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乐理论与实践
3788800000013

第13章 歌唱的艺术处理与演唱风格

在演唱时,我们不仅要求声音圆润、明亮、宽广、结实等,而且还要求感动人,使听众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我们常说,歌声悦耳动听容易,但是打动人却很难。这是因为歌唱者的素质、文化修养、歌唱的技术水平和嗓音条件、人生阅历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一部作品的诠释。但是,从歌唱艺术训练的教学角度上来讲,这又是可以锻炼和培养的,关键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如何正视这个问题,如何在这方面下工夫。

一、歌唱的读字

每一首歌曲都是词曲作家的精心创作,其中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意境、感情等等,因此,歌手在演唱时还要弄清楚他们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歌唱时如何掌握。这在技术训练中,要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

说话和歌唱的发声,是同一发声器官发出的不同形态的声音,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呼吸和气息的运用上。

我们的歌唱是语言的美化,这种美化是共鸣的集中,音色的修饰,在平常的训练发声时要注意语言的掌握。准确的语言掌握,直接影响到我们声音的规格和共鸣形态。

我们在歌唱的时候还要注意语言的逻辑重音和声调。中国字由单音节构成,是一字一音,并有四声,不能倒字。在演唱民歌的时候,还要注意地方语言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民歌的风格。

学习民族唱法,往往很注意读字,字头交代清楚而轻视字腹的技术要求,会使声音很“扁”。而学习美声唱法,常常字头比较松,这是因为在平时的训练中,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声音的通畅、共鸣管道的安放、咽腔的形态,而字头的训练比较薄弱。此外,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不分,都是歌唱读字应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演唱中,将歌词中前后鼻音和平翘舌标出来,这样有利于把握正确的读音。

二、歌唱的节奏

我们除了要求歌唱者音准、读字准确以外,还要求节奏准确。这是因为音乐是流动的时间艺术,节奏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

我们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首歌曲的节拍,节拍重音在何处,是否弱起。同时又要防止歌唱者将节拍机械化,如同节拍机,就会使歌声僵硬而丧失音乐性。

在日常的训练中,培养节奏感,明确一首歌曲的语气节奏、情感节奏,并将这种节奏具体化。同时,我们学习音乐,还应注意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我们对音乐节奏的感悟能力,提高自己的节奏感,提高我们对音乐节奏反应的敏锐性。具体地讲,当我们拿到一首新的歌谱时,首先应分析曲作者创作该作品时的音乐节奏,作者创作时内心音乐节奏是怎样萌动的,是怎样一个音乐律动,怎样一个情感节奏;其次我们应该分析歌曲的语气节奏,抑扬顿挫。进而用音乐的手段,将歌词的意境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听众面前。

三、歌唱表情记号

不同声乐作品的速度各有差异,同一首歌曲在演唱中,也有慢、有快。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音乐形象。所以我们在歌曲的演唱中,要注意各种不同的表情记号。在一般的情况下,快速表达的是一种活泼愉快的情绪,而中速则是表达比较抒情、优美或叙事的风格,在慢速中,则多表现一种回忆、赞颂、悲痛等深沉的情感。

1.速度及记号。音乐进行的快慢由歌曲的内容、风格而决定,大致可以分为慢速、中速、快速三类,音乐的速度是用文字或者速度记号标在歌曲开头。这是整个歌曲的总体速度要求,如果歌曲中间速度有变化,则要记上新的临时速度术语,演唱时要按照歌曲速度的要求,准确一致地把握。

2.力度。音乐的强弱变化细致,除了各种节拍在歌曲中具有自然的强弱变化外,由于歌曲的内容和音乐发展的需要还有各种临时强弱变化,从而使歌曲内容表达更为深刻,音乐更加丰富。

在歌曲中力度的变化是不可缺少的,各种不同的作品都常用力度变化来获得鲜明的强弱对比,在演唱中,我们要注意力度的合理分配,什么地方开始渐强或者渐弱,强弱是相对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强与弱只有在它们的相互对比中,方能得到体现。

四、歌曲的演唱风格

要正确地把握歌曲的演唱风格,我们就应对音乐作品的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进行全面地了解研究。演唱者必须通过这样的案头工作,方可运用我们所掌握的歌唱技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作品的风格特点。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不同时代的音乐作品的风格各不相同。我们研究音乐的时代特征,不能用相同的声音和手法以及情感,表现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风格。总的来说,古典主义时期作品的力度不能过大,强弱的幅度也不能过分,这都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创作手法技术条件(如乐器的、人声的)和审美要求决定的,它们不可能像浪漫主义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那样激烈,情感幅度大起大落。我国各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如延安时期的作品,则是和当时的国难当头,民族存亡息息相关,歌词内容,音乐特点大多是悲愤激昂,或者是痛苦、反抗的。新中国建立时期,音乐大多反映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心情,与前时期比较,音乐作品则表现出的是一种激昂豪迈。我们应运用已掌握的声音技术技巧恰当地表现不同的时代特征。

