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
3776200000013

第13章 朱毛会师(3)

这股反动逆流的袭来,激起江西各界民众的极大愤慨,南昌工人罢工3天表示抗议。3月18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在大校场召开追悼陈赞贤烈士大会,会后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江西省政府主席李烈钧主持公道,严惩杀人凶手。朱德带领军官教育团参加了游行,他对教育团的学员们说:“反动派已屠杀我们的同志了,我们要准备出击。”30日,军官教育团配合南昌的工人纠察队,收缴了蒋介石留驻在牛行车站的宪兵团的枪支。

4月7日,朱培德就任江西省政府主席。9日,任命朱德为南昌市公安局长。不久,朱培德派朱德率军官教育团到赣东的抚州一带剿匪。朱德在出发前一再向全团人员阐明:“要做到真正的成为一个革命的人,就要有个清醒的头脑,有个明净的眼光,有个坚定的信念。要能明辨是非,要能澄清曲直,要能分清敌我,还要站稳立场。如果是一贯欺压人民和剥削群众的反革命分子,哪怕口头甜如蜜,其心则是毒若剑,我们必须毫不留情予以打击。若遇有权有势而有钱的人在咒骂他人时,则当多考虑之,多给予调查研究之。如系是阶级敌人诬陷穷人,则必予以惩罚而支援工农,支援穷人。”军官教育团在赣东活动了1个多月,平息了真正的匪患,农民运动迅速发展起来。

部队调回南昌前,朱德又派军官教育团的副官卓廉诗担任临川公安局局长,排长冉国平担任临川县农民自卫大队大队长。这些,不仅支持了农民运动,而且使军官教育团的学员得到实际战斗的锻炼,提高了军事指挥能力。

但就在这个时候,国内的政治局势已迅速恶化了。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革命政变。接着,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同当时还保持着国共合作关系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广州等地也大规模地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到5月间,武汉地区的政治形势也越来越严重,反共活动迅速表面化,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一步步向右转。

5月13日,原驻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四独立师师长夏斗寅公然通电联蒋反共,并向武汉发动军事进攻。21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五军第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捣毁湖南省总工会、农会和其他革命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朱培德一时在表面上还没有公开反对共产党,但也在5月29日下令“礼送共产党出境”,将各军、师中和南昌的一批共产党员礼送出江西省;6月6日,下令在江西全省停止工农运动。

正在赣东剿匪的朱德得知朱培德“礼送共产党员出境”的消息后,于6月中旬赶回南昌。此时的南昌街头,犹如一潭死水,往日那种勃勃生动的景象早已荡然无存。沿街墙壁虽被雨水冲刷,但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欢送共先生出境!”“制止过火的工农运动!”等。

回到南昌后,朱德即向当年和自己并誉“模范二朱”的老同学朱培德提出辞去公安局长一职,并且将军官教育团的第一、二营学员提前毕业,只留下第三营。毕业的学员大部分回到扩编的第三、九两军,其余分到赣江流域各县做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工作。不久,朱德离开南昌,经九江转往武汉。

到7月初,局势更加严峻了,宁汉合流的趋势日见明朗。7月13日,中共中央排除了陈独秀的机会主义领导,推定周恩来、张太雷、李立三、张国焘等重新组织了临时政治局,并发表了对政局的宣言,强烈谴责武汉国民政府背弃孙中山实行的三大革命政策,声明撤回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邓演达愤然辞职离国,宋庆龄宣布脱离武汉国民政府。15日,汪精卫等控制下的武汉国民党中央正式宣布“分共”,公开叛变革命,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在武汉地区进行疯狂的大屠杀。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终于彻底破裂。

中国革命面临着威胁,迫使共产党人不能不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政策。当时中国共产党所能掌握或影响的部队,主要有**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由原**独立团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和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军。这些部队由于准备东征讨蒋,正集中在江西九江一带。

这时,中共中央召开的扩大会议在武昌召开。会议做出了在南昌举行暴动的初步决定,并考虑到朱德在江西有便利的工作条件,对情况也熟悉,便派他先赶回南昌。

7月20日中午,朱德乘江轮抵达九江。

21日,朱德回到南昌,立刻投入紧张的暴动准备工作。他时而出入于民众团体,时而与驻军南昌的军官们举杯言欢,时而又带着警卫走街串巷,仔细观察每一座建筑特点。几天的工夫,他根据中央的要求,精心绘制了南昌市区的地图,并且整理出南昌驻军兵力部署的分布情况。

