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陆孝彭传
3766000000013

第13章 漂流异国情系祖国(3)

终于,有人熬不住了,一个青年受不了漫长的折磨,最后跳海了。这段插曲提前给这些年轻人的异国之行笼罩了一层阴影。大家为之难过,也为之惋惜。陆孝彭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不能退缩,一定要坚持,千辛万苦才走到这一步,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去看看美国人是怎么设计飞机的,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设计属于自己的飞机。

他坚持跑步,坚持遛甲板,坚持吃饭,坚持看书学英语,坚持找朋友聊天。这些在陆地上很平常的事情,在海上却异常地艰难。尤其是吃饭,到了后来,硕大的餐厅,却没有几个人去吃饭,甚至舰上的船员都吃不下,可陆孝彭却顿顿不落,同伴们都佩服他。

进入南太平洋岛国新西兰,军舰停泊在尼科尔逊港进行补给。大家趁机上岸,游览了惠灵顿市区,并登上了维多利亚山。在山上,惠灵顿景色尽收眼底。惠灵顿是世界上处于最南端的首都,陆孝彭一行人到达此地时,正值夏天,碧海青山,风景如画。一道道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凯尔邦公园和世界闻名的百步喷泉,街道、别墅、保罗大教堂、博物馆等,在尼科尔逊港口,巨轮来往穿梭,忙着装卸肉类、奶制品和羊毛,源源不断的出口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所有这一切,让这些历经战火,见惯了满目疮痍的年青人眼花缭乱,心驰神往。陆孝彭在心里自问:什么时候,我们的城市也能如此繁荣昌盛?

关于这段艰难的出国旅程,陆孝彭在《忆昔之五十八(出国)》中写道:

忆昔出国别巴蜀,日寇铁骑正肆虐。飞越雪峰到印度,轻歌悦耳奏异乐。

大洋巨浪连天浊,新兰秀色山海绿。海程经月新大陆,麦厂设计从头学。

1945年1月,终于到达了美国西海岸港口城市洛杉矶。大家的心情无以言表,兴奋时刻写在他们脸上。离码头越来越近,军舰一靠岸,大家便迫不及待跳上岸,享受着脚踏实地的安全感!

圣路易斯是美国密苏里州最大的城市,也是密西西比河畔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水陆交通枢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的总部就设在这里。

詹姆斯·史密斯·麦克唐纳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了航空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过飞行员。1939年,麦克唐纳创办了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公司初建时,业务仅限于轰炸机的设计。1944年,美国海军决定订购一种全喷气式动力的舰载机,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得到了这份合同,由此产生了FH-1“鬼怪”舰载机。也正是从FH-1飞机开始,麦克唐纳飞机公司飞速发展,迅速扩张,并在1967年兼并了道格拉斯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航空制造公司之一,当然,这是后话了。

陆孝彭一行到达麦克唐纳时,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FH-1原型机FD-1的试飞工作。但没过多久,FD-1在一次试飞过程中坠毁,紧接着开始了FD-2的设计工作。关于在美国的求学经历,与陆孝彭同一批留学美英的程宝蕖后来在《国民党政府在美英培训的喷气式歼击机设计组》一书中这样回忆道:

在圣路易斯的前9个月,设计组住在华盛顿大学的学生宿舍。公司除了内部培训计划之外,还在华盛顿大学给设计组人员安排晚上学习两门课,分别是设计绘图和强度计算,主要是熟悉公司的标准、规范和做法。入厂教育通过参观工厂和观看成套的电教影片,包括设计、工艺准备和制造过程、战斗机试飞及作战的影片等。然后再开始3个月左右的生产劳动实习,以两人为一组,轮流到各主要车间和工艺科实习。每个单位的实习时间一般为1周,个别为2周,几个小车间合并成一个实习单位。生产实习期间按学徒待遇,每小时工资0.66美元。培训科只把计划通知各单位,后者主动按计划接待实习,无需其他人带领。各单位有内部联系用的信箱。每周实习结束后,要写一份实习技术报告,于下周星期一上班时投入信箱,交培训科考核。如果培训科认为实习情况不佳,或实习的本人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希望延长时,也可能再安排重复实习。

