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14

第14章 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5)

侯建武任成都飞机公司总经理期间,工作遇到了军转民的严峻挑战。1986年军品陡降,产值由1985年的4.7亿元降为1.7亿元,还造成物资积压2.7亿元。为了摆脱困境,加快实施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侯建武团结领导班子,坚持“军民结合、航空为本、多种经营、走向世界”和“大企业要干大事业”的发展方针,制定了“产品开发是龙头,调整改造是关键,配套改革是保证”的工作部署。为保证战术上打好仗,战略上打胜仗,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提出了对军品与民品、质量与数量、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物质与精神的处理原则。在产品开发上,紧紧围绕用户需求,狠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七五”期间,开发航空军品就有10个型号,出口飞机145架,创汇4.06亿美元,并实现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格局。其中歼7M型飞机获国家大型武器装备金奖。为使成飞加快进入国际民机转包生产领域,承接了麦道公司MD-80/90系列机头的转包生产合同,成功嫁接了现代国际民机制造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销售渠道,并为成飞后来承接空客公司和波音公司的民机转包项目奠定了基础。在调整改造上,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发展”的方针,每年以9%~10%的高比例提取折旧,筹资投入技术改造。“七五”期间,公司自筹技改资金9362万元,通过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按国际标准对公司的技术基础和管理进行改造,为公司增强了发展后劲。成飞公司1989年被航空航天部评为有重大贡献单位。1990年公司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润比1986年分别增长107%和170%,晋升国家二级企业,获国家质量管理奖,并跻身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名列第196位。

侯建武1984—1987年被评为成都市劳动模范。1986年被评为航空工业部劳动模范。1988年被中共成都市委、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88年被四川省授予优秀企业家称号。1989年获航空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先后兼任中国航空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成都企业管理协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被聘为南京航空学院名誉教授、西北工业大学顾问教授。他1987年被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他是中共四川省第四、第五届省委委员。

侯建武先后发表的主要文章有:《厂长要重视做思想政治工作》,《转变观念,改造基础,大力推进出口创汇》,《理顺企业内部运行机制的六个有机结合》等,其中《军工企业实施战略转变的对策》刊于1989年《经济管理》,该文同时获《经济日报》、《改革》杂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授予的“改革十年创新奖”。

侯建武1995年3月从领导岗位退休以后,仍然心系航空事业,继续关心公司的科研生产与改革发展,理解、支持企业的改革发展思路和措施,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建言献策。他继续保持老干部、老党员的政治本色,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领导干部身份自居,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他教育子女爱岗敬业,献身航空,报效祖国。在成飞大干型号工程中,积极支持子女的工作,为子女当好后勤,力所能及地为子女做好保障服务,减轻了子女的后顾之忧。2010年被成飞公司党委授予“三好老干部”称号。

刘松柏

兼收并蓄 使命高远

刘松柏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2007年7月,刘松柏因干部交流来到了中航工业导弹院所在地洛阳。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他,话语不多,却都有着最朴素的心愿,那就是扛起导弹院发展的重任,实干建业。

从传承创新到兼收并蓄

导弹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作为国内唯一专业从事空空导弹制造的企事业单位,在新世纪初达到了发展最辉煌的阶段。2010年,导弹院提出了“聚焦主业强根基,深化改革促发展”的行动口号,明确了质量、保密、批产、竞标等各项重点任务和经济产值40亿元的目标,要求全院职工抓住关键期、打好翻身仗,拼搏实现各项工作目标。1年来,经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奋力拼搏,导弹院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基本实现了爬坡过坎、打赢翻身仗的目标,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从辉煌历史到重塑形象

导弹院历来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多年来总结出了一套宝贵经验,归纳为“十二法”,其中方法之一为持之以恒抓学习,成立由党委委员、院领导、副总师、综合机关主要领导组成的中心学习组,定期学习重大理论、重要政策和上级精神;成立干部管理学院,进行中层干部轮训和专题研讨;定期对党员和职工进行教育等。方法之二为“四高”机制促干部,做到选拔高起点、培养高标准、工作高要求、激励高目标,不断促进干部工作;方法之三为“五位一体”育人才,即用事业凝聚青年,用型号培养青年,用典型激励青年,用政策鼓舞青年,用环境陶冶青年。

刘松柏表示,近年来导弹院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决定了党委工作的重点是“树立信心、稳定批产、走出困境、重塑形象”。院党委以此作为党建、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开展工作,导弹院各项工作正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狠抓班子,明确思路。导弹院近几年主要领导开诚布公谈问题,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深入查找分析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征集职工意见,了解基层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走访用户听意见,加强与驻院军代表的沟通,听取用户的意见,全面响应用户的要求,共同推动导弹院工作不断开展。

狠抓改革,促进发展。导弹院进行组织机构调整,压缩了管理层级,强化机关覆盖全院的职能管理,突出院领导对基层单位的直线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了总工程师制度,组建工程技术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待遇,促进设计与工艺的结合;建立了两级考核分配机制,体现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思想;按照同类人员增量基本相当的原则,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得到职代会职工代表全票通过;强化干部执行力,提出“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工作思路,重塑导弹院企业文化。

