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管德传
3763800000029

第29章 歼8Ⅱ(3)

顾元杰在一篇回忆文章 中写道:

歼8Ⅱ研制过程中,厂所互相帮助,积极配合,关系密切的程度,解决问题的程度,都创造了国内的最高水平,被誉为航空工业部系统厂所结合的典范。

——顾元杰《新的突破——歼8Ⅱ型飞机研制回忆》

对于管德在松陵机械公司的工作,顾诵芬有很高的评价:

112厂是航空工业创建之初就有的老厂、上万人的大厂,有多年的光荣传统。要领导这样一个厂子是很不容易的,但管德去了,与原有的厂领导班子,尤其是唐乾三同志的关系处理得很好,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都接受他的领导,厂所关系也处理得很好,为歼8Ⅱ的研制工作创造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这说明了管德的领导、管理能力是很强的。

——顾诵芬谈话(2012年1月)

对此,管德谈得很简单,对自己在担任112厂第一副经理、总工程师的工作也是轻描淡写,评价只有一句话——“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

部里让我去112厂,我说我干不了,那是2万多人的一个大厂,从解放初期就创建起来的,那么多年形成的体系,我一个外来户,想去管人能管得了?我说也就管协调厂所关系行,这我能协调好,保证不打架。后来我这个现场总指挥就负责厂所关系的协调。

我管厂所关系,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我比较公平,不偏向这个,也不偏向那个。原来工厂、设计所两家矛盾很大,老觉得对方占自己便宜了,后来我负责这事以后就好了,一个礼拜开一次会,什么事都没有了。

当时成立了一个主管工程师办公室,负责联络。下面就几个人,每个人联络几个车间,几个科室,发现问题就往上报。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112厂派到主管工程师室的许德祥,195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是1956年4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决定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改为南京航空学院以后具有大学学历的毕业生。1983年,经过唐乾三厂长亲自过问,才得以从34车间调至主管工程师室工作,就此有了一年多在管德总工程师直接领导下工作的经历。这一段时间里,歼8Ⅱ的研制从设计发图到完成总装,历经除试飞外的研制工作全过程。他总结了自己在管德领导下工作的体会:

一、班子团结,组织严密,敢于领导,善于协调。

二、抓住时机,做好政治思想动员,经济责任承包跟上。

三、实事求是,深入一线,抓住重点,解决矛盾。

——许德祥访谈(2012年3月)

许德祥质朴、干练。在112厂,上自一把手唐乾三,下到普通的工人师傅,都亲切地称他“祥子”。他回忆:

现场总指挥主要是协调总设计师与总工程师两个系统的。

管总他是搞设计出身,对工厂不是很熟悉,生产流程不一定很熟悉。但他到了工厂以后,和各位副经理(我们那时候不叫总经理,叫经理)相处都很好,工作中相互支持、相互理解。

——许德祥访谈(2012年3月)

许德祥回忆,按歼8Ⅱ型飞机一级网络图要求:1982年底601所已完成结构图发图工作;1983年1月—1984年6月完成首架飞机首飞工作;1983年1—10月完成生产准备工作;1983年10月部装车间开工。

根据当时研制进度,公司经理办公会要求部装车间特别是前机身车间提前一个月开工。这时,前机身车间于9月20日八大组合件全面开工,并于10月7日在管总主持下召开决战四季度大干歼8Ⅱ型飞机誓师大会。

正当前机身车间研制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之时,从601所传来设计更改消息:歼8Ⅱ型飞机模型在高速吹风后发现进气道载荷有变化,需要在进气道15~19框段进行设计更改4处:一处是加强18框下部,增加4根型材、2个角盒;一处是加强15框上部,增加2个角盒;一处是更改蒙皮歼8Ⅱ-0220-0-73厚度,从1.2改为1.5;一处是15~18框段、18~19框段增加纵向长桁、隔板。增加和更改零件涉及20多项,这样大的更改,使得前期10个月生产准备工装均要做出相应更改,虽然不是全部推倒重来,但这么大的更改工作量使工厂生产调度部门、车间都很难决断,这严重影响了生产准备和生产进度。

许德祥说:

