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32

第32章 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23)

孙 兵

志在蓝天书写航空报国新篇章

孙兵,1962年7月出生,安徽省霍山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航工业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孙兵1984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获硕士学位,1985—2005年历任原江淮航空仪表厂设计员、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兼供氧装备厂厂长。2006年任安徽江淮航空供氧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2009年任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先后荣获安徽省国防系统劳动模范、合肥市优秀青年企业家、中青年科技奖、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十一五”建设“十大杰出贡献人物”、中航工业“优秀领导干部”等多项荣誉。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航空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

孙兵以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为己任,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奉献,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发展战略、确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公司跨越发展。他先后担任公司承担的国家多项重点型号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主持参与研制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航天关键机载产品,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使我国机载制氧、航天环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他的主持参与下,公司成功研制出先进的供氧系统配装新型战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孙兵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主持参与研制航天“神舟”系列飞船的多项关键元组件。特别是为“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气液控制台,使我国的航天生命保障技术跨入国际先进水平。他也因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0年,按照中航工业专业化重组整合的战略决策,在皖的两家航空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成立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孙兵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上任之初的孙兵面临着在组织机构重新构架、人员定岗重组、流程梳理再造、思想文化融合等多项工作中完成型号科研、军品生产、经营目标、新区建设收尾、后续搬迁、恢复生产等多项任务。

在挑战、困难、考验面前,孙兵带领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合力攻坚、奋力拼搏,认真贯彻落实中航工业“两融、三新、五化、万亿”发展战略,确定了公司“做精航空装备、做强制冷设备、做大汽配产品、做好资本运作”的发展战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新公司组织机构、职能划分、员工安置、干部竞聘上岗等各项工作,确保了新公司平稳运行,全面完成了军民品科研生产任务,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创造了“十一五”期间公司销售收入从1.2亿元到2010年10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53%,累计实现销售收入近31亿元的佳绩,并连续两年获得合肥市工业企业50强,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科研生产经营任务,超额完成中航工业下达的经营指标,很好地完成了国防武器装备生产任务。“十一五”期间,公司共取得各类创新成果120多项,专利55项,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公司技术中心也在先后被省市评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优秀企业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合肥市创新型企业的基础上,2010年公司又获得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称号。

孙兵作为我国航空供氧的领军人才、专家型领导,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坚持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公司跨越式发展。在管理上大量采用平衡计分卡、精益六西格玛等管理工具的应用,推进信息化、市场体系建设达标。特别是在技术创新的拓展方面,他通过多年的努力,使公司以原来只能研制生产传统的机械气动式供氧系统拓展到现在的机载制氧、机上制氮油箱惰性化防护和机载蒸发循环制冷等领域,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躬逢盛世,“十二五”已经良好开局。聚焦发展,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行。在孙兵的领导下,公司已制定了“十二五”期间主要经营指标以30%的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创新超越,和谐发展,成为一家快速成长、国际知名的航空高科技企业”的公司愿景。

浦达昌

志在航空写华章

2003年12月,浦达昌担任中航工业武仪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领军武仪,创造了一个个辉煌,实现了公司快速发展。2010 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24045 万元,比2003年增长3.5倍;实现利润总额1823万元,比2003年增长近9倍;总资产4.06亿元,比2003年增长2.7倍;净资产1.89亿元,比2003年增长2.8倍;实现了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翻番。

重视战略引领 坚持自主创新

浦达昌1970年入职航空工业,先后担任过工艺员、车间主任、销售处长、研究所所长、中外合资企业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等。曾先后荣获原中航二集团“2006年度总经理鼓励奖”、中航机电系统公司“2010年度优秀经理人奖”。

浦达昌高度重视战略引领,提出了坚持“以防冰除冰、航空传感器为本,非航空传感器和环保水处理民品两翼齐飞”的企业发展战略,形成了公司全体职工的共识。

浦达昌坚持把“把握技术前瞻、跟踪技术前沿”作为武仪公司新技术研发的方向。公司形成了9大类200多个品种的产品,为国内现役各系列飞机及导弹、火箭、载人航天工程配套。其中,新机配套涉及国内17种机型100多项新研成品。通过自主创新,公司保持了在飞机防冰除冰、大气数据探测、弹射座椅程序控制、光纤压力与温度测量等专业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拓展了产品应用领域。经过发展,公司在防冰系统、弹射座椅程控、大气数据测量、硅压阻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专业技术领域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航空机电系统专业技术。

依托目前国内唯一的通用型航空仪表冰风洞等专用设备,武仪公司在结冰敏感、防冰控制及试验、电爆除冰元件的设计和验证、防冰系统、传感器验证样机制造、防冰系统的结冰除冰和防冰模拟试验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和验证技术。

军民品两条腿走路 人才管理双轮驱动

在上任之初,浦达昌就提出了“军民两条腿走路”的经营方针,让军品做优做精,民品做强做大,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方针,公司环保水处理装备在常规产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拓展进入电镀生产线水处理领域和煤矿污水处理领域。电站循环水处理实现了由火电市场向核电市场的延伸。在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方面,积极开发航空机载传感器在航天、船舶、电力等领域的应用。

