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宋文骢传
3760700000005

第5章 留在故乡的足迹(3)

宋文骢大概接受了在县中的教训,在这里他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像一条干渴的小鱼,游进了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在这里学习。他的兴趣广泛,记忆力强,国文、史地、物理、化学,各门功课他都广泛涉猎。他尤其喜欢外语,英语、法语他都很感兴趣,连少数民族语言他也学习,而且他在这方面有极高的天赋,学习起来并不感到十分吃力。

宋文骢从1942年9月到1946年7月,在大理西云中学读书整整3年。

云南省立大理中学(西云书院)校歌

这是他人生中难忘的3年,也是为他打下重要学习基础的3年。

这3年,除了是宋文骢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长身体的重要阶段。他酷爱体育运动。不管寒冬酷暑刮风下雨,几乎每天早晨天不亮,他的身影就出现在学校的操场上。单杠、双杠、打拳、撑杆跳、橄榄球等,是他经常的运动项目。他玩单双杠,在同学中是佼佼者;他的撑杆跳,后来还获过昆明中学生运动会第二名。天气晴好的假日,他会邀约同学一起去爬苍山;夏日里,他就和同学们一起在洱海划船、游泳。

宋文骢性格中最大的特点是极有毅力,任何事情只要他下了决心,绝不半途而废。青少年时代长期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使他拥有了一副健壮的体魄。这为他后来被部队推荐考空军飞行员、能在抗美援朝时夜以继日做飞机维护工作、能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以及在几个型号飞机设计研制过程中能废寝忘食连续几天几夜工作,打下了很好的身体基础——至今,年逾80的他,依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乐观向上,除骑自行车上下班外,还能自己驾车外出办事,不能不说与他年轻时坚持体育锻炼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其实心里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将来好去报考飞行员——他知道,要想当一名飞行员,首先必须要拥有强壮的身体。

颠沛辗转回昆明

1945年,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宋文骢还记得,他在西云中学时,听到的关于中国军队在滇西腾冲雪耻之战的情形。那是中国军队在他的家乡打响的抗战反攻第一仗。那一仗,近6000名侵华日军被中国军队全歼;日本人增援的8架飞机,也全部被中国空军编队击落!消息传来,大理人民欢欣鼓舞,学校的师生也欢呼雀跃。

但看见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伤兵,年幼的宋文骢心里也难受,这一仗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敌我伤亡是1∶6,我们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是明显不如人家小日本呀!

也就是这一年,美国人也用日本人炸中国的手段,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最后还用飞机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8月,穷兵黩武、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投降——看来,决定战争胜负的除了人,还有先进的武器和装备呀!

这一切,对渐渐长大的宋文骢不可能不受到一些影响。

战争结束后了,为了生活,宋文骢全家又迁回了昆明。由于他和大弟文明当时中学还没毕业,父母给他们留了点钱,弟兄二人只好留在大理继续读书。

随着年龄渐渐增长,宋文骢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起来——能够驾着飞机,俯瞰着祖国的大地山河,翱翔于广袤的蓝天,再好好地和日本人干上几仗,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呀!

15岁那年,他听说中国空军要招飞行员,他和班上一个同学周家骍商量好,想去报考飞行员。这一天周家骍领着他,通过他家的社会关系,来到了大理县医院全面检查了身体。身体检查完,医生告诉宋文骢,他身体很好,发育全面,报考飞行员大有希望。这使宋文骢信心倍增,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越加迫切。

然而,他当时还没有实现这愿望的机会。

1946年夏天,宋文骢以优异的成绩从省立大理中学毕业。按照父母的要求,要回到昆明去了。

临走,他爬上学校的最高处,俯瞰着美丽的校园,依依不舍,十分感慨。

“百年沧桑,罗汉松,波涛荡出慈容。郁乎苍苍,骨铮铮,枝叶如铁如龙。银苍玉洱,西云书院,应水乳交融。德化一方,乾坤习习清风……”

别了,西云书院;别了,我的母校!

他简单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要回到昆明去。

那时,云南的交通非常落后,从大理到昆明汽车很少,他只好效仿前辈,一个人背着行李,步行走回昆明。他穿着布鞋,沿着满是尘土的公路向前走去。战后的云南,一路上映入宋文骢眼帘的是累累伤痕,百业凋零,老百姓的生活很是艰难。

路上,他好不容易遇到一辆破旧的汽车,给司机说了一阵好话,那个司机竟然答应让他搭车。

这车不知是哪个国家制造的,早已老得掉了牙。车发动起来,哇哇乱叫,屁股冒着黑烟,全身都在抖动,仿佛随时都要散架似的。路面坑坑洼洼,汽车不停颠簸。宋文骢坐在驾驶室外的顶篷上,尽管他弄得满脸油烟,满身尘灰,受尽颠簸之苦,但总算免去了走路的艰辛。

可是,这车真算一台老爷车,宋文骢上车不久,才跑了几公里[3],车就熄了火。那位司机捣鼓了半天,总算把车又发动起来。又跑了几公里,车又熄了火。司机打开引擎盖,又捣鼓半天,但这回却无论如何也发动不起来了。最后检查才发现油泵坏了,车上没有备件,沿途几百里[4]路又没有修车店,这如何得了!