主管办迅速将此事报管德,管总将当时系统工程理论、并行工程做法创新地结合起来,他组织601所飞机设计人员和沈飞公司生产、工艺、工装设计人员联合进行技术交底。实质上就是将飞机研制网络图上许许多多串行的工作流程原来是分步骤、分周期进行的工作,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工程管理、并行工程运行,使得后期串行的工艺审查、工艺设计、生产准备、甚至零件制造等提前并行运行。这样一来,虽然由于设计更改造成工厂已开展的工作几乎推倒重来,按过去的管理办法肯定推迟研制进度,推迟飞机首飞时间,但由于管总采用系统工程新力量、并行开展研制工作,使得这次大量设计更改严重影响生产进度的矛盾得以解决。

——许德祥访谈(2012年3月)

许德祥列举的这一类的例子很多。

有工厂工作经验的人都能够体会到,生产过程尤其是新机试制中,设计、生产、质量等部门经常会闹矛盾。由于各部门、单位承担的责任不同,必然就会有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意见,冲突和争执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领导深入实际,亲自听取各方意见,从大局出发,妥善协调和处理质量与进度、设计与工艺以及任务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需要领导者有高超的工作技巧和方法;统筹、驾驭全局的魄力;充分考虑各方面意见、加以判断的敏锐;也要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与各方面的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群众之间的友好和谐的关系、亲密无间的感情和崇高的威望。

在许德祥心目中,管德具有解决问题和矛盾所需要的这一切,“所以这些矛盾也就都解决了。”

在601所派往112厂跟产队的贾鑫看来,管德与顾诵芬的密切配合也是歼8Ⅱ在最短时间里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歼8Ⅱ的时候,管总调到112厂去了,顾总是总设计师,他是112厂副经理兼总工程师,是歼8Ⅱ现场总指挥。我觉得他们俩配合得很好。

我一直是所里派到112厂的歼8Ⅱ跟产队的,跟了一年半。他们俩人共同的特点都是深入现场,总在车间里头,尤其到最后首飞期间处理技术问题。

以前搞歼8,我也跟产。那个时候处理一些问题,厂所之间总是有一些不太好处理的问题。这时候管总是112厂总工程师,处理起问题特别爽快。

这两个人对歼8系列的快速提升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不是他们两个人更好地配合,我们这个进程不会那么快。

——贾鑫访谈(2012年3月)

对这一点,时任型号总设计师助理的杨凤田也有同感,他曾经回忆:

由于种种原因实验室的土建工程于1983年底才全部竣工,离1984年“七一”上天的目标只有半年的时间,而试验设备仍在制造中,能否按时建好试验台并做出一定飞行小时的试验,一时成了歼8Ⅱ研制的关键。歼8Ⅱ现场总指挥管德和型号总设计师顾诵芬,采取了非常措施,经过松陵机械公司62车间和601所实验室同志的共同努力,终于在4月份完成试验台的组装和调试,并于5月份完成了50个起落的试验。

——杨凤田《难忘的历程——歼8Ⅱ型飞机首飞前纪实》

对于管德的领导才能,顾诵芬由衷表示佩服,在一次谈话中,他讲到了管德的讲话水平:

1983年底,航空工业部在成都召开了一次歼7Ⅲ、歼8Ⅱ研制工作会,也是一次动员会。会议由副部长王其恭、高镇宁主持。

那次会议很隆重,四川省里的领导也出席了,规模还是相当大的。会上要求各厂领导表态,管德根本没好好准备,也没有打印稿,就在一个信封上,用钢笔写了一个简单的提纲,然后就上台讲了。

王其恭听了以后很感叹,说管德你就拿这么个提纲,讲得这么好,就说他的才能很明显会动员。

——顾诵芬谈话(2012年5月)

注释:

唐乾三,193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2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学校,同年分配到112厂(今沈飞公司)。在112厂,他从总装车间主任做起,历任公司总检验师、总调度长、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兼总经理。在飞机制造的大型企业担任一把手工作13年,是航空工业系统在主机厂厂长职位上工作年限最长的。他先后荣获辽宁省、沈阳市、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管理专家,全国“军转民”优秀企业家和全国科技实业家创业奖银奖,第五届全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等奖励和荣誉称号。

歼8Ⅱ首飞

1984年3月1日,航空工业部以航飞函(1984)307号文,发出了关于成立《歼8Ⅱ型飞机试飞领导小组的通知》。为搞好歼8Ⅱ型飞机的试飞组织领导工作,部决定成立“歼8Ⅱ型飞机试飞领导小组”,职责是在部直接领导下,负责歼8Ⅱ型飞机定型试飞工作。

现场总指挥管德又有了一个新的职务——歼8Ⅱ型飞机试飞领导小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