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拿破仑传
3771000000030

第30章 江(10)

“巴伐利亚的选帝侯可晋升为国王……我会归还大炮、弹药库和军事要塞,他们只需付给我500万……明天,我估计会与俄国人展开一场激战。我已经竭尽全力去阻止这件战事的发生,因为这只会导致无谓的流血。我跟沙皇互通过几次信,看得出他是个能干的皇帝,只是他被蒙骗了……请你去信给巴黎,但不要提起这场战役,以免我的夫人担惊受怕。请你也不用担心,我军占尽地利,防守固若金汤,我所遗憾的只是这无谓的流血罢了……请你写信给巴黎,我已在步兵营房里和卫兵们待了四天了,这里只能在膝盖上写字,所以写不了很多信。”

这是皇帝在那场最着名的战役前一天的心情。他在地图前就摩拉维亚的每一座村庄及每条河流的宽度和每条公路的状况不停地研究、计算着。他还一边在近卫军的篝火边取暖,一边想着远在巴黎等候命令的大臣们,想着他也许在担惊受怕的夫人。与此同时,他在半小时之内又拟出了一份新计划,内容包括四到五个国家的分割、新任国王的确立、战争赔款和军事要塞的移交。这一切因为他两次对无谓流血的抱怨而变得苍白无力,如同12月的这一天刚开始升起的太阳。这样一个人打败此时正在皇宫里吃喝玩乐的正统君王们,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傍晚,得知敌军的动向后,他拍着双手大喊道:“他们落入圈套了!他们自己送上门来了!明天傍晚之前,我们会将他们杀得片甲不留!”根据副官的描述,此时的他“高兴得全身发抖”。

然后,他跟参谋们在一个农舍里进餐。吃完后他还一反常规地在桌旁坐着,心情激动,却又若有所思的样子。他说了很久有关悲剧的本质的话,接着他提起了埃及:“那个时候,嗯,要是我那个时候攻下阿克,我早就缠上头巾,士兵们也穿上了肥大的土耳其长裤(不过,不到万不得已时,我是不会让他们去冒风险的),我已使他们成为不可战胜的军队、神圣的军队,我已联合阿拉伯人、希腊人和亚美尼亚人结束了跟土耳其人的战争。如果我不是在摩拉维亚,而是在苏伊士打了胜仗的话,那我已经成了东方的皇帝,并经君士坦丁堡回到了巴黎。”一位在场的目击者写道:“说到这最后几句时,他脸上的笑容似乎是在表明,他正沉浸在一个梦想之中。”

难道这样的场景本身不就是一场梦吗?有一个凡人,一个犹如战神的人,在欧洲横扫千军,并按自己的意愿迫使欧洲屈从。难道这真的就是一个世纪以前才发生的事吗?由两位君主的决战来决定子孙后代的命运,难道这不是发生在《荷马史诗》里的事情吗?如同我们在连环画里看到的传奇故事那样,在一间篱笆泥皮砌成的茅屋里,在叫不上名字的荒野上,一个30多岁的小个子男人静静地坐在那里,穿了件满是油污的外套,一件黏黏糊糊的衬衫,将一些夹着洋葱的土豆塞进他饥饿的嘴里。第二天,他将打响一场战役,重新唤醒人们对沉睡千年的查理曼帝国的记忆。他那漫无边际的幻想将他重新带回亚洲大漠,那里只有横七竖八的石头。他想起了那时被挫败的计划,他漫游的思想又跟着那个马其顿人的魂魄飘到了恒河。

天亮了。一年前的今天,在巴黎圣母院的台阶上,他戴上由金色月桂制成的皇冠为自己加冕。现在,他慷慨激昂地向士兵们重提这个日子。最后他宣布,今天他不上火线。

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位统帅说过这样的话。每一位都宣称他将身先士卒,视死如归。经历了20次战役的拿破仑相信自己的士兵,他们把他看作唯一一位福星高照的首领。只有他敢于对士兵们说,他将把保护好自己的生命作为对他们勇敢的奖赏。

随后,这位皇帝痛击了他的两个强敌:奥地利和沙皇俄国,使一个原本默默无名的荒芜平原闻名千年:奥斯特里茨平原。

“士兵们!”第二天,他对获胜的士兵们说,“我对你们非常满意……你们可以用我的名字来为你们的孩子起名。要是你们的孩子中,有谁能证明无愧于我们,我将把所有的财富赠予他,并宣布他为我的继承人!”这是他褒奖军队的惯用言辞。他写给夫人的信却很简单:“我击败了奥地利和俄国的军队。有点累,因为我已经在野外宿营八天了。这里的夜晚空气很清新。今天我在考尼茨亲王漂亮的宫殿里,躺在一张舒适的床上,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八天来第一次换……我希望能睡上两三个小时。”

