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39

第39章 航空报国杰出贡献奖(30)

在“十五”期间,负责50多项国家级课题的预先研究工作,涉及多项重大项目,他在型号立项、规划制定和立项综合论证、某总体方案设计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着力推动“十五”无人机项目的总体推进和关键技术攻关工作。

战略引领 创新改革

2008年1月,赵波调任中航工业气动院院长,担起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的重任。面对航空工业快速发展机遇期,气动院积极谋求快速发展,提出“一个愿景、二个体系、三个能力、四个基础”的发展思路;2010 年,深化改革,推行项目管理,实行新的岗位评价与绩效考核体系,初步形成具有气动院特色竞争力的有效运行机制,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几年来,气动院经营业绩节节攀升、职工收入显著提高。

科学谋划 业绩显著

在集团建设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发展中,赵波带领气动院团队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紧抓气动院技术发展体系及产业/产品经营体系建设,业绩显著。

气动院发展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从单一试验验证者向集试验与CFD、研究与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气动力技术服务商的转变。气动院能力条件建设工作驶入快车道。2008年底我国首座FL-9低速增压风洞正式投入运行;2009年9月,8米低速风洞、4米动态风洞提前开工;2010年重大风洞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赵波大力拓展技术发展新领域,建立北京分院,开展CFD理论研究,并积极介入重点型号气动力任务的研究与设计工作,为未来参与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他大力推进对外合作,与俄罗斯、英国等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真正使气动力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强化管理 提高竞争力

赵波始终把发挥专业优势放在首位,他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技术服务需求背景,按照集团公司专业化整合的发展战略,在气动院内部进行机构改革,淡化地域(哈尔滨、沈阳)观念,强调专业发展,提高单位的科研能力,为客户提高新的增值服务。

他积极倡导管理创新,在多型号试验任务交叉并行、人力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实行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统一收入分配政策为四元薪酬体系,实现资源的合理调配,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运用精益六西格玛管理手段提升试验质量、完善项目流程,实现超值服务,真正提高客户服务的真实满意度。

他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建立三支核心骨干队伍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针对人才需求,提出“人人可以岗位成才和鼓励拔尖人才”的新观念。通过举办“第一届未来飞行器气动力创新设计大赛”,成立院士工作站,在国外知名大学及专业研究机构设立高端人才培养站等创新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与国外顶尖大学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提高气动院的核心竞争力。

塑造团队 团结奋进

赵波任气动院院长后,明确了“以业为重、务实进取、真诚合作、共荣共赢”核心价值观。从强化员工组织能力提升着手,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与成长提供平台。通过“思变提升”工作主题,帮助员工寻找差距,建立工作标准/方法,增强员工工作激情、责任心和工作效果,切实提升每位员工创造价值的能力,塑造高效执行力团队。

赵波凭借博闻强识、机智卓越的能力,探索形势变化,把握发展机遇,大胆开拓创新。在他的带领下,气动院一定会在航空事业发展中树立出一盏新的航标灯。

廖全旺

求真务实 追求卓越

廖全旺1999年4月—2001年9月工作于中国航空系统工程研究所,历任副处长、处长、所长助理、副所长。2001年10月任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7年起任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2009年任中航工业经济院副院长、分党组成员,兼任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党委委员。荣立“十五”期间国防科学技术研究计划项目个人一等功一次,部级三等功1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首批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科带头人。2004年,被国防科工委授予国防科技工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中国一航授予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廖全旺有较丰富的科研组织经验和较高的重大课题管理水平。在担任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期间,主要从事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航空工业发展规划研究,并先后主管发展中心的航空技术总体研究、航空情报研究、企业战略咨询研究、企业财经研究、航空产品市场研究、企业信息化研究等发展中心的主要科研技术工作。在科研方面,组织开展了我国“大集团”战略研究和新型涡扇支线客机立项论证;参与组织由150名专家参加的“2000年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任总报告编写组长;参加国防科工委组织的“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任编写组长;参与相关部委组织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研究”、“202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建议”等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完成大型飞机重大专项论证报告;从事中航一集团“十五”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参与民机市场研究、中航一集团财经研究、飞机隐身技术研究等,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战略决策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

廖全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他长期从事航空工业决策咨询工作,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熟悉国内外航空工业的现状及最新动态,能站在较高层次上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咨询报告,是航空工业发展战略、规划、经济、市场、体制等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学术方面,曾发表过多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

廖全旺作为经济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发展中心的科研生产和日常管理工作,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他立足谋划发展中心的长远发展,结合发展中心航空咨询、信息服务和航空传媒三大业务的定位,提出了将发展中心建设成为航空工业“信息库”、“知识库”、“思想库”、“人才库”,输出知识,传播思想的平台的发展思路。他积极变革发展中心的内部管理,着力建设核心人才队伍;在保持传统业务稳步增长(2010年传统科研业务收入占科研总收入比例提高到近40%)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作为发展中心业务发展与经营收入增长的主要支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廖全旺严于律己,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党性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党的形象和利益。他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在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处理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能力。

