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石屏传
3763300000037

第37章 附录(6)

石屏院士却不同。他1934年出生在江西鄱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3岁丧父。稍大,边放牛边上学,因学业优秀,13岁进城读初中,但因家境贫寒,学业时辍时复。1949年解放后,石屏接到学校通知,给予他甲等助学金,10月报到复学。他满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刻苦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成绩优异,16岁入团,18岁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还当选县政府常委,被选送到中南团校学习。高中毕业,石屏想起童年时日寇飞机对家乡的狂轰滥炸,想到志愿军因没有制空权蒙受极大损失,决心投身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保家卫国造飞机,遂考进南京航空学院。在那里,他继续享用甲等助学金,受到系统全面的专业教育,20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年轻的共产党员、大学毕业生石屏被分配到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地——南昌飞机制造厂,开始了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设计中国自己的飞机,这一干就是50多年。50年来,他没有换过一个单位,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红色的土壤上,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飞机总设计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院士,石屏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是我党一手培养起来的飞机总设计师。他把个人的奋斗与党的事业融合在一起。他说,他出生在农民家庭,从中学就享受国家助学金,没有党的培养,没有人民的哺育,就没有他的一切。所以他一辈子都在为党工作,为人民工作。他始终怀着拳拳的报国之情。

他又是一个有着50多年工龄的军工技术人员,是在洪都航空工业集团这个国有企业中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他把自己的工作融入洪都的发展,与广大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打成一片,同命运,共奋斗。他说,即使我胸前挂满了奖章,我还是我,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洪都所有忘我工作、献身中国航空工业的广大科技人员、干部和职工。我是这个英雄团队中的一员,离开了企业、离开了同志们,我将一事无成,他们是真正的功臣和英雄。

石屏69岁才当选为院士,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航空工业,他的蓝天梦无比执着。

为了事业,他常由于专注工作而出笑话。一次天刚下过大雨,路上积水,他走在上班的路上觉得一只脚很凉,低头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一只脚穿了胶鞋,另一只脚却穿了布鞋,布鞋已经被水湿透了,所以很凉。

为了事业,他刻苦学习提高自己。由于自己在学校里学的是俄语,所以他从头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比一般人水平都高。

为了事业,他提携后辈,有意识地把年轻人推向科研生产第一线。飞机研制成功了,先后有6人走上了厂级领导岗位,2人当上了副总师,10多人当上了所、室的领导、学科带头人,10名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如今石屏院士可谓功成名就。实现了年轻时为国家造飞机的理想和抱负,但他淡泊名利,继续勤奋学习和工作,虽已年过7旬,仍在为中国的教练机发展殚精竭虑。

初次见面,石屏院士给我的印象是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就像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工程师。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渐渐被他平淡叙述的动人故事吸引、感动、震撼,及至后来,我竟然能感受到他那清癯面孔后燃烧的激情、平和目光中透出的坚毅,甚至能感受到他胸膛中依然年轻、随时准备飞翔进行创造的心。

飞机总设计师就应该是这样的人才。他专业知识全面又独具真知灼见,能集众思而统筹实践,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解决各种问题,能远离喧嚣、心无旁骛,身先士卒地战斗在第一线,率领团队奔向理想目标。他用自己的智慧、勇气、毅力使中国飞机飞向了世界,飞出了中国飞机自主发展之路。

我忽然发觉,我面前的这个人是如此的平凡,却如此的伟大。石屏院士将自己的一生归结为一句话:“我的一生是忙忙碌碌的一生,是普普通通的一生,是无怨无悔的一生。”

石屏是拥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无愧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崇高的称号。