狠抓活动,促进任务。导弹院紧密结合科研生产经营任务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解决问题直指要害,创先争优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理清思路提升能力,在重点型号竞标、攻关和研制任务中开展评比先锋团队、授予战地红旗等活动,促进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在完成任务中创先进争优秀,把创先争优的旗帜插到了重点型号线上。

狠抓稳定,促进和谐。院党委把维护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加强民主管理,完善沟通渠道,建立工作机制,推进改革调整,促进内部和谐,从民主管理、完善沟通、加强领导、深化改革上促和谐。从人性、党性的角度,使党员的政治诉求得到满足,党组织的温暖、关怀转化为事业上的共同语言,使党员感觉到党组织的魅力。

狠抓制度,保证方向。在决策制度建设上,模拟现代企业董事会的集体决策形式,建立了院务会工作管理制度,对重大问题决策实施投票表决制,促进民主、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在重点型号工作制度上,在原有的“设计师、质量师、工艺师”三师系统基础上增加了“政工师”系统,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地融入到了中心工作中。

在导弹院已然奋斗3年多,刘松柏早已将此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干部交流,并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知识经验的分享,管理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企业与企业的交流,是集团公司范围内文化的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

刘松柏说,今生,不枉此行。

张 波

殷殷航空情拳拳报国心

蓝天是他幸福的源泉,铸剑是他耀人的梦想。20多年来,他为了梦想而不知疲倦,前方,有等他必赴的使命,身后,有伴他一路的坚强。他,就是中航工业洪都副总经理、国家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张波。

1987年,张波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导弹总体专业,到洪都公司导弹设计研究所工作。张波如饥似渴地学习、吸收和消化,请教专家,摸索经验,总结教训。勤奋好学的张波,在实战中很快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迅速成为了导弹设计专业的技术骨干。

2000年,张波被任命为国家某重点型号总设计师,成为国内重点型号项目中最年轻的总设计师。面对试验手段落后、研制进度十万火急等多重压力和困难,年轻的张波带领一支年轻的设计队伍,开始了艰难而又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型号研制进入试验阶段,由于新一代产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在系统试验和系统集成技术匹配方面出现了难题,为尽快找出原因,数据一出来,他就带领各专业负责人凌晨2时赶往测试站,对数据进行数理分析,研究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在后续的两个多月,他带领大家对采取的方案进行大量的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仔细分析、详细验证,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结果。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试验进入稳定阶段,按计划完成了上级机关下达的型号研制任务,得到部队、中航工业等各级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

为了型号研制成功,张波经常以超常的工作状态,影响和带动着身边的年轻人。设计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被改变。他带领着设计师系统和全体参研人员奋力拼搏,攻克技术难关,倡导自主创新,填补国内同型号产品研制中多项空白;他深入研制一线,从容指挥,现场解决各类问题,圆满实现了当年一次性完成设计定型、一次性通过鉴定,并交付使用的目标。

正当型号研制工作负重前行的时候,张波的肩上又压上了导弹设计所所长的重担。他大力改革科研体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行政指挥,协调所党政工团领导班子团结共进,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走向了领导岗位,全所干部的知识、年龄、专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对年轻技术人员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加强技术业务培育和再教育,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使年轻的设计人员能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去,促进了设计所科研生产的快速发展。

除在型号研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外,张波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参政议政。2007年5月,张波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为建设航空工业强国积极建言献策。

2007年12月,张波被任命为洪都公司副总经理。作为洪都公司导弹线的技术带头人,张波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使命感,在工作中严谨扎实、顽强不屈,善于攻坚、勇于创新,对待技术问题和复杂事务时表现出了杰出的分析和处理能力。2008—2009年的两年间,张波主持完成了4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二等奖各2项。2009年,作为第一完成人,张波有5项研究成果获得国防专利。同年荣获江西省突出贡献人才,并当选为“新中国60年来江西60位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2010年,张波被中航工业聘为首席技术专家。2011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奖励大会,洪都公司一项科技成果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张波作为第一完成人,再次代表公司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授奖证书。

从普通设计员到型号总师,从青年才俊到首席专家,张波从没有停止他奋斗的脚步,虽艰辛,但无悔。而这一切,都源于他那份矢志不渝的航空情和那颗忠贞不变的报国心。

鲁宏勋

“蓝领教授”:鲁宏勋

鲁宏勋,中航工业导弹院“鲁宏勋班”班长,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在数控加工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认同,被聘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数控专业专家,被中航工业总经理林左鸣誉为“航空鲁班、技能英才”。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从技校毕业的一名普通工人,逐步成长为技术工人专家、我国数控加工界的精英,鲁宏勋先后设计和制造出了上百台(套)专用工装夹具,积累了10多万字的数控加工技术资料,编制了2000多套数控加工程序。对他的其中一项成果,评审组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以提高数控加工效率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各项先进技术,数控加工效率比现有水平提高15%,数控设备效率提高30%。以10台数控加工设备计算,相当于增添了3台设备。

一次,他承担国家某重点工程产品研制中复杂零件的加工任务。加工万向支架外框,“老外”设计的加工工序有11道,他缩短为一次完成。不但使加工效率提高了3倍多,而且大大提高了加工质量的稳定性。在天线加工中,他自行设计并加工了一次能安装12个零件的工装,并编写了加工程序,使天线加工效率提高了4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