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航空报国英模谱
3765100000005

第5章 航空报国特等金奖(3)

“殚精竭虑铸利剑,日积跬步为蓝天,出征先立军令状,功过荣辱系一弦。”每经历一次发射,樊会涛就会多一份感受。作为总设计师,越临近发射,心就揪得越紧,也难怪有那么多总设计师都有心脏病,一旦发射口令下达,在导弹离开载机之前那短短的几秒钟,心理会觉得是那么漫长,也突然会很复杂:一方面会有点儿舍不得,另一方面又明白,只有它离开你,才会找到自己的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辉煌瞬间。

而今,25年过去了,樊会涛为自己当初义无反顾的选择而骄傲。空空导弹事业为他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对他来说,能够为祖国的现代化国防建设和空空导弹事业贡献力量,就是一种幸福。

聂海涛

干惊天动地事 做默默奉献人

某重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喜讯从处于大漠戈壁的基地中传出。上级机关在贺电中称赞长年累月驻扎在这里的同志们“不愧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科研团队的典型代表”。而率领这支优秀团队的领航人,正是国家“863”计划某重大项目专家组组长,中航工业成都所副所长聂海涛。

祖国永远在心中——爱国情怀催生奋进之路

课题研究崭露头角。

怀着一腔爱国情、报国志、强国梦,大学毕业后的聂海涛来到了成都所。研究所雄厚的科研实力、民主的科研氛围、鼓励创新的环境、饱满的型号任务,为他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了尽快独当一面,聂海涛积极跟踪国际军机发展趋势,利用各种专业协调机会,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为了尽可能开阔思路,他把国内曾经研制过的多种机型的总体、性能、系统、结构等技术报告仔细研究了一遍,为后来在新技术、新领域的大胆探索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末,成都所参与了国家的某型号方案论证,聂海涛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好评。从那时起,聂海涛就参与到国家某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中。优异的表现让聂海涛很快成为了研究所当年同期入所大学生里的第一批工程师,短短一年内又破格晋升为青年高级工程师,并担任战术性能及工程发展组组长。“八五”期间,聂海涛和他的课题组迎来了国家下达的新的研究任务——对多种飞行器不同的设计思路从总体、性能、技术关键、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比较。聂海涛带领课题组用一年的时间向国家提交了一叠厚厚的技术报告,不仅对飞行器设计思路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比较,并先于国外同行对某些思路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由于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年仅32岁的聂海涛再次被破格晋升,成为同行中最年轻的自然科学研究员,并被推荐为我国“863”计划某重大项目专家组责任专家。

重大项目历练成长。

鉴于在前期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国家把“863”计划中一项技术难度大、创新要求高的重大项目总体方案设计研究工作交给了聂海涛所在的成都所,成立了重大项目专家组,并聘请聂海涛担任组长,全面领导该项目的研制工作。聂海涛带领团队潜心研究关键技术,制定了完整的各分系统设计要求和规范,并独创性地提出了总体设计思路,组织完成了总体方案的迭代设计。亲历亲为的参与让聂海涛对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意见,对整个项目的推进、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为集团公司拓展研究领域、占领技术制高点做出了突出贡献。

广阔领域创新发展。

凭借强烈的大局观、前瞻性、创新意识和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聂海涛为研究所争得了更多的国家研发项目。长时间超负荷的运转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超载信号,住进了医院,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手术。休养一个月,他就重返岗位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就是在这样的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研发团队克服了头绪多、时间紧、技术新、跨度宽和多任务并行的困难,佳音频传。

“少年壮志”到“四个特别”——顽强作风培育出的优秀团队

年复一年,成都所负责该项目的设计研究团队由刚成立时的8个人发展壮大到了现在的百余人。这支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队伍,年轻人所占比例大于三分之二。聂海涛非常重视团队建设,不仅项目上引领、技术上把关,更用个人良好的思想作风来影响和带动团队中的每一个人。

工作上“创新加实干”。

聂海涛大力推行技术民主,倡导广开言路,鼓励年轻同志对新技术、新领域的探索要大胆设想、敢于创新。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年轻人不仅“敢想”,而且“会想”,学习和创新成为团队中每个人的习惯。项目上的杰出成就让聂海涛获得某计划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个人、中航工业总经理特别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团队成员都形成了踏实肯干的作风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管理上“慈不掌兵”。

从外场跟试开始,聂海涛就明确了不许打扑克和麻将的“外场规定”。“两点一线”的外场生活单调枯燥,但项目团队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违反规定,直到今天仍在严格执行。聂海涛要求团队必须遵守外场作息时间和要求,并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严格遵守各方面纪律要求,良好的素质作风深受基地人员好评。

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让聂海涛在技术上、质量上容不得半点儿马虎。试验时的小细节、小疑惑,如果有谁放过了没有验证,一定挨顿“好批”。严格的要求让周到细致、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在团队中蔚然成风。

人才上“人尽其用”。

在聂海涛的倡导和鼓励下,部领导都敢于给年轻同志压担子,同时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做好“传、帮、带”,为年轻同志提供了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研究部还积极为团队成员争取学位攻读、出国深造等机会,为年轻人的成长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作为领路人,一个项目往往从聂海涛那儿逐步分解到各个专业,相关专业带头人再带领基层设计人员一层层去实现项目中的每一个小目标,最终实现终极目标。虽然过程艰苦,工作效率却很高,设计人员也容易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发展上“后继有人”。

2005年,该项目团队提拔了一批年轻的组长和副组长,其中有的同志入所还不到三年。2010年研究所科研结构调整中,整合重组后的项目研究部又将一批新的年轻人推到管理前沿,挑起大梁。目前,聂海涛和他的团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家重点项目研制任务,为了项目的长远发展,也为了国家的未来建设,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发展年轻干部,力求达到“老一辈退了,也有新一代顶上去”。