27日上午,奉中共中央之命负责发动并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在陈赓的护送下秘密来到南昌,当晚走进花园角2号的朱德寓所。周恩来的到来使朱德又惊又喜,朱德急步上前,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这时,感到异常兴奋的朱德意识到起义可能很快就要开始了。

朱德接过周恩来手上的黑皮包,递上一把纸扇、一杯清茶。两人早在德国柏林学习时,就结下了亲密的友谊。这次久别重逢,而且是在紧急的革命关头见面,分外亲切,有多少话要说啊!可是,朱德还没等周恩来喝上几口茶水,便迫不及待地向周恩来汇报起南昌的情况:“目前,南昌城内外驻有朱培德的5个团和唐生智的1个团,加上一些零散的警卫部队,有万把人,武器装备尚好,有一定的战斗力。不过,前几天朱培德派人将南昌的军用物资全部运走……”朱德一边说着,一边摊开地图,依次向周恩来介绍着。

“好啊!朱德同志,你提供的情况很重要,你为党做了一件大事,不愧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听着朱德的介绍,周恩来不禁称赞道。

朱德接着说:“几个驻军团长都是死心塌地跟着朱培德的,很难争取过来。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一个营和几个直属连,加上公安局的一部分警察,只有几百人。”

周恩来微笑着告诉朱德,第十一军二十四师**部和暂编第二十军贺龙部即日到达南昌,此外,第四军二十五师周士弟等部正在向南昌集结。起义兵力有3万多人,远远超过驻军部队,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朱德腾出宽敞的中厅,临时架起一架帆布行军床,就让周恩来住在这里。他把警卫员刘刚叫来,吩咐好好照顾周恩来的生活,服从他的命令。

此前,朱德出面租下了南昌市中山路洗马池的江西大旅社,作为领导起义的大本营。这是一座土木结构的五层大楼,大小有近百间房间,又地处市区中心,设立指挥部非常适宜。

当天晚上,在江西大旅社里,领导暴动的前敌委员会正式成立,由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4人组成,周恩来任书记。会上,决定在30日晚举行暴动。

次日,又成立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以贺龙为总指挥,**为前敌总指挥,组成了以贺龙、**、朱德、刘伯承、聂荣臻等为成员的参谋团,参谋长为刘伯承。根据规定,起义军在晚上佩戴白毛巾,白天佩戴红领巾作为识别标志,起义前一个晚上定下口令为“山河统一”。

正当起义的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时,中央代表张国焘在30日早晨赶来南昌而险些让起义计划搁浅。在前委紧急会议上,张国焘坚持认为,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精神,应该争取张发奎参加,否则不能举行暴动。周恩来等多数人认为,张发奎深受汪精卫的影响,是不会同意这个暴动计划的。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辩。

31日,前敌委员会再次召集会议,又辩论了几个小时。最后,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人的意见。于是,会议决定8月1日凌晨4时举行暴动。经过反复研究,前敌委员会决定分配给朱德一项重大的任务,要他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威望,在起义开始时想办法牵制住敌人的指挥官,保证起义的顺利进行。

当天下午,朱德向第三军第二十三团团长卢泽明、第二十四团团长萧曰文等发出邀请,希望他们带团副一起来赴宴。当时,驻南昌的1万名敌军中,这两个团是朱培德的主力,也是起义部队的劲敌。如果把这两个团的指挥官拖住,使其失去指挥,将对起义胜利十分有利。

敌团长卢泽明和萧曰文等几人接到请柬,一看是朱德将军的邀请,有点受宠若惊。萧曰文当时抓起电话与朱德通话:“怎么好意思让你破费?这次该由小弟作东宴请。”朱德笑了笑:“这次小聚就我自己作东吧,要不你下次?”

“饭后,我们摆摆‘长城’?”萧曰文在电话中提议。朱德抢过话头,一语双关地说:“搓麻将?这我早有安排,哈哈,你就准备把家底儿全输光吧!”

