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石屏传
3763300000015

第15章 一波三折(2)

不久,厂里得知石屏要走的消息,革委会主任劝石屏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跑“三线”去,你知道“三线”有多苦吗?要不你自己先去看看,把你爱人和孩子留下,过去待几天,不适应再回来。”石屏说,我的档案已经调走了。革委会主任说:“没有档案没关系,不用档案,我们知道你就行了。”

对这种信任与挽留,石屏很感激,但他仍然决意要走。在石屏心里,重新燃起了一种渴望,这种渴望如同点亮了一盏熄灭的灯,如同重圆了一个破碎的梦,让石屏向往并追逐。于是,已近40岁的石屏满怀着希望和热情,拖家带口,踏进了偏远而又荒僻的湘西大庸的深山老林里。

013基地是三机部根据1970年全国计划会议拟定的“四五计划”纪要,按照备战和“内地的工业建设要大分散、小集中,不在大城市,工业布点要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而筹建的,计划在大庸建设一个大型直升机制造厂,下面又分总装、部装、机加工、旋翼等4个分厂。

一路颠簸,从长沙出发,经过中途休息,汽车跑了4天,在大山里绕行,终于到达了基地。石屏立刻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这是一条长长的峡谷,四面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天空碧蓝得有如水洗,空气清新而带着花草的芬芳,远处传来山风吹拂森林的涛声,更显得谷底原始的安宁与深幽,这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呀!

等石屏到达工厂时,他发呆了,除了简陋的宿舍,什么也没有,周围没有平地,不能骑自行车,水在很远的沅江,烧的是山上砍来的树木,这里不要说造飞机,就是造拖拉机都成问题。在这交通不便的深山老林里,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航空工业基地,是一件极不现实的事情。后来,事实印证了石屏的忧虑。

在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不如意。由于物资匮乏,交通不便,吃、穿、用的物品都由单位出车,一个星期一次,一户派一个代表,到镇上统一购买。大山里的地下水,碱性特别重,洗衣服都不用打洗衣皂,而用这样的水做饭,石屏吃了经常胃痛。由于是自用柴油机发电,因此每天只能供电到晚上8时。在这里,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时间。由于工程受条件限制,进度非常慢,职工也就无事可干。在迷惘的等待中,一部分人将心中的理想与事业放逐在这散漫而又封闭的大山里,打扑克、下象棋成了他们消磨时光的主要方式。

石屏也迷惘过,但他不甘心就在这大山里从此消沉下去。于是,他告诉自己,无论生活怎样苦闷,无论人生怎样失意,都不要轻易放弃努力,都不能轻言没有希望,这是石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他也经常跟同事和爱人说,事情不会总是这个样子,总会有转机的。

石屏把自己的“活儿”安排得满满当当,他锯树劈柴,垦荒种菜,施肥浇水,甚至学会了木工,家里的桌椅板凳、碗柜衣橱全是石屏亲手做的。自从上次得了肺炎后,石屏的体质一直不好,原来没有时间锻炼的他,开始练起了太极拳。没有老师教,步伐不会走,他便看着书在地上画方位图,然后按图练习。一段时间后,竟然无师自通,至今他仍在坚持练习。

当然,最重要的是学习。一大箱从南昌带来的技术书籍,是他重要的精神食粮。同时,石屏敏锐地感觉到,苏联老大哥已经走远,英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他继续攻读英语。由于大山里信息不通,收音机收不到信号,听不了英语广播,加上晚上停电早,石屏经常在煤油灯下阅读、沉思。事实证明,学习英语对石屏后来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73年,生活在大山里的石屏得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收到信时已经是母亲去世后十几天。石屏悲痛欲绝,以泪洗面,那段时间脑子里总是映现着母亲的身影。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加上石屏当时也生病了,因此,直到今天,石屏仍然为不能给母亲送终而悲痛。