作为中心的主要领导,廖全旺始终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员工利益。带头践行“市场观和客户观”理念,努力为客户、为基层单位、为员工服务,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工作中去。

廖全旺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在本职岗位上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努力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勇于攻坚、精于创新,创造一流的工作,为提升中心的核心能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廖全旺带头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不断增强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坚定性,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和要求,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光明磊落,在中心员工中享有较高的威望。

王英杰

航空报国 勇攀高峰

王英杰1983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专业,硕士,先后在东安公司担任设计员、工艺室主任、车间主任,微发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生产部长、常务副总经理,东安三菱合资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东安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兼航空发动机机械公司总经理,南方公司总经理兼党委副书记,南方航空董事长、总经理兼南方公司党委书记,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科技部部长,经济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兼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担任中国管理科学学会理事、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会长。

王英杰先后被评为东安公司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领导干部,获得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优秀经营者,国防科工委质量优秀工作者,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等荣誉称号,运7“双十五”三等功,某型号研制二等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得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特别奖”。

王英杰在担任微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期间,主持日常工作,带领员工克服重重困难,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创新质量工作模式,超额完成了生产经营任务;在他担任东安公司副总经理期间,主管产品生产技术和质量工作,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推动技术创新,使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他出任南方公司总经理期间,他将一个严重亏损濒临重组的企业扭亏为盈;在担任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科技部部长期间,不断加强部门业务、内务、队伍及文化建设,创新了中航第二集团公司科技管理工作模式。

2008年12月,王英杰开始担任经济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兼发展中心主任。在经济院筹备工作中,他团结带领筹备组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相继完成了经济院组建方案和章程的起草和报批工作。经济院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他带领班子成员提出了经济院的发展战略为“打造航空工业信息港,铸就中航工业软实力”,明确了“咨询服务、知识管理和文化传播”三大主营业务,并带领班子成员向着既定目标奋力前进。

作为院长,王英杰坚决贯彻集团战略,提前谋划,积极推进集团公司战略在经济院落地,体现较强的执行力。他积极推进经济院实体化运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院部在已有综合管理部的基础上,设立了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管理部、纪检监察部,并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招聘了4个部门的负责人。部门成立后,各部门开始制定本部门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并加快经济院实体化步伐。

王英杰根据集团公司的总体战略,积极推进经济院的专业化整合工作。在2009年顺利完成了经研中心相关人员融入发展中心的资源整合工作;2009年下半年以来,根据中央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改革部署,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他负责推动航空工业出版社、《国际航空》杂志社、中航工业声像中心(北京航宇音像出版社)的转企改制工作,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稳定工作要求高的艰巨任务,他会同工作组一道深入细致地开展各项工作。2011年1月,新组建的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这些有力的举措,为经济院结构调整、业务整合、主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英杰着眼于发展中心的长远发展,经过充分调研,为彻底解决发展中心布局散乱、业务发展受限的问题,启动并全力推进发展大厦建设工作,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实施,确保了项目建设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目前,发展大厦已经矗立,正进行内部装修。

王英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加强市场拓展。提出了“向上服务,向下拓展”的市场营销策略,把市场开拓作为第一要务,根据新业务发展需求,组建相应的业务机构,创新运营机制。精益六西格玛研究所和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所相继挂牌成立,不断推进新型战法研究、拓展知识产权咨询等业务,为经济院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王英杰在工作中尽心尽责、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他具有很强的系统思维性、战略前瞻性、协同变革力、发展大局观;他秉承严谨务实、忠于职守、干练果断的作风,又不乏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他关心员工,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想方设法增加员工收入。相信在他的带领下,经济院将按照集团公司既定的战略方向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梁相文

攻坚克难保试飞忠诚敬业为航空

梁相文,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飞行控制专业,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工程专业硕士,研究员,现任中航工业试飞中心高级专务兼科技委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10年被聘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飞行试验技术首席技术专家。翻开梁相文的工作简历,映入眼帘的是凝重的脚步、辛勤的汗水、丰硕的果实,无一处不使人沉浸在严谨求实、激情进取、奋力拼搏的“航空报国,强军富民”主旋律中。

攻坚克难,硕果累累

随着国家一批先进航空武器型号和预先研究项目的启动,试飞任务逐渐呈现“时间急、难度大、风险高、任务重、地点散、技术新”等特点,对科研管理能力带来的强大挑战和困难。曾任主管科研试飞的副院长和试飞院总工程师的梁相文,缜密思考,精心组织,创造了科研试飞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