南昌不仅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还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三水穿城,四湖驻邑,迤逦多姿。赣江边的滕王阁因王勃的赋而闻名遐迩,然而南昌人更看重的是作为城市标志的八一起义纪念碑。广阔的八一广场,雄伟的八一起义纪念碑矗立中央。我忽然觉得它比我前几次见过的高大。旁边的人告诉我说,近年来广场周围盖了不少高层建筑,使纪念碑显得矮小了许多。为了既保持纪念碑原貌,又突出纪念碑的地位,聪明的南昌人将纪念碑基础抬高了3米,整体平移了1米,效果非常好。望着这以一柄长枪为旗杆迎风招展的红旗雕塑,朴实无华、大气雄浑的纪念碑,我想,我们中国要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也必须抬高国家的基础,首先就是国防这块分量最重的基石。而我们中国航空工业,就应该像石屏院士那样,为抬高和夯实共和国的基石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是的,石屏院士的经历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因为他把个人的一切投入到了伟大的航空工业。正如笛卡儿说的:“当一滴水融入了大海,那么它就不再是一滴水,而变成了大海。”

老骥伏枥 志在蓝天[7]

——记K-8总设计师石屏

新华社记者 张 毅 李美娟

新华社南昌 9 月 11 日电:老骥伏枥 志在蓝天——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飞机总设计师石屏。

位于南昌的中航第二集团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曾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架飞机。50多年来,洪都集团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的航空英才,继“强5之父”陆孝彭之后,又一位航空骄子脱颖而出,他就是K-8飞机和新基础教练机总设计师石屏。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科技人员和第一代航空人,石屏在46年的飞机设计生涯中,凭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操,在科学技术的道路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开拓创新,勇攀高峰。

1934年,石屏出生在江西省鄱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目睹了家乡在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下变得满目疮痍的惨状,从小立下了长大后自己也要造飞机的志向。高考时,石屏放弃了一直喜爱的文学,考进了南京航空学院。1956年7月,石屏毕业后来到了洪都集团公司。为了能早日设计飞机,他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外语、数学、力学等知识,苦练基本功。

从1958年起,石屏开始从事强5飞机设计工作,历时25年,他参加了原型机设计,并组织了强5外贸飞机设计改型,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个型号的飞机后来成为交付我国空军和出口飞机的基本型。

从设计员、设计组长、室主任到设计所副所长,石屏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安-2、初教6、“东风”103、强5系列改型机等多种型号教练机和强击机的仿制与研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炼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为初教6飞机获国家质量金奖、强5飞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级教练机被称为培养飞行员的“摇篮”,没有高性能的教练机,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作战飞机飞行员。为了尽早造出高级教练机,1982年石屏挑起了新一代教练机方案组组长的重任。通过研究比较,他提出了“提高训练效率、降低训练费用”的研制思路,得到广泛认同。

1986年,我国开始研制新一代喷气式教练机,52岁的石屏被任命为K-8飞机总设计师。K-8飞机没有原准机,资金有限,时间紧迫,战技性能要求高,风险大,但石屏坚信: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一定能成功。

根据几十年从事飞机设计的经验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石屏认为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K-8飞机必须全面覆盖和模拟战斗机各项飞行特性,没有创新、没有独到之处,是无法实现的。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石屏的总体设计方案拿出来了。这个设计方案思路新颖独特,凡是国外先进教练机有的性能它都有,别人没有的它也有,足以和世界一流教练机一比高低。

在K-8飞机的设计中,他一方面坚持自主开发、大胆创新,一方面大量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为K-8飞机研制争取了时间,弥补了科研经费的不足,提高了飞机研制水平,同时学习引进了国外技术,开创了我国走国际合作之路研制先进飞机的先河。

英国、美国、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的飞行员飞过K-8飞机之后,一致反映K-8的性能在国际同类教练机中处于领先水平,机动性能好,横向操纵品质更为突出。目前,K-8飞机已销售到十几个国家,累计交付130多架。2001年,K-8飞机研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今年五一劳动节,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专程来到石屏家中看望这位劳动模范。看到孟建柱环视这套简陋的住房,石屏解释说,厂领导多次给他分配了大房子,他不是不愿意住大房子、好房子,只是觉得搬家太麻烦了。时间对他来讲太宝贵了,实在不愿意为搬家费那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