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足迹与风采:南航校友访谈录(全2册)
3765600000054

第54章 胸怀祖国志高远 勇于创新攀高峰

———记77级?[1]友,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戴亚隆

戴亚隆,男,1956 年 4 月生,重庆人,满族,1975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历任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发展中心分厂副厂长、副总工艺师、总工艺师,装配厂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中航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任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技术管理和行政领导工作,曾获ARJ首飞成功金奖、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10年被聘为军工文化首席专家。

从青春韶华到五十知天命,从基层设计员到厂副总经理、总经理、党委书记,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甘之如饴,为祖国的飞机设计与制造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诗词的热爱,使他的思想更加敏锐,文风更加犀利。他利用闲暇撰写了一首首铿锵有力的佳作,展现了我国航空人忠贞报国的豪情壮志。诗文于2011年4月结集出版,取名为《雅文集》。他,就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戴亚隆。

求学南航 基奠人生

“离开母校近30年,一谈到母校,我这个毕业于南航的学子心情就非常激动。往事如烟,却清晰可辨,在母校生活过的日日夜夜又浮现在脑海。”戴亚隆饶有兴致地回忆起当年到南航读书的情景,“南航开学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四川的我,踏上了南京的求学之路。那个时候的我还不会讲普通话,担心到了南京找不到学校,后来发现自己多虑了。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来到南京,一下车就看到了南航的接待老师,他们都很热情,把我们送到学校并安排好了住处,给予我这个初次到南京的毛头小伙子很大的帮助,让我感觉到了一种亲人般的温暖。”戴亚隆书记言谈举止间透露出高兴和激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那个时候。那时,他还是二十几岁的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踏上了这架承载着他们无限憧憬的“航班”起航了。进校后的戴亚隆深深地体会到,“在当时能读书、能进大学深造是一个青年人最大的幸福”。然而,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布满了荆棘,进校后的第一个学期戴亚隆就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由于语言障碍,我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很是问题,给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我就开始努力学习普通话,也是那个时候养成了 ‘发言必有准备’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既然要做,那就要做好。”一件小事折射出戴亚隆一丝不苟和专心致志的品质。

对于南航,戴亚隆有讲不完的故事:南航有一起成长、一起拼搏的同窗;有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恩师;更有割舍不下、绵延不断的情谊! 生活在南航的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即将从这里展翅飞翔;学习在南航的他们是艰辛的,因为梦想的实现需要承载太多的重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程老师,他教学非常严谨,容不得一点马虎。他不仅仅教给我们知识,还经常鼓励我们要有创新精神,要时时刻刻想着创新。这种理念在我以后的工作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感谢南航,感谢老师们的教勉。同学们都很珍惜学习机会,一心扑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凌晨一两点钟才睡觉是家常便饭。当时我们一个班级里人数有限,但大家都很团结。我们坚持 ‘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位同学掉队,不允许一位同学辍学,我们是特殊的同学加朋友关系。”出于对往事的怀念,亦或是对久别同学的无限眷恋,在同学离别30年之际,戴亚隆写下了一首《同学,不要说再见》的诗:

扬子江岸,紫金山前,明宫故园,八方汇来一群风茂的青年。四十位兄弟姐妹,有缘南航……从此,我们都烙上了一个珍贵的称谓———同学,叫得好甘甜……

四年的寒窗,殚精竭虑;四年的脚步,坚毅匆闲;四年的身影,桌旁灯下;四年的心情,行留江南。有一种情义,一世不变。有一种友谊,绵延不断。有一种感悟,经久不去。有一种记忆,挥之不眠。这就是同学啊!

我们都经历了三十年沧桑,我们始终守望着中华的家园……三十年才相聚这样齐全,不要说痛苦,那是人生一种宝贵的历练。不要说艰难,那可能是人生的拐点。不要说差距,没人知道各自往后的洞天。不要说再见,只相约下次见面,不要再等三十年……不要说再见,为我极为特殊意义的同学聚会,把它珍惜到永远。不要说再见……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南航人,能走到今天,是南航的精神鼓舞着我。”戴亚隆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一位南航毕业学子永远抹不去的南航情结。

创新突破 铸就辉煌

戴亚隆从南航毕业以后,先到国营峨嵋机械厂 (中航工业成飞曾用名)工作,后调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简称成都所)。从青春年少到睿智长者,从基层设计员到成都所党委书记,他这一路,燃烧了韶华,点亮了祖国飞机设计与制造的事业。

成都所是我国从事飞行器设计和航空航天多学科综合性研究的创新中心,是我国现代化歼击机设计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戴亚隆的带领下,全所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激情奋战,经受住了考验与磨砺,克服和战胜了技术攀登途中的无数困难和挑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机,从这里飞上蓝天,走向世界,这标志着成都所的研发实力实现了又一次新的跨越。2009年,“枭龙”战机全状态04架4月首飞,06架9月首飞,为“枭龙”飞机的批量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可喜的是,由成都所承担的“863”重大专项顺利通过验收,其成果填补了我国技术的空白。不仅如此,成都所在军民结合、面向市场方面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外界的称赞,戴亚隆谦虚地说:“我们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与国家的全力支持分不开的,更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展望未来,戴亚隆说:“没有预先研究,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核心技术储备,就不可能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成都所将进一步转变思路,拓展领域,重点突破,加强产学研合作,致力于争取更多的,特别是对研究所专业技术发展牵引大、对型号工程应用价值大的项目立项。通过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基础技术更加深入、广泛地预先研究,谋求更大的技术领先,并不断促进研究成果实现工程化,为我国国防事业和经济建设多作贡献。”成绩的背后,凝聚了以戴亚隆为代表的航空人不懈的努力。他们挥洒汗水,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勇于超越、敢于攀登的创新之路。戴亚隆对未来的展望预示着航空人再次踏上了奋斗的征程,他们也必然会再一次用颗颗饱满的“果实”向祖国展示举世瞩目的成就。