这个传奇般的事迹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第二天,被击败的奥皇请求在考尼茨亲王的府邸会见这位来自科西嘉岛的小个子中尉,这给雄壮的史诗又添加了一个新的篇章。但是这位行动迅速、总骑着马的小个子风神早已离开了。两人最终在一个磨坊里会面。拿破仑对他很礼貌,说道:“陛下,很抱歉,只能在这独一无二的宫殿里接待您。这是两个月来我第一次入住的宫殿。”面对这位奥地利尊贵的世袭皇帝时,拿破仑这位军人是多么自信啊!他的嘴角挂着迷人的嘲讽。他知道,当胜利的消息传回他的国都时,巴黎将彩旗招展,颂歌四起。

但是高贵的奥地利皇帝思维缜密,知道如何应付这样的嘲讽。他回应道:“陛下,您能从这间寓所找出如此多的优点,您肯定是喜欢上这里了。”此时,两人都面带微笑,悄悄地打量着对方。因为两人已经交战十年,却素未谋面。两人年纪相仿,都是20多岁便执掌大权,只是他们走的道路却截然不同。但是在这一刻,两人都没有料到,拿破仑追求和平的愿望会使他们走得多近,而奥皇的复仇之心会使他们相隔多远。

“昨天我在军营中与奥皇见了面。我们聊了两小时……他寄希望于我的宽容,但我还是有所保留,这种战争艺术对我而言不费吹灰之力……我们达成了共识,决定尽快缔结和平条约。奥斯特里茨战役是我打过的最漂亮的一仗。45面军旗,其中有俄国近卫军的旗帜,150多门大炮,20名将军,3万战俘,2万多人战死,多么可怕的场景!”哪个志得意满的胜利者用过这样奇怪的结束语?他沉醉于自己的数字中,却突然插入了死难者的人数!从现在起,他开始较多地用简单而忧郁的语调提到战场上的伤亡。

在和平谈判的时候,他的外交大臣与他作对。塔列朗在奥斯特里茨一战后的次日即写信给拿破仑:“现在一举消灭哈布斯堡王朝是件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啊。不过,如果为法国着想,我们应该使他们强大起来,让他们在我们的法兰西体系里拥有一席之地!”但皇帝迫使他们执行普莱斯堡和约,在这份和约中,旧日耳曼帝国被瓦解,奥地利必须从德意志和意大利撤出。他的真实想法到底是什么?

欧洲,一个由法国领导的国家邦联。俄罗斯属于亚洲,英国是欧洲之外的岛国。欧洲大陆必须统一。这些中小国家要置于法国鹰旗的保护之下,民主主义同时并存。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之后,这个新思想形成了。统一欧洲这个欧洲人的最高目标,从现在起将由他的政权来实现。

这个想法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与他达到的其他所有目标一样,它也是时势造成的。那些催生这一想法的战争并不是他一手挑起的。自马伦哥战役后,他就企盼着和平。但当时的奥地利不愿讲和。它再度发动进攻合乎正统主义的逻辑,因为哈布斯堡王朝和革命的法国无法并肩统治欧洲。奥斯特里茨战役再度解决了这一争端。现在,重新统一复活的查理曼大帝的欧洲有了可能。然而,那些国王和皇帝仅仅是被打败,并没有被说服;而他本人用利剑实现了一切,并不是通过说服。他们都无法用智慧实现欧洲的统一。拿破仑过去的情况迫使他用武力创建这个欧罗巴合众国。直到十年后他才明白,他赖以实现伟大目标的手段是多么错误。

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迟了。他已被剥夺了权力,处于流放生活的尾声。

12

新的王国 青蛙要国王 家族里的国王 诱惑 保持本色的母亲

“请你告诉教皇,我明察秋毫;请告诉他,我是查理曼大帝,教会之剑,他的皇帝。我希望他这样看待我。”

他以这种威胁的口气给罗马教廷写了一封信。既然他暂时不得不呆在欧洲这个“鼹鼠挖出的土堆”,那么教皇就该对他俯首帖耳。自从奥斯特里茨和普莱斯堡大捷之后,他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他用前所未闻的口吻从被战胜的奥地利给欧洲写信。那不勒斯女王尽管几年来屡次受到他的警告,仍允许英国船只进港。为此他下达了一道军令:“波旁王朝在那不勒斯的统治已经告终。”同时他又写信给哥哥约瑟夫:“我想,我已经跟你说过,我要把那不勒斯王国划归我家族所有,让它像瑞士、荷兰、意大利和三个日耳曼王国一样,都属于我的邦联,或者说属于法兰西帝国。”

