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陈一坚自传
3766100000009

第9章 理想起航(2)

1958年8月,四局给第一飞机设计室下达了“东风”107的设计任务。这一任务是在没有任何正式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发扬“破除迷信,敢想敢干”的精神提出的,与设计歼教1飞机的情况大不一样。当时,整个设计室对超声速飞机的了解仅限于国外杂志上的一些介绍。从开始到结束,仅一年多的时间,“东风”107飞机从仓促上马到被迫停研。

“东风”107参照的是美国的F8U飞机,它实际上是一种舰载机,整个机翼可以抬起来,可变迎角。当时大家对此了解得还不够深入,知识水平也没有达到一个相应的层面。

“东风”107的失败应当归结于当时的政治原因,最终它被指标更加离谱的“东风”113所取代。从技术角度讲,“东风”113即便是现在看来也不是一个好方案,太先进了,严重脱离了当时的水平,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完成,所以这些型号都没有投产。

注释:

①1958年8月,四局在沈阳112厂召开航空工业技术会议,确定由112厂飞机设计室自行设计“东风”107超声速歼击机,并决定将“东风”106改为强击机(即强5),研制任务交由南昌320厂负责。会后,112厂飞机设计室的陆孝彭等一部分设计员被调到320厂。陆孝彭对原“东风”106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如增加了机翼面积、增设弹舱等。

②强5后来由320厂发展成有7种改型的系列飞机,并大量装备部队,成为空军和海军的主要作战机种之一。还出口外销其他国家,获得了较好的国际声誉。1985年10月,强5及其改型飞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强5飞机参加了第37届巴黎航展,被誉为“亚洲明星”。

③歼教1之后,第一飞机设计室开始酝酿自行设计飞机的下一个目标,即超声速喷气式歼击机。1958年4月,飞机设计室提出了设计“东风”104歼击机的设想。

渐入佳境——参与摸透米格-21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停止了一切对华援建,中国的航空工业陷入了“毫无依靠”的窘迫境地,第一次尝到了靠别人吃饭而断粮的苦头。然而,“断粮”的绝路恰恰给了中国人自强自立的契机。痛定思痛,中央坚定地做出了“独立自主发展我国航空工业”的决定。

为了加速发展我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共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国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7月18日,总参谋部以参科字第32号文批准六院成立十个研究所。

1961年8月3日,六院601所在沈阳正式成立。按照决定,第二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局设在沈阳112厂的第一飞机设计室人员、军事工程学院参加“东风”113飞机设计的师生以及空军第一研究所全体人员集中起来组建了六院601所。

601所成立后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便是摸透米格-21飞机[注]。

米格-21歼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新型歼击机(战斗机)之一。为了摸透、消化吸收飞机的设计技术,就必须进行反设计。我参加了飞机性能计算和飞机总体布置图的绘制工作。

由于之前几个型号的锻炼、积累,此时,我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61年,我由专业组长升任601所机身室主任。这段时间,导师徐舜寿也从各方面对我进行了培养,特别是有意识地安排我了解飞机设计的全过程。所以,我先后干过飞机总体、气动、强度、结构、系统等专业的设计,为我后来担任“飞豹”飞机的型号总设计师,熟悉各专业情况,统揽全局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总体、气动、强度、结构、系统好多专业都干过,期间科里又想把我弄去搞电子。接到安排后,我买了很多电子方面的书,而且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结果人家又找到人告诉我不用去了,我就做回自己本行。我对个人与工作的关系认识得还是比较清楚的,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只要没有太大的利害关系,基本是服从工作需要。

1962年5月,四局要求601所在摸透米格-21的基础上,开始研制高空高速歼击机,新机命名为歼8飞机。

摸透和掌握米格-21的设计技术之后,我们就在徐舜寿、叶正大等同志的带领下开始设计歼8。我们从事飞机设计的几个骨干被大家称为“七君子”,是当时公认的“技术尖子”。

实际上,我搞歼8的时间并不长。因为1964年夏,我就和导师徐舜寿一道,被调往位于西安阎良的大型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当初还叫六院十所),由此翻开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篇章。

