿到组织管理中去,形成了一套新歼技术管理和质量管理融合的新方法。

在研制过程中,宋文骢坚持严格按照科研规律和程序开展研制工作。他经常带领技术人员深入到研制单位,了解研制情况,坚持技术问题必须弄清楚,该做的试验必须做充分,设计评审不走过场,发现故障“三不放过”。在某试验件出现普遍超标时,他及时组织设计师系统研究解决途径,协调技术问题,鼓励研制单位不要气馁,继续攻关,要求总体单位大力配合,使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对技术状态控制严格把关,在歼10飞机打样前、发图前、试制前、首飞前,每一个重大阶段他都亲自组织各系统认真清理技术状态,发现问题立即组织协调,做出决策。他提出要动态跟踪新成品研制技术状态,建立活页式的档案,把新成品转阶段评审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新成品在性能试验中、系统试验中、飞机总装中、试飞中出现的问题拉条挂账,逐个解决归零。规定了新成品研制的工作任务、工作进度、评审要求和质量、计量、标准化、可靠性、维修性、可测试等工作要求,实施检查和评审,从而落实了对新成品研制全过程分阶段的控制和管理。采取了新成品质量把3关的措施:把好试验件质量关,确保系统地面试验结果可靠;把好装机件质量关,确保飞机总装状态符合飞机设计要求,确保系统机上试验结果可靠;把好新成品放飞质量关,确保首飞安全。

“在飞机研制过程中,宋总他不遗余力地和总指挥一起推行‘故障报告和分析纠正措施系统’,坚决支持质量师的工作。他要求,凡是系统和产品,经过试验,发现问题,必须对故障进行封杀,彻底进行根治,故障必须归零!他要求我们质量师,不管产品是国产还是国外的,是权威发布的还是权威推荐的,对它产生的故障必须做到零容忍,而且绝不允许有重复!”歼10飞机总质量师吕松堂一谈到宋文骢,就充满感激和崇敬之情,“我们干质量工作的,能在宋总组织领导下,研制的飞机一架都没摔,安全地干到自己交班,余心足也!”

在国标、军标未出之前,宋文骢就率先推行软件工程化,探索和形成了许多机载软件与系统一起开发并集成到系统中的工程方法。歼10飞机的飞控、航电等系统软件已经成为系统的核心“部件”,而软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易识别,软件开发工作难于控制管理。宋总敏锐地看到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研制中全面推行软件工程化和软件开发质量控制。他组织制定了“软件开发规范”、“软件质量管理规定”和“软件可靠性设计准则”,在研制全线推行,对系统中的软件必须经过软件测试、硬软件综合、地面模拟试验台综合试验和机上地面系统试验等层层检查把关。

好了,如今歼10飞机在国防科工委和航空工业部的具体组织领导下,像一艘航船,打破了层层坚冰,拨开重重迷雾,排除种种干扰,进入正常航道,开足马力,向着既定的目标驶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一幅励志对联,真可谓是宋文骢这些年工作情形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