最后司机想了个笨办法,叫宋文骢坐在驾驶室外的顶篷上,手里抱着一个15加仑[5]的长方形油箱,利用重力直接向化油器里加油,才又把车发动起来。就这样,宋文骢顶着火热的太阳,冒着蔽日的尘灰,抱着油箱不停给汽车加油。汽车像一头老牛,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从大理到昆明,这一路起早贪黑竟然走了3天!这3天,都是宋文骢抱着油箱给汽车加油。走到昆明,他除了两只眼睛中还有一点白色的东西,整个人就像从煤堆里扒出来的一样。回到家里,连父母和弟妹们都认不出他来了。

“这是我头一回真正见识汽车,接触机械,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这是什么汽车,什么机械啊!无非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拼凑起来的架子车罢了——唉,我知道,那时我们中国真的是太贫穷太落后了,别说制造汽车,就是连像样的汽车修理厂也没有呀!”

个性特殊的学生

从大理回到昆明,1946年9月,宋文骢考进昆明天南中学读高中。

天南中学也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

“我哥小时候学习其实非常刻苦,尤其外语学得最好,在中学时期他就能用英语和同学交流,甚至争论。”

笔者在北京采访宋文骢大弟宋文明时,他拿出一本精心保存的《英汉四用字典》。这本字典早被它的主人翻烂了,纸张早已发黄,而今已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破旧发黄扉页上,用英文写着宋文骢的名字。

“这是我哥中学时用的字典,我替他保存了60多年。从这本字典使用过的频率,就可以看出当时我哥学习时下的功夫——而今,让它完璧归赵,还给他的主人吧。”

我们还是回到他的学生生活中来。

常言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少年宋文骢顽皮好动的本性,只是受了处罚有了收敛,但只要稍有放纵,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暴露出来。提起小时候干的那些恶作剧,老人至今回忆起来,连他自己也觉得滑稽可笑,甚至有点不可思议!

一次,快到学校的开饭时间,宋文骢和几个同学提前来到了饭堂。学生们吃饭的碗都一顺溜摆在桌子上。他和两个调皮学生见卖饭窗口还没打开,百无聊赖,几个人突发奇想,竟将倒扣在桌上的女同学的土碗碗底,用门上的铁挂扣一个个敲掉。而且这一敲,把一桌女同学的碗底全部敲完!如此一来,这些女同学一进饭堂,拿起自己的碗,全都又气又恼。宋文骢几人在一旁自鸣得意哈哈大笑,可整个饭堂却顿时乱了起来!

这还得了!当时天南中学的纪律和大理县中一样,同样对学生要求很严。学生上课迟到1次,就要记小过1 次;记3次小过累计就算1次大过;若被记上3次大过,就要被学校开除。这次敲碗底事件暴露后,宋文骢被记了2次大过——这使他险些又重蹈在大理县中的覆辙!

这次事件不久,学校学生食堂的柴禾用光了,眼看整个学校就要断火断炊,老师和同学们都很着急。尤其是老校长,四处求人买柴也没有结果。当时要买柴,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还要用小火车拉回来。这个差事即使对大人来说,也是个苦差,不但风餐露宿,还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行。宋文骢和几个同学一嘀咕,领头找到校领导,自告奋勇要去远地买运柴禾,还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校长正愁无人指派,见几个充满稚气的学生竟有这么大的决心,他犹豫了一阵,最后还是破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宋文骢和几个同学果然了得!一个星期过去了,正当大家焦急等待时,他们不但买到柴禾,而且还联系了几节运柴禾的小火车皮。几天几夜的运输途中,他们把棉被顶在头上,冒着大雨,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几车皮柴禾拉回了学校!当宋文骢和4个浑身湿透的同学回到学校时,不但给校长和老师们带了惊讶和惊喜,全体师生站在校门口,还像欢迎凯旋归来的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小宋同学,你们小小年纪,真是不简单——你们是给学校解了围,给全校师生解了困哪!”校长握着宋文骢的手,看着5个淋得像落汤鸡一样的学生,叹息不断,感慨不已。

校长在欣慰感慨之余,在全校师生大会上,除了对他们提出表扬外,并当众宣布:宋文骢前次敲碗犯了错,被学校记了大过;可这次克服重重困难,从几十里之外的马过河为学校买运柴禾,却是立了大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赏罚公平,功过相抵——学校决定,取消对宋文骢的记过处分!

“我读书时的天南中学很开放、很开明。他们对学生老师都很公正,赏罚分明,作风严谨。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深,这对我后来当领导做组织工作和做人的思想工作,不能不说很有启迪意义。”

注 释

[1]. 1公斤=1000克。

[2]. 1丈=3.3米。

[3]. 1公里=1000米。

[4]. 1里=500米。

[5]. 1加仑(美)=3.785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