石屏有了小孩后,便将乡下的母亲接到南昌共同生活。没多久,“文化大革命”席卷而来,这让石屏开始担心起母亲来。有一次,“造反派”要抄石屏的家。石屏知道,在母亲的心里,儿子是完美的,是正派的,她肯定承受不了自己的儿子被人抄家的事实。于是,石屏请求让自己母亲带小孩出去后再进行,以免母亲受到惊吓……后来,每天都有人被戴“高帽子”,由于担心母亲,石屏想办法将母亲送回了乡下。石屏怎么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与母亲的永别。

人说父亲是山,母亲是河,可在石屏心中,母亲既是山,又是河。早年丧父的他,少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在石屏的印象中,母亲满手是茧,一脸的皱纹,指甲厚厚的,没有读过书,是典型的农村妇女。然而,正是这个平凡普通的女人,却支撑起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丈夫去世后,她历尽磨难,抚养了8个孩子。

一年四季,她总是忙碌在田头灶旁。她含辛茹苦,把深沉的母爱倾注在子女身上,她从不责骂子女。她心地善良宽容,从不与邻里红脸吵架,每当女儿们回娘家,她都要嘱咐她们,尊重自己的公公婆婆,不要与丈夫吵架。在她的影响下,4个女儿的家庭都很和睦。

对体质较差的石屏,母亲更是呵护有加。石屏10岁时,左脚痛,不知道是什么病,因为痛,石屏使劲地抓着母亲的手臂,以减轻痛苦。母亲从来不躲,她的手臂上全是指甲印。母亲整天陪着石屏,向神佛祈祷。后来,听说城里能看病,她到处筹钱,丢下她从未离开过的家,陪着石屏去城里治病,前前后后两个月,她一步也没有离开石屏。

因为石屏体质一直比较虚弱,因此,母亲是非常支持石屏读书的,因为她不希望石屏待在农村干农活,她担心石屏受不了这个苦。

石屏有了小孩后,母亲非常高兴。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石屏的爱人张雪佩打了小孩一巴掌,母亲知道后非常生气,她很严厉地冲着石屏发火:“你们30岁才生了一个孩子,你们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还打孩子,这么小的孩子,他知道什么?”石屏知道,母亲真的生气了,在石屏印象中,这是母亲最严厉、语气最重的话。

母亲的善良无私、宽容大度以及坚强,对石屏的成长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石屏对母亲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小到大,石屏从来没有对母亲说过一句重话,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这样做。中学写信,他便时刻叮嘱哥哥们,不让母亲吃馊掉的剩菜剩饭。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起,石屏就坚持给母亲寄生活费,无论生活多难,也是如此,几十年不变。石屏交女朋友时,向对方(后来的妻子)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接纳自己的母亲……

可就在这大山中,在石屏孤寂落寞时,母亲又不幸去世了。这个阴影,这份愧疚,一直萦绕在石屏心中,久久难以挥去。在大山里,有一次石屏看到一个老妇人,年纪与母亲相当,也是小脚,也是满脸的皱纹,身高体型也很像,弯着腰背个背篓。她还逗石屏的两个小孩子,说他们长得真好。看着她的背影,石屏不禁潸然泪下,他想念他的母亲……

石屏说,母亲宽阔的胸怀容纳了她一生的艰难困苦、喜怒哀乐,包容了8个子女的一切,她的眼神和语言表达了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无私的爱。

山里的日子,白天黑夜单调轮替,石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读的生活,在这深邃的空旷和宁静之中,他充满了期盼……

一晃就是5年,在这大山般寂寞而又凝重的日子里,他没有放弃,没有退缩。他也因祸得福,过着平静而充实的日子,不仅避开了外面世界的纷纷扰扰,少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是是非非,还充实了自己,提升了自己。在这静寂的大山里,他积蓄着,默默地等待着,等待着喷发的那一天!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1976年10月,党中央执行人民意志,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人民欢欣鼓舞,举杯庆贺。接着,召开了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自此,全国的政治局面也趋于稳定、正常,经济建设开始走向正轨。

1977年,随着“洪都问题”的逐步解决和013基地的解体,石屏也被调回南昌,来到了长江机械厂。回到南昌他才明白,当时江西将洪都近3000名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下放到各县农机厂,事先并未请示中央,也未得到中央的批准,这些人被白白折腾了好些年,石屏也在外耗掉了8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