从此之后,他雄心勃勃地要将这个计划付诸实施,即全欧洲由一个皇帝来统治,每个国王都对他俯首称臣。巴黎将成为这个大陆的首都。现在,巴黎以热烈的气氛欢迎主人的凯旋,衣锦还乡的皇帝兴致勃勃:“这场战役倒使我发胖了。我想,如果全欧洲的君主都联合起来反对我的话,那我就是个可笑的大胖子了!”带着这样的心情,他致力于新的冒险,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短短几个月内,他从巴黎遥控建立了如下政权:约瑟夫为那不勒斯国王,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的亲王晋升为国王,巴登亲王升为大公爵,巴伐利亚的一位公主许配给欧仁,巴登的王储将迎娶约瑟芬的一个侄女,符腾堡的一位公主许配给他最小的弟弟热罗姆,德意志南部和西部的16个诸侯国联合起来结成莱茵联邦,一概向皇帝称臣、纳贡并负担军饷。这16个日耳曼君主争先恐后地赶往巴黎宣誓效忠,希望能从这大笔买卖中分得一杯羹。12个小侯爵的领地被取消,成为皇帝属下塔列朗、贝尔蒂埃和贝尔纳多特的封地。

同时他又简明扼要地说:“荷兰还没有行政长官。但它必须有一个。我会把路易亲王给它。我们将订立一个条约……在我这里,这已是定局,要么这样,要么并入法国……这件事刻不容缓。”为什么刻不容缓?荷兰早就失去独立,它缺的只是一个拥有国王头衔的封臣而已。“把路易亲王给它”——这句话清楚地说明了荷兰的附庸地位。荷兰人不愿意?那他们只有被吞并,因此他们很快做出了选择。路易不愿意接受这个使命,称不喜欢那里的天气,健康状况也不好。但是,“作为荷兰国王而死,胜过作为法国亲王而生。”奥坦丝必须做王后,约瑟芬极力催促此事。荷兰人必须郑重地提出呈请,皇帝将在杜伊勒利宫仁慈地倾听。对此,拿破仑一定充满了讥讽和蔑视,因为在接见结束后,他当着宫廷贵妇们的面,让人给他的小侄儿(荷兰新国王路易的儿子)讲青蛙要国王的寓言。

什么?他的妹妹们在抱怨,在耍诡计?所有的王国都分完了?真是糟糕。那么至少得腾出几个大公的领地来!缪拉和卡洛丽娜分得克莱沃,卡洛丽娜任大公爵;爱丽莎受封为托斯卡纳的大公爵;美丽的波丽娜哭了,因为她只能做瓜斯塔拉的侯爵。“什么?只是个小村庄?那为什么让我去做那里的侯爵?”但她很快在成堆的珠宝和情人中得到了安慰。

拿破仑的家族成员几乎没有一个人能胜任自己的新角色。约瑟夫国王在即位后发的第一封诏书里,将他的臣民(他们直到昨天才第一次见到他)对他的爱比作法国人民对他们的皇帝的爱,自己出洋相不说,还使皇帝大怒。路易国王长吁短叹,因为与英国的战争迫使他对国家的贸易采取强制措施。他不向法国派送荷兰兵员,却写了一大堆诉苦信。“你是在给我增添不必要的麻烦,”拿破仑训斥他说,“一切都是因为你思想狭隘,兴趣淡薄……别老说困难与不幸!……女人才会成天哭哭啼啼,男人应该果断……你统治你的国家过于手软。我不得不独自承担全部军饷……你得争取保有一支3万人的军队。你总是只想着自己,这既不明智也不大度……拿出点精神来!”

爱丽莎支配着丈夫。她在托斯卡纳颁布宪法,检阅部队,频繁地更换情人。她仿效拿破仑风格的话令后者觉得好笑:“我的臣民恭顺知足,反对势力已被消灭,陛下的命令业已执行。对参议院的表现我很满意,他们尊重我的权威。”缪拉盲目的热情也招来拿破仑与通常一样坦率的批评:“我看到了你发布的政令,真是无聊透顶。你似乎已经丧失所有的理智!……你满脑子想的就只有统治!”

波丽娜却因为艺术家卡诺瓦为她制作的大理石雕像而永留青史,这雕塑比拿破仑的任何一个王国都长久。

在此期间,年轻的热罗姆曾作为海军见习生前往美国。在那里,他未征求家人意见就娶了一个平民女子。拿破仑知道后气急败坏。他拥有的王冠数超过兄弟姐妹的人数,自然不允许兄弟再少下去。他让母亲出面解除这一婚姻。当热罗姆所乘的船只停靠里斯本的时候,他们被团团围住,只有热罗姆一人被允许上岸。跟自己年轻的夫人告别时,热罗姆发誓跟她白头偕老,永不相负。然后,他只身前往巴黎。皇帝对他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终于,为了亲王的尊荣和海军上将的职位,或者也许为了成为国王,他抛弃了妻子。他的妻子试图登上欧洲大陆,却徒劳无功。后来她去了英国,在那里生下了他们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她还将在英国遇见被放逐的吕西安,两人有着相似的命运。吕西安受到了英国人的礼遇,因此他携妻子和孩子迁居该岛。他在那里写诗,写了一部史诗,题目是什么呢?

《查理曼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