注释:

1961年2月,空军和四局就苏联准备转让米格-21歼击机制造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双方协定:苏联将在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情况下,给予中国生产米格-21飞机的特许权,但所有技术援助都是有偿的。协议生效5个月后,苏联有关部门将制造米格-21的技术资料陆续交付沈阳飞机制造厂。

我和导师徐舜寿

徐舜寿和吴大观都是解放前成长起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一代宗师。我是解放后新中国航空工业培养的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在飞机设计与航空理论研究上,徐舜寿和吴大观都是我的导师、楷模。

徐舜寿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风、学识,他的一言一行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由于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强抓基本功和专业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国航空工业的栋梁之才,也为我这样的年轻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组建第一设计室开始,徐舜寿就教我们设计歼教1、初教6,还指导我研究疲劳理论、翻译书籍,甚至带我们到南昌320厂帮他们建设计所。

徐舜寿曾经让我翻译一本外文书,我很快就译出来给他交了卷。我以为他看看就完事儿了,结果他是一个字一个字,连标点符号都逐个帮我改,这的确出乎我的意料。我们这些人外文水平不那么好,但翻译外文资料还马马虎虎吧,我以为我这儿应该没什么问题,可一到他那儿没过关。过不了关他也不是简单地给你打回去,让你再来,真正搞科研的人,不但很严谨,而且还很细心,他一方面给你改,另一方面还给你讲,帮你改完以后,让你看是不是比原来的更精彩。我一看他改得确实比我好,真是让人心服口服。

参加工作那么长的时间,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徐舜寿,一个是黄志千,一个是叶正大。我这个人说得少,但我心里总把徐舜寿当成自己的恩师,这就是中国人的那种传统。学生对老师的那种心情,有感激,有回忆,还有感情上的一些关联。因为一个人的成长不完全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必然有很多人帮助你成长,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带路人,他给你点拨点拨你才会更快地成长。努力奋斗是基础,而一个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团队,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我要说这一段话。徐舜寿对我的影响,也不是说上课给你讲大道理,他从来不愿意讲这些,我们一般是在吃饭、走路、茶余饭后谈这些事儿。所谓影响都不是靠讲课讲出来的,也不是靠讲大道理、喊口号出来的,而是结合日常工作,把自己的思想说出来。

首先,徐舜寿的确是个才子,聪明得很,考虑问题很超前。第二,他对大家的要求都很严,但他是属于诱导启发式的老师。“熟读唐诗三百首”就是最好的引导,还很形象。第三,他这个人是不停地在思考、学习,他水平很高,外语非常好,出差的时候,就在火车上把苏联的一本飞机概论给翻译出来了。第四,这个人非常平易近人,他虽然比我们强,但并没有高高在上,或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指使你,而是自己先做好了,然后跟你商量,启发你去把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

第一飞机设计室刚组建时,我们108人都在徐舜寿的指导下工作。后来搞超声速飞机的时候,我们几个就慢慢“冒”出来了,群众私下有评论,领导们也看到这几个人比较能干。所以说,人才不是一两天形成的,是经过几年甚至很多年,领导看你干的工作一般没什么大错,群众也发现这几个人有观点、能干活,理论上比较强、画图比较快,所以才慢慢开始“坐小桌子”,被选拔到第一线最重要的岗位去干活。

作为603所第一任总设计师,徐舜寿选拔技术干部也是任人唯贤。到西安只带了我,是因为我此前在哈尔滨就参与过轰炸机的设计,其他人都是从事歼击机设计的,而西安这边组建的是大型飞机设计所。

记得刚到603所不久,写总结的时候我写了两页纸交给他。有的人总结都是一本一本的。最后徐总在会上讲评时还说,你们看,老陈写得就是好,两页纸就把问题讲清楚了,你们说这么多干嘛?!他这个人是非常讲究效率的,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不要你啰唆。