追踪前沿 见解独到

“‘特色发展不仅是一种立校战略,更是一种强校战略。’这种提法很有前瞻性,南航未来的发展道路势必走特色发展之路。”戴亚隆对母校的“特色发展”非常感兴趣。“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南航近期为之奋斗的目标。关于南航如何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戴亚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南航可以拓展专业领域,创设与临近空间 (临近空间是指高度从30千米到120千米的空间区域。如今的飞机基本上在30千米以下飞行,而卫星则运行于120千米高度以上,目前,从30千米到120千米的空间是未被开发利用的)有关的学科,进军空天结合部研究领域。目前,国内研究该项目的机构非常少,如果南航能抓住机遇,10年内一定能在国内甚至是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在这方面占了便宜,其一款侦察机可以到达这个高度,在全世界肆意飞行。因为根据国际法,只有 ‘领土、领海、领空’的规定,没有 ‘领天’的说法。如果该学科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研究成果,那势必为提高我国防务力量做出巨大贡献。然而,每一项研究创造特别是涉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型项目,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们都是极其复杂的系统。临近空间既有航空的特色,又有航天的特性。它有空气,但空气稀薄;它有重力,但重力较小。所以,在临近空间里,动力不再是常规动力,而是空天结合的动力;控制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控制,而是包含诸多高精尖技术的极其复杂的控制系统。这个领域蕴含了很多的新兴学科。如果我们南航能够抓住空天结合的发展时机,把临近空间作为立校之本,形成一批临近空间方面的高水平科研成果,那么10年之后,南航势必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他衷心希望母校能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特色,在众多高校中异军突起,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身感体悟 文理双修

虽为工科科班出身,但戴亚隆人文功底深厚,他深知人文素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没有创新思维,一味地重复试验,就不会有创新成果。“大事作于细,难事成于易。”如果研究不下去了,我们要有所变化,从不同的角度再审视它,说不定就会柳暗花明。所以,面对困难,除了坚持,我们还要学会变通,学会改变。但如何改变呢? 对于一般事情而言,循序渐进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而自主创新则需要“突破性”的思维。如何让我们的理工科人才拥有这种“突破性”思维呢? 答案就是给理工科人才注入人文素养。

戴亚隆非常关心母校的人才培养,“理工科学生逻辑思维非常重要,但如果要创新,仅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逻辑思维太注重循序渐进,真正‘突破性’的创新需要人文素养的激发。”例如,艺术和哲学,它们“参与”的创新都关乎方向性的核心问题。“真正的创新人才一定是两种思维的结合———逻辑思维和 ‘突破性’思维的结合。”他指出,学校需要多设置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如艺术和哲学课程。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建设文科学院,发展学校的文科,更重要的是在理工科课程设计中融入人文课程。人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就越广。理工科学生知识结构中的人文素养和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不仅能提高他们对一般文化知识的吸收能力,而且有利于他们学好科技知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在科学技术领域探索与创新,促进科技的进步。戴亚隆认为,许多科学研究进行到一定程度,之所以“走投无路”,就是因为缺乏这种“突破性”思维。因此,工科学生的培养,需要融入一些人文方面的课程,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更有益于学生的德、智发展。这些建议蕴含着这位学长的亲身体会,也折射出他对母校发展的关注,对后辈们成长的关心。

情深意浓 寄语南航

在访谈过程中,戴亚隆向我们讲述了南航校友在四川工作的境况,“我们这里有很多南航校友,他们和我一样,以南航为荣,以自己是一名南航的学生而自豪。每次南航的老师来到四川,我们都非常高兴,感觉非常亲切,就像见到亲人一样。我们期望母校的老师常来四川考察,同时也希望形成一种交流机制,以后有更多的南航老师来四川交流。”提到其他校友,戴亚隆很欣慰地说:“南航人在我们这个行业都很有志气,能吃苦,工作认真努力,很多南航校友脱颖而出。相比其他高校而言,在整个中航工业的领导层中,我们南航的校友是比较多的。”不仅如此,“在四川,南航校友之间的 ‘辈分’是由毕业的 ‘届次’决定的,毕业早的就是师兄、师姐,后来的就是师弟、师妹。大家很自然地把毕业时间作为标准,形成了独特的南航校友文化。相比其他高校的 ‘职务’决定身份的氛围,在四川南航校友文化的氛围中,南航人更能感觉到校友之间的可贵情谊。”这种独特的校友文化源于30年前的校园,萦绕在30年后的四川,体现的却是南航60年的文化传承。

“亲爱的母校即将迎来她60周年的生日,我们心中编织着对母校生日的祝福,充盈着无尽的感激,祝愿我们的母校未来更加辉煌!”最后,这位德高望重的学长做出了一个“加油”的手势,勉励我们新一代的南航学子不断努力、刻苦学习,以祖国国防事业发展为己任,发扬南航精神,为特色南航增添光辉!

(撰稿:高清军 审稿:季海群 编辑:黄 岚)

注 释

[1].友寄语: 行厚德载物之事,育经天纬地之才,铸中华复兴之基,应世界风云之变,祝南航母校60华诞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