生产实习时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和工艺科的技术工作。当时麦克唐纳公司的生产任务有:大批生产DC-3型运输机的尾翼、发动机罩等部件(每天约生产10 架飞机所需的这类部件) ,小批生产FH-1型舰载喷气式战斗机,研制小型直升机和导弹等。设计组人员基本上都轮流参加了成批生产和研制工作的车间劳动,以及工装设计、制造的技术工作。

生产实习结束前,设计部门对设计组人员分别进行口试和谈话,了解各人的学历、经历和工作能力,并参照生产劳动实习中的表现,分别安排在设计部门的实习工作岗位。这时工资从每小时0.77美元起薪,每3个月考核一次,酌情分别增加工资。因此,后来每个人的工资都不一样。当时麦克唐纳公司产品设计部门对中国实习组人员是开放的,有FD-2型机的研制设计和FD-1型机的修改定型设计。中方设计组18个人都分别到这两个机型的设计室,多数人参加结构设计,少数人参加气动力计算、强度计算、模线绘制等工作。

陆孝彭被分派参与FD-2的结构设计。在这里,他感受到了飞机设计这一职业的魅力,他羡慕麦克唐纳工厂的飞机设计大师,能体验到将设计想法转化为飞翔天空的飞机时那种无与伦比的快乐与满足。陆孝彭向往那样的职业,他决心潜下心来学习,学习他们的设计思想、理念,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

“麦厂设计从头学”,正如诗句所说,陆孝彭的确是从头开始学起的。他放低姿态,做学徒似的,什么活儿都干。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陆孝彭每天几乎要多花几小时的时间来研究他们的思路,然后,把不明白的问题集中起来,向技术部门的同事讨教,或与大家共同探讨,久而久之,一个个技术难题渐渐得到突破。通过实践,提高了陆孝彭的专业能力,他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并养成了多动手、多动脑的习惯,以此积累经验。与此同时,陆孝彭大开眼界,他并不局限于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只要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他都会用心去探索、学习,这为他后来回国后能够全面主持设计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美国的这段时间里,陆孝彭学习太投入了,以至于忽略了很多事情,比如艰难的生活,强烈的思乡之苦,不公正的待遇,等等,然而,有一件事,却让陆孝彭难以接受。

飞机设计部的办公室都是由套间组成的,中国人都被安排在各个办公室的外间。每当遇到重大技术问题讨论和设计更改时,里间的门便关上了。对于这样的技术封锁和歧视,大家都强烈地感受到屈辱和愤怒,但却无力反击,只得忍气吞声。身在异国他乡,陆孝彭和大家一样,除了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学习之外,别无他法。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们,在圣路易斯这个繁华的都市里,却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在麦克唐纳的这段经历极大地刺激了陆孝彭敏感的神经,也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建立强大的航空工业,靠买不行,靠引进不行,必须走自行设计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找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有的尊严和地位。因此,“坚持自行设计”这个原则,在陆孝彭后来的飞机设计生涯中始终贯彻到底。

然而,中国青年的勤奋好学并没有赢得美国人的信赖与认可。麦克唐纳公司通过美国政府向中国国民政府索要更多的金钱,直至国民政府无力承担,美国便借口FD-2舰载战斗机是美国海军部队的新机种,存在保密问题,冷冷中断了与中方的实习合同。程宝蕖在书中这样记录着:

在麦克唐纳飞机公司培训设计人员的合同为期一年,培训费每人每年1200美元,1946年延长一年。然而,后来中美关于合作研制喷气式战斗机的合同因麦克唐纳飞机公司要价太高———需要四五千万美元,以及培训计划令人不满,对设计组人员也不能成套培养,故未能谈成。在这之后,麦克唐纳公司把培训人员当劳动力使用———经过一年培训,公司本来已给大多数人评为高级工程师,这时却让他们担任一般制图人员干的修改图样的任务。所以设计组经过反复讨论后,决定退出公司,到华盛顿大学研究生院完成课程(一学期),其中包括弹性力学、光测弹性学、结构强度计算和工业管理等。

这样的结局,是陆孝彭所未曾预料到的。离开美国之前,陆孝彭再次来到杰斐逊纪念大厦,望着飞行家查尔斯·奥古斯都·林白的画像,他久久伫立,不肯离去。他想象着,林白驾驶着“圣路易斯精神”号单翼飞机横越大西洋,他的勇气,他的智慧,他的冒险精神,让陆孝彭敬佩。可是,为什么?为什么历经万难,求学的热情却遭受冷落与嘲弄?为什么航空救国的梦想却总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被人打上“弱国子民”的身份烙印?想到万里之外仍深陷苦难之中的祖国和亲人,想到在这个曾经无限向往的国度里遭受的种种歧视和委屈,想到迷惘而艰辛的前路,陆孝彭留下了热泪。他不禁在心底里呐喊: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的儿女还在受苦啊……

与美国的谈判失败后,国民政府又加紧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以低于美国的价格谈判成功。于是,陆孝彭一行又辗转到了英国……

“中国人的设计,太妙了!”

