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石屏传
3763300000009

第9章 走进大学(1)

南京,又称金陵,既是名闻天下的六朝古都,也是历史绵延的十朝都会,还是旧中国国民政府的所在地。

由于石屏迟到,接新生的队伍已经解散了。偌大的城市,要找到南京航专,可苦了初来乍到的石屏。南京航专没有参加国家统一招生,因此,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里,石屏背着背包不知朝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坐哪路汽车。正着急时,一辆黄包车过来了,傍晚时分这辆车才把他送到了学校。

到了学校大门口,石屏见到两名解放军战士持枪站岗,显得庄重、威严,但校门口没有挂牌子。石屏把所开具的录取证明、介绍信等一一给解放军战士查看后,对方打了个电话,不久,一位青年把石屏引进了学校。

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部队对航空工业的迫切需求。1951年9月,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召开了全国首次航空工厂厂长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发展航空工业的方针、任务的指示,决定要用“两个拳头打仗”:一是迅速发展航空工厂,保证飞机在“抗美援朝”前线连续参加战斗;二是迅速建立航空学校,大量培养技术干部。会议确定在南京、北京、哈尔滨、汉口等地创办航空工业学校。

南京航专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于1952年10月创建。学校建于南京市东南隅闻名的紫金山西南麓,明故宫的遗址上。建校初期,这里没有人家,只是旷野一片,十分荒凉。

建校不到一年,首届近千名学生就陆续进校了。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这批学生全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推选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现役军人免试入学。他们当中有士兵,有军官,有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也有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这批军人学生勤奋好学、纪律严明、作风正派,为后来进校的学生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石屏是航校第二届学生。这批学生全部是由国家经过考试,按大学标准严格遴选出来的。他们进校时,学校还没有全部建好,实际上大部分还是工地。一下子又增加了1000多名学生,教学、生活设施一时跟不上,于是,学校将男同学安排在一个很大的工棚内,女同学则住在新建的宿舍内。没过多久,男生们便搬到了新宿舍内。

当时的南航设立了6个专业,分别是活塞式发动机制造(一专科)、喷气式发动机制造(二专科)、飞机制造(三专科)、航空仪表制造(四专科)、飞机电气设备安装及试验(五专科)和航空机械加工(六专科)。学校通过展览的方式帮助新生选择专业,在一个大的厂房里,分别摆上相关专科的实物,像展览一样,如活塞式发动机制造专科就摆放了一台活塞式发动机,航空仪表制造专科则摆上部分航空仪表设备等。由于当时学校还没有一架完整的飞机,飞机制造专业只摆放了一些飞机部件。对新入校的学生来说,飞机是神秘而新奇的东西。通过实物展览的方法,学生对相关专业建立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于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分配专业时,石屏被分到了飞机制造专业,他为实现了志愿而高兴,学习热情更高了。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材或自编,或从西方引进。1951—1952年,我国航空院校发展很快,新编教材涉及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向苏联学习是国家的要求,因此,南航聘请苏联专家,使用苏联教材。不少苏联专家来到学校,帮助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学校的基本建设进展也很迅速,各专科的教学楼及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和教师宿舍等都分别建成,大大改善了教学环境。

经过几年的建设,国家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基本结束,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新中国成立才3年,展开全面的社会建设,百废待兴,需要很多青年参加各行各业的工作,有志于航空事业的学生,朝气蓬勃,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热潮中。

选择专业以后,便开始分班,飞机制造专业有4个班,石屏在第三班。当时,石屏担任了这个班的团支部书记。然后,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学校推行苏联的“五时一贯”制,上午连续上5节课,时间太长,同学们经常会饿,学校会在中间发一个馒头。因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石屏适时开展假日活动,促进同学间的交流。

由于学习太紧张,很多人承受不了压力,晚上会做梦、说梦话,心里非常不安,石屏也一样。为此,学校请心理学专家到学校专门讲了一堂关于梦的讲座,专家告诉同学们,做梦说梦话是正常的事情,这样,同学们才稳定了情绪。

高中时期的经历,对石屏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大学后不久,他就被选为校团委委员,担任了校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做团的工作他已经有经验,毕竟是轻车熟路,不会影响学习。石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不仅各方面的知识和见识得以增长和拓宽,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愈加进步。进校后不久,石屏便写了一份真诚表达的“自传”,交给了本班来自工农速成中学的党员。党员问石屏是谁让他写的,石屏说是自己要写的。

申请入党是石屏中学时代就有的愿望。高三时,他因为要准备高考,没有参加党训班,他不知道入党申请是要先经过考核才由党组织通知写的。起初,他想入党还是带着几分荣誉感的。后来,党支部根据他的情况派了两名党员和他联系,他们真诚的态度和友情的关怀感动了石屏。他们指出,石屏在同学中给人一种自大的感觉,并分析也许是从中学里带来的。当时,吴运铎著的《把一切献给党》是大众读物,影响很好,这本书深深激励着石屏,使他从对小说和电影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回到了活生生的吴运铎身上。学习吴运铎为了工作忘我的事迹:他多次负重伤,却坚持为部队制造枪支武器,人们称他是中国的保尔 柯察金。石屏认为,吴运铎是新时代的楷模,他看这本书,不断对照思考。石屏下定决心,学习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当时,成立不久的南京航专还没有成立党委,只有一个党总支,全校2000多名师生员工中,只有130名党员,且大部分是干部党员和军人党员,学生党员少之又少。而学校党员的发展工作在学生中还没有展开,对发展学生党员非常慎重,一般是经过组织考察后,认为哪个学生可以发展为党员,再找其谈话,并通知他写入党申请书,而且这主要是在第一届军人学生中推行,在刚进校的新生中还从来没有进行过。

收到石屏的入党申请书,三专科党支部非常重视,这是三专科新学员中的第一份,也是全校新学员中第一份主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石屏能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表达他对党的热爱和加入党组织的心愿,这种觉悟和真诚是难能可贵的。

1954年6月,南京发大水,南京航专组织学生去防洪,石屏积极要求参加,随后,学校组织老师和学生到了堤坝,同学们挖土、挑土、堵缺口,大堤上场面很壮观。这些学生平日里多是干脑力活,现在却要干体力活,身体多少有点吃不消,没多久,石屏便感觉全身酸软。但大家很乐观,累了,就坐在铁锹上休息一下,有人索性坐在泥潭里,兴起时,大家还会唱唱歌鼓舞士气。

那天晚上,石屏一夜没睡,他很紧张,不敢睡,随时准备听候命令,一旦堤坝出现险情,便要赶紧填土。尽管很累,但石屏跟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此,应该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