真正好的领导者、带头人不需要话多,他只给你指一个方向,剩下的还得你自己弄。好“伯乐”就一句话:你把这件事干好。当然一件还不行,得好几件加在一起。你做出结果,他才看你是不是“千里马”。

来到603所

1964年5月,在601所开始设计歼8飞机的时候,六院领导出于对发展大型飞机的关切和重视,决定将徐舜寿调往603所[注①]担任总师。

就这样,我随徐舜寿从东北转战到大西北,从事大型飞机的研制工作,并担任总师助理。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徐舜寿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投身到紧张的轰5改、运7等机种的改进设计之中。

到603所后,我接受的第一项任务是轰5改装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设计(又叫64任务),其主要内容是:将РД-9Б涡喷发动机取消加力燃烧室,加上风扇改为涡扇发动机(简称61F,这是我们国家自主研发设计的发动机),来替换伊尔-28飞机[注②](轰5原型机)上原来的ВК-1A发动机。

当时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五人设计组(人称61F组),探讨轰5飞机改装61F发动机的可行性。

由于轰5飞机原来只有一个排气口,而61F发动机有两个,涡轮发动机风扇要排气,就需要有另一个出口。讨论来讨论去,飞机后面不能动,短舱不能动,发动机架子也不能动,我就和徐总商量决定搞个“裤衩”——两个半圆的东西一收就收成了一个出口。就当时来讲,这种“裤衩”形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吧。因为只有穿“裤衩”才能穿过去,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级要求的小改目标,这是一种迫不得已的创新。

在方案评审会上,徐舜寿代表603所汇报了轰5飞机改进设计的初步设想,即尽量保持飞机的原形不变,只改发动机短舱,把61F涡轮风扇发动机装到轰5飞机上。改型分两步走,先小改,将涡轮风扇发动机(61F)装上轰5飞机,提高该飞机部分性能,然后再大改,全面改善飞机性能。会议将小改方案代号定为“64任务”。

就这样,在徐舜寿的直接领导下,我与有关同志在原结构不做重大更改的条件下,首次解决了发动机双涵道的排气结构设计,当时属于国内首创。

很快,六院正式下文确认了小改方案,并要求半年内完成改进的初步方案。后来我们一大批人按照小改方案分两步往下走:先做地面试验,把飞机短舱和发动机装在一起,花半年时间做试验;之后发地面短舱的图,再交由哈尔滨122厂去生产。

飞机改装完以后还进行过多次滑跑。根据计算,轰5飞机改装61F发动机后,最大平飞速度优于伊尔-28飞机的水平,最大航程可提高18%~28%,起飞滑跑距离可由1150米缩短到810米。但是因为发动机一起动温度很高,有时候就会把叶片卡住,危及安全。发动机如果要做大的改动,谁心中都没有底,这件事情最后就中途“流产”了。

到了1965年7月,国家要搞发动机自行设计,非常需要一个关键的试验设备——发动机高空试车台,以便测试发动机在高空气压低、温度低、空气密度小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能。

由于研制高空试车台地面试验设备的投资相当大,建设也非常复杂,当时国内根本不具备条件。为此,六院领导提出,能不能在轰6飞机下面挂一个吊舱,带着发动机到高空去进行试验?上级又给603所下达了研制空中发动机高空试车台的任务。

接到任务后,徐舜寿是总师,我是助理,率领603所技术人员完成了吊舱进气道与结构形式的总体设计,并全面开展了轰6飞机系统改装打样的设计,发出大量生产图样,很多图都是由我签字。

在试飞院、172厂的配合下,最终完成了发动机吊舱的设计、改装、制造,并交付飞行试验单位使用直到20世纪末。

注释:

①603所是1961年11月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成立的,属国防部第七研究院。1963年12月14日,总参和国防科委决定将七院十所划归六院建制,番号为国防部第六研究院第十研究所,即大型飞机研究所。1968年1月,该所随六院划归国防科委,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3所。

②伊尔-28飞机是苏联第一代轻型双发喷气式轰炸机。1947年首飞,1950年装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