2.我们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格特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这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人文习俗的差异,特别是民族语言的音调特质以及表达情感的不同方式而形成的。在演唱中,声音应表达出这个特质。怎样准确地表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格在歌唱中是很重要的。如意大利的热烈激情,德国的严谨理智,法国的浪漫典雅,俄罗斯的宏伟壮丽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地分析作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都盛开着灿烂的民歌之花,这些民歌在长期的流传中,由于受地域、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各民族、各地区的鲜明特征。如江南水乡轻声细语,黄土高原荡气回肠。一般来讲,平原水乡的民歌风格大多流畅婉转,山区民歌比较高亢嘹亮,草原地区则悠扬宽广,从语言上来说,由于各民族人文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演唱方式、吐字习惯。比如青海花儿的地方语言色彩,四川民歌的语言韵律都给我们的演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局限在演唱各种民歌的音调上,同时要结合民歌风格,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我们提倡艺术地再现各民族的风格,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简单模仿。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涉及的问题也是非常广泛的。

3.我们要研究不同时代作曲家的风格。这些风格都是由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不同,生活境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等,而构成他们不同的风格特征。舒伯特、舒曼同为艺术歌曲大师,但是由于其生活的独特经历而形成不同的创作特色。舒曼多表现内心情绪,很少有表现大自然的歌曲;舒伯特的歌曲尽管钢琴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但仍以歌唱为主。而舒曼则将歌曲的诠释分别放在了歌声与琴声之中,有时甚至将琴声替代歌声,伴奏和演唱都成为作曲家的创作手段,其作用不能说谁重谁轻,而是整个音乐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诸如此类都给我们的演唱和伴奏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

4.我们在唱歌时,要注重演唱风格的研究,这不是单纯的声音模仿。用什么样的声音表现什么样的作品,我们要在建立正确歌唱状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嗓音的特点,用科学的发声歌唱,而不能一味地模仿某位歌唱家的音色等等。模仿有必要,但是失去自我将是非常危险的。世界上出色的歌唱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演唱风格,这些风格是与每个人的生理结构、发声技术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有修养的歌唱家都会在全面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演唱风格,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特色。

五、歌唱者的修养

1.思想素质修养

这里指的是歌唱者掌握歌唱这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可能具备的思维能力、技术运用和理解接受能力,声乐是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学习思想,在枯燥单一、反复简单的技术训练中就很难适应,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歌唱发声的训练中,更需要我们的聪明才智和音乐的头脑,既具有形象的思维,又具有抽象的思维。

2.艺术素质的修养

(1)从专业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生理素质对歌唱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嗓音条件,声带和喉部肌肉能力,共鸣腔体的解剖学构造,都与歌唱相关联。良好的生理条件,当然为美好的歌唱奠定良好的基础。我们常说,某人的嗓音条件好,主要指的是他有优美的音色、洪大的音量、宽广的音域,这些条件是我们扩大、雕塑声音的重要条件。歌唱训练,很大程度上是训练这些与歌唱有关的肌肉的调节能力,将这种配合训练到极致,就是我们歌唱训练的目的之一。

(2)美好的歌声,要求歌唱者应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和修养。这些音乐素质主要包括音准、节奏、音乐记忆等等;音乐修养包括音乐的感悟力和理解能力。音准、节奏是音乐素质的重要方面。音准、节奏感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歌唱者对作品的表达。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的声乐爱好者生理条件不错,但是音准、节奏感很差,这是很大的遗憾。

(3)健康的心理素质。歌唱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成功的歌唱影响甚大。在我们的歌唱实践中,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现能力,应有适度的表现欲,同时还应具备在舞台上控制自我、驾驭作品情感的能力;对作品有比较丰富的形象思维、表现意识和创造能力。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适应舞台的能力。

3.深厚的文化修养

歌唱演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包括文学的、历史的、美学的等等。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综合。因此,声乐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性。歌唱者的文化素质直接体现在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表达上。我们的演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这种创作本身就需要我们对作品的思想内容、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并运用所具备和掌握的文学知识、美学修养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等进行分析掌握,这种分析建立在人文艺术之上。只有这样,演唱者才能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诠释,从而使我们的二度创作更加符合词曲作者的创作本意,以悦耳的嗓音打动每一个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