前几年,该项目团队组织开展了“翼龙”无人机的设计研制工作。研制刚起步就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聂海涛鼓励大家坚持下去,“这个事儿可以不成,但我们的人一定要成长起来。”私下里又对研究室领导说,“我们就自己花点儿钱,搭建这个平台来培养大家。”结果,“翼龙”无人机不仅亮相2008年的珠海航展,还飞赴国外参展,国内外都具有较好的影响力。做“翼龙”的这帮人,现在也已经成长为各专业的技术骨干。

团队上“融为一体”。

出于工作需要,试验外场通常都设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条件十分艰苦。已是研究所副所长、副总设计师的聂海涛经常奔赴外场与大家同吃同住,一百多个团队成员,他全能叫上名字,说出专业。

工作之余,聂海涛还经常主动询问“队员”们的家庭情况和生活情况。“待人诚恳,为人随和,没有领导架子”是团队成员对聂海涛的一致评价。

“一个项目能不能成功,全在干活人的心里。”聂海涛不仅把这个思想融入到团队中,更转化成每一名“队员”实实在在的行动。同在外场跟试的其他单位的同志既佩服又羡慕:“你们的人,又是司机、又是办公室人员、又是设计员、又是型号操作员,还是中间协调员,一人多角还这么尽职尽责,真不简单!”跟试工作的历练,让团队中的每个人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年轻同志都能独当一面了。

做事先做人——人格情怀彰显崇高境界

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成长为国家重大项目及系列重大型号领航人,“对于工作,自己能玩命干;对于利益,自己还放得下;对于问题,自己敢担当;对于同事,自己较义气。”这是聂海涛对自己的评价。“技术领路人、战略前瞻者”、“拥有人格魅力的人”……这是和聂海涛共事多年的同事兼战友对他的评价。

从无到有、从设计概念到技术方案,从研制起步到获得成功,聂海涛不仅“一手带大”了这个项目,更带出了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由他担任项目总师是当之无愧、众望所归。然而,把后续项目扶上正轨后,聂海涛却退到幕后,让更多的中层青年骨干去担任项目总师,走到台前。

作为宋文骢院士的学生,聂海涛仍喜欢时不时到宋总办公室坐坐,既看望老师,也请教问题、征求意见、倾诉困惑……耳濡目染下,项目团队的年轻人格外尊重老同志,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和爱护年轻人。科研机构调整中,不少老同志主动退居二线,把重要的管理岗位留给年轻人。

2007年,在聂海涛的倡议下,项目团队决定以党支部的名义资助贫困山区十个女童的学业,这项爱心活动一直持续至今。聂海涛和大家一起集资,还带着购买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去看望她们。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的不少部队基地受损严重,但他们全然不顾,立刻投入到震后抢险救灾中。“解放军救老百姓,谁来救解放军呢?”带着这样的担心和焦虑,带着四处奔波采购的一系列必需品,聂海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受灾严重的基地,并想方设法联系到能够提供板房的人。在他的影响下,项目团队充分发挥自身所长,向灾区提供了越野车、发电机组、卫星电话、移动气象车等急需物资和高科技产品,并组织人员亲赴现场进行调试安装,全力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研究部的团员青年们还自发组织前往成都市武警总医院担任志愿者,以各种形式投身抗震救灾……

这就是聂海涛,这位行事低调的实干家,总是默默带领着他的团队俯身耕耘,用行动、用事实、用成果填补着一项又一项国内空白,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唐长红

飞跃蔚蓝

2011年1月14日,中航工业一飞院总设计师唐长红迎来了人生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在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作为新“飞豹”飞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飞豹”飞机不仅是我空海军唯一同时选中的护空“神器”,而且将我战机的性能和战斗力提升了整整一代!

最年轻的总设计师

1982年,唐长红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飞院强度研究室颤振专业组工作。

当时,单位只有一台国产计算机,需要24小时轮班使用。年轻的唐长红总是半夜排班,通宵工作,至今养成了喜欢熬夜的习惯。当时,他既要读很多书,也要抄很多书,不断积累各种知识。

1988年,某型飞机装上飞控系统、在做地面试验时,平尾出现剧烈抖振。当时已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唐长红,与辅导老师经过艰苦探索,采用加装“陷幅滤波器”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此后,唐长红在国内无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于飞机设计阶段就证明了伺服颤振对飞机存在的潜在危险,制定了地面试验匹配方案,并陆续攻克了飞机振动、垂尾和方向舵颤振等试验和试飞中的难题。其中,“飞机伺服弹性和地面试验技术”、“双目标优化颤振主动抑制控制技术”分别获得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三等奖。此外,唐长红还开创了我国对整架飞机进行应力求解的先例,填补了国内该项技术的空白。这些成绩的取得,使得唐长红逐渐获得了业内权威的认可。

引领飞机设计手段革命

世纪之交,刚刚40岁出头的唐长红被任命为新“飞豹”的总设计师,成为当时航空工业内最年轻的总设计师。

国家给定的研制周期只有常规进度的一半,而飞机的战技性能指标要求之高、技术台阶跨越之大,对研制部门来说前所未有!

唐长红和他的总师团队经过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率先在设计手段上取得突破,即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飞机设计软件进行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

之前,三维数字化设计在国内只在小部件上尝试过,现在要在计算机上设计五万多个飞机零部件、十几个系统,并实现全机数字化装配。更何况,这一版本的软件又是在世界上首次使用!面对来自各方的疑虑,唐长红告诉自己:在研制的紧要关头,任何的怯懦、退缩都会葬送成功的良机。奇迹的产生在于战胜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