当晚,卢泽明、萧曰文等飘飘然地赶来赴宴。宴会设在城西大士院32号街口的嘉宾楼上,而敌人两个团的驻地都在城东,相距甚远。这也是朱德有意安排的,既是调虎离山计,当然离得越远越好。

酒席上,猜拳行令,觥筹交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个个喝得醉态百出。萧曰文已八分醉意,他对朱德说:“旅座,朱大哥,在滇军里我最佩服的就是你,不但会打仗,不但留过学,对朋友还最讲义气!”朱德也装着醉意朦胧:“不说这些,咱们今天儿喝他个痛快!你别装熊。”萧曰文打了个饱嗝:“酒……是不能再喝了,我们还要搓麻将。”

这时,老式座钟指针在近9点的位置上。朱德又一语双关地说:“时间还早啊!来,我们搓上几个回合。”说着摆开了麻将牌。

几个家伙都是牌迷,听说打麻将,早已乐不可支,纷纷嚷道今晚要趁酒兴好好玩几圈。朱德为稳住他们,故意输给他们不少钱,假装懊丧地说:“今晚手气不好,不能再打了!”坐在旁边看热闹的蒋姓副团长早就手痒了,自告奋勇地代替朱德参加摆“长城”。

这时,朱德的警卫刘刚悄悄告诉他:“前敌委员会派人已送来‘河山统一’的口令。”朱德知道,起义部署的一切在按原计划进行。

“发财!”“东风!”“一万!”……交替、轮番地呼唤着,赢家、输家轮流坐庄,几个牌迷进入牌阵如痴如迷。朱德冷静地在一旁观战。

正在酣战中,约莫快到了午夜时分,四圈麻将还没打完,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快开门!快开门!”大门启开,闯进来的人慌里慌张地报告说:“报告,刚才接到通知,说贺龙部有一个云南籍副营长赵福生密报,凌晨4时共党要暴动……指挥部命令各团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严加防范!”

一听“暴动”二字,几个团长一下惊呆了,不知所措,半晌还未回过神来。萧曰文知道这下可坏事了,马上对报告者大发雷霆:“混账东西!你为何不早来报告?”来报告者感到实在委屈,但军情要紧而不敢申辩。

这时,喧闹的客厅一下子静了起来。几个团长与团副已变成热锅上的蚂蚁,在客厅里直打转转,面露惊恐的神色,难以镇定,预感大祸临头了。

朱德大吃一惊,但他马上镇定下来,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说:“各位老弟,不必惊慌。在这多事之秋,蜚短流长,什么谣传没有?‘暴动’呀,‘起义’呀,天天都能听到,未必可信。各位都是从大风大浪里闯荡过来的,何必大惊小怪?天塌下来,有一颗脑壳顶着,怕什么!来来来,各就各位,打完这四圈,尽欢而散!”

“也许是谣言,不过还是谨慎为好。我们不过是芝麻大的官,万一今晚出了事,脑壳还不得搬家?……谢谢今晚的款待了!好在都在南昌,改天再聚吧!”卢泽明这一说,其他一些人都慌着脱身,推倒桌上的麻将牌,急着要走。

朱德本想把这些人再多留一段时间,现在看来,难以强留,遂打着哈哈送走客人。然后,他立即赶往江西大旅社。

夜很静,街道上昏暗的路灯下,可见匆匆赶赴战斗岗位的起义军和敌人的巡逻队。4点!还有几个小时。现在已暴露,只有改变时间,提前起义。

朱德走进参谋团办公大厅,大多数成员都在,周恩来也在场。大家神色十分严峻。原来,第二十军贺龙部的一位副营晚上失踪,已自下而上报告到这里。情况如何,大家正在推断。谁都知道此人一旦叛变的后果,但谁也不愿意事情已发展到最坏的程度。

“情况不妙!”朱德在多年的战争中已养成临危不乱的习惯,他简要把有关情况讲了出来,最后说:“看来,时间要提前。”

朱德提供的情况印证了事情的严重性。但提前确实不易,在这之前,周恩来签署的作战命令已下达各部队。如何改呢?有人担心。

“要变!要随变而变!”周恩来面色严峻,他赞同朱德的意见。随即,他询问了贺龙、**等部的到位情况,召集大家商量起来……

参谋团经过研究,决定提前起义,改在凌晨2时起义。这是朱德最希望的事情。见大局已定,朱德便向周恩来、刘伯承提出回军官教育团。这时候,他感到应同部队在一起。

“朱德同志,你还是留在这里安全些。”周恩来说。周恩来的提醒是必要的:一旦敌人醒悟过来,马上会想到朱德今日的请客,若明白请客的含义,他是很危险的。然而,朱德坚持要回到军官教育团,说教育团的任务不重,不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