1946年秋,陆孝彭随工作组再次经海路到达了大西洋彼岸的英国,前往格洛斯特飞机公司。

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因驻在英国中南部小城格洛斯特而得名,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飞机制造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格洛斯特飞机公司制造的“流星”战斗机成为盟军装备部队的唯一一款喷气式战斗机,它也是世界上继德国Me-262 之后的第二种实用型喷气战斗机,正是这型飞机给德国空军以重创,“流星”和格洛斯特飞机公司也因此名扬于世。

站在试飞跑道边,陆孝彭的脑海中映现出数以千计的“流星”战机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起飞,征战血色蓝天时悲壮而气势恢弘的场面,这让他激动不已。作为一名航空从业者,还有什么能够比这样的画面更为震憾人心呢!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师,还有什么能够比这样的时刻更为美妙呢!尽管陆孝彭还没有真正设计过一款飞机,但他却无限向往有一天,自己设计的飞机能够整装待发、守疆卫土!

不久,重新分配了培训设计组,陆孝彭等人分别被安排在格洛斯特的喷气战斗机设计组和喷气轰炸机设计组。

在英国,陆孝彭等人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与信任。关于这一点,程宝蕖这样回忆道:

1946年9月,中方派遣的设计组30人来到了格洛斯特的布洛克维尔夫工厂。起初,英国的保密工作很严,例如格洛斯特的“流星”和E.1/44战斗机,以及罗·罗AJ.65和“尼恩”Ⅱ发动机,这些新一代航空产品都不能让中国人接触。

1946年期间,中方人员的“练兵”是“流星”FMk.Ⅳ型机的改型设计,机身座舱段加长,改为双座教练机。因英方对混合设计室的技术力量不放心,这项任务同时在格洛斯特的设计室照常进行。混合设计室的设计有可取之处英方就吸取,认为无用的仅留作参考。由于设计工作是“真题假做”,中方人员劲头也就不大了。

对于来自中国的这批年轻人,格洛斯特在飞机设计方面并不寄予希望,当然,这是有时代背景的。

20世纪40年代末,世界各国开始追求喷气式战斗机的“三最”,即速度最快、高度最高、航程最远。高亚声速、超声速开始成为喷气式战斗机设计研制的战略目标。

众所周知,当飞机接近声速飞行时,不仅阻力突然增加,还会出现操纵失灵,强烈振动,甚至机毁人亡。1945年6月,英国试飞DH-106“燕子”时,因飞机速度接近声速,造成机身破裂,机毁人亡。事故发生后,英国的一个科学家说:“声速像是面前的一堵障碍墙。”从此出现了“声障”这个术语。在当时,“声障”究竟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还是可以突破的一道烟幕?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开始了不懈的探索。

国民政府与英国合作研制高亚声速战斗机,这在当时技术难度是比较大的。加上格洛斯特当时的设计团队里基本都是美国和欧洲人,黄种人只有日本人涉猎过先进战机的设计。因此,没有人相信中国人能设计这样的飞机。在Tony Buttler 的《British Seeret Pro-eet-let Fighters since 1950》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46年11月,中国政府要求格洛斯特准备一个采用“黑雁”发动机的单发战斗机方案,并且和中国工作人员共同设计。正值此时,格洛斯特公司正在申请英国航空部批准E.1/44飞机的制造,而E.1/44方案也就同时提供给中方人员参考。随后这个意见被批准,中英双方于1947年5月14日签订了一个协议,而E.1/44方案当时也被称为CXP-102。不过,另一方面,中方考虑到中国的

工厂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准备,因此希望格洛斯特公司能够提出一个更先进的方案,但是这被英国航空部否定了,因为英国航空部可不希望中国拥有一架可以和英国战斗机相抗衡的新型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