在践行“军民两条腿走路”经营方针的同时,浦达昌把人才兴企和管理强企作为发展企业的驱动双轮,大力实施人力资本战略和管理创新工程。力主组建了军品设计所、传感器研究所、工艺所,注重队伍的年轻化,使科技人员中35岁以下人员占62%,并在“三所”实行了以项目激励为主要内容的“特区”政策。全面推行管理创新活动,综合平衡计分卡的实施,引领了公司战略发展;建立E RP系统,使公司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合理的生产加工系统和柔性制造体系。

党建筑牢发展基石 和谐武仪彰显活力

浦达昌作为党委书记,在他的倡导下,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组要求,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四好”领导班子创建,开展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提高了党员素质,提升了科研生产经营效益。公司先后被授予“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和谐企业”、中航二集团“四好领导班子”、“效能监察工作先进单位”;获得2010中航工业效能监察优秀项目二等奖;2011年被中航机电系统公司评为纪检监察工作优秀级单位。

浦达昌始终倡导“和谐武仪”的企业文化理念,关心职工冷暖,关爱老同志,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2004 年至今,投资数百万元实施“共建美化家园”工程;投资100多万元给职工宿舍区安装天然气管道;建立了职工重大疾病医疗互助基金会;千方百计在地方政府争取到自建经济实用房指标,解决和改善了员工住房条件;实施“送温暖工程”;落实离休老干部待遇问题。公司离休老干部专门制作了写着“落实政策,老干部满意”的锦旗送给公司党委。

浦达昌着力化解影响企业和谐稳定的群体信访突出问题,先后解决和处理了长达14年的历史积案和几起进京上访问题。

孟祥凯

让中国航空工业融入世界

“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是引领中航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孟祥凯无论是在担任西飞主要领导还是在通飞任职,都有着清晰的战略思考,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着集团战略。从西飞到通飞,他勾画了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推动着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为使中国航空工业融入世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新发展模式,引领产业发展

孟祥凯在担任西飞公司主要领导后,根据中航工业集团战略,提出了“建设卓越西飞”的愿景目标,实现“从产业规模的量变提升到核心竞争力的质变,从经济规模的扩张提升到效益的同步增长,从单纯依靠自身资源提升到整合利用外部资源,从相对封闭的发展提升到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有力地促进了西飞的发展。到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任职后,他积极推进通飞公司的专业化重组整合,提出了“领先发展战略”,具体要实现“四个领先”:一是产品研发领先,二是品牌价值领先,三是商业模式领先,四是规模效益领先,到2020年,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通用航空解决方案提供商,构建了通飞公司的战略体系,并快速地推进实施。

构建产业平台,促进民机发展

孟祥凯提出了民机产业“系列化发展、国际化开拓”的思路,制定并实施了新舟系列飞机“三步走”和构建民机产业“六大平台”的发展举措,在10年内实现涡桨支线飞机世界第一。“六大平台”是指建立民机产业的研发制造平台、培训服务平台、示范运营平台、融资平台、客户服务平台、营销平台,形成促进民机产业发展的完整体系。随着“六大平台”举措的实施以及国家的外援外销政策,新舟系列飞机逐步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形成了批量交付和多国运营的局面。

扩大转包生产,提升合作层次

孟祥凯努力推进航空制造业的国际合作,提出国际合作要形成大的产业布局,向航空产业链的高端迈进。在他的推动下,西飞在生产翼盒的基础上,在滨海新区建立企业,生产完整的A320系列机翼,实现向空客公司“门对门”交付,还与美国沃特公司签订了波音747-8垂尾等大型飞机关键部件的转包生产合同,西飞的国际合作生产规模已经居于飞机制造企业前列。

实施国际并购,建设跨国公司

孟祥凯积极探索国际并购,整合和利用全球资源,抢占国际市场,建设跨国公司。2009年,他策划和组织了收购奥地利未来先进复合材料股份公司(FACC),在国际航空业界引起震动。2010年到通飞公司任职后,他组织了对美国埃佩克公司(Epic)的资产收购。为了加快通飞公司在美国的产业基地布局,他又组织并购美国西锐公司,跨越式提升我国通用飞机的研发、制造、市场营销水平,进入全球通用飞机主流市场。

实施资本运作,推进整体上市

2006年,孟祥凯提出,西飞国际实施定向增发,西飞集团公司用飞机业务的相关资产购买西飞国际定向增发的股份,实现飞机主营业务的整体上市,打造军民机协同发展的平台。他迅速组织制订了西飞国际定向增发方案,并推进实施。定向增发后,西飞国际形成了完整的飞机制造产业链,完成了从飞机零部件制造商向整机制造商的转变。西飞国际成为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军工上市公司,成为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飞机业务专业化整合和整体上市的战略平台。

情系大型飞机,肩负神圣使命

孟祥凯情系国产大飞机的研制。大飞机专项立项后,西飞成为大飞机主要研制单位。西飞取得了大型客机中机身(含中央翼)、外翼翼盒(含固定前、后缘)等6个工作包的供应商资格,成为大客飞机最大的制造商。在通飞公司任职后,他密切关注“蛟龙”600大型水陆两栖综合救援飞机的研制,将“蛟龙”600飞机的研制作为通飞公司的首要任务,采取特殊的措施,加快研制的进度,为2015年的首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沙长安

从试飞总指挥到打造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沙长安,1962 年出生,1994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84年7月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从事飞机颤振和振动试飞技术研究,历任专业组长、研究室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2000年6月—2006年9月任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