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声乐理论与实践
3788800000022

第22章 声乐教学中的规律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对立统一的,并且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发展前进的。声乐也是如此,我们知道,唱出一个好的声音,是全身各部分肌肉力量有机地配合,协调一致的运动、震动的结果,是全身各部分肌肉力量对立统一的产物。这里面包含着各种矛盾运动,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在这些矛盾的运动中,准确地找到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从而认识和掌握正确发声的客观规律,保证最佳的歌唱状态。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只有有了明确的思想认识,身体肌肉力量才能按着指定的目标去运动、震动,才能达到要求的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对声乐有了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以后,声音才会好。那么,正确认识声乐教学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诠释发声过程中的许多矛盾现象,帮助学生明确思想认识,建立歌唱运行的正确机制,是本节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气息运用中的矛盾对立统一

在整个歌唱的运动中,气息始终是活跃的一个方面。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歌唱中气息的支持与控制,是由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这一组矛盾对抗而产生。发声时呼气肌肉群要保持吸气肌肉群的状态,由此而产生一组对抗,这种对抗的能力就是我们常常讲的歌唱呼吸的能力,这组对抗产生的压力即歌唱的动力。

在生活中,呼吸是由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交替作用,产生一吸一呼以满足正常人的需要,在生活中讲话一般只需要大约五个大气压的压力,所以浅胸呼吸也足够了。而歌唱发声时需要气息的支持与控制,呼吸时横膈肌,腹肌收缩会产生大约三十五个大气压力,要求在发声过程中不能让这三十五个大气压一次性迸发出来,而是根据歌曲中的音高、乐句来控制好呼与吸完成歌唱。这就需要坚持用吸气肌肉群在呼气的过程中向外推和呼气肌肉群的自然回缩来保持气息,这样两组肌肉群产生对抗,一组内收,一组外推。这一组矛盾的产生最后统一在一个共同结果上——歌唱的动力。

在声乐训练中,我们要着重训练调整呼气肌肉的能力,使它在发声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让学生懂得歌唱中气压产生的原理,做到在吸气后横膈肌微微下垂、两肋向外扩张,这样的状态一直要保持至发声过程完毕。同时要在区别歌唱呼吸与生活中自然呼吸的不同之处时,做一些有意识地适应歌唱需要的呼吸练习。比如,做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的呼吸练习,细心感觉呼吸器官的运动状态,体会气息的控制;做快吸快呼“像狗喘气”的练习,可锻炼横膈肌的弹动,体会气息的灵活性;打嘟噜和吹唇练习,可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

这里重点说一下,唱高音时气息的运用问题。一些学生在高音保持的时候,一味地强调横膈肌向下压,致使气息完全僵化,严重地破坏了发声系统的正常调节,使声音笨、重、撑,完全失去弹性。高音保持时气息的正确运用,一定要遵循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保持做到横膈肌向下、向外作保持状态,两肋向外扩张,下腹部稍收。唱高音时强调的是横膈肌的支持,但此时气息还是流动的,不应该因为横膈肌的保持,而使气息僵化,这就要靠这一组对抗达到一定的协调统一,才能使肺内吸入的气息处于正常的压缩状态,产生支持高音的气息,唱出好的高音。

当然,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掌握得越好,歌唱者的呼吸能力和对气息的控制能力就越好。常言道:会用气才会唱歌。所以说处理好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二、打开腔体中的矛盾对立统一

在声乐训练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要打开腔体。打开腔体是为了让“基音”在打开的腔体中充分得到共振,产生共鸣后扩大、美化声音,使发出的声音既丰满圆润又集中明亮。在打开腔体的训练中,存在着“小舌头”与“大舌头”的对抗运动,歌唱时观察其运动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评判发声质量的优劣。

“小舌头”是“腭垂肌”的形象称呼,专业术语称“咽壁”,“大舌头”就是我们生活中通常说的舌头。腔体打开时,口腔内小舌头要充分“抬起”,大舌头中部呈小勺状“平放”,舌尖轻轻抵住下牙龈,这一抬一放的对立统一,使腔体充分打开,这是歌唱需要的口咽腔的腔体状态。

口腔是声音自由运动的一个重要部位。“小舌头”位于软腭后部,一般人在“打哈欠”、“打喷嚏”时都会自然抬起,小舌头的向上抬起会使口腔、鼻腔、头腔、咽腔、胸腔等腔体利于打开,给声音让路。为配合声音的运动,大舌头要松弛地平放在口腔里,以便增大声音在口腔中的运动空间,下巴,喉部保持在哈欠吸气的位置上,这是正确的喉头位置,在这种状态下歌唱,就会有好的声音效果。如果大舌头后翘,阻碍了声音运动的通道,就会有舌根音,声音自然不会好听。

当然“小舌头”与“大舌头”的这种对抗统一关系,一定要统一于口腔各部位肌肉的松弛配合上。在声乐训练中,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大舌头的摆放位置。教学中,要求学生打开腔体时,总是要求学生抬起小舌头,许多学生在抬起小舌头的同时也抬起了大舌头,忽略了大舌头的正确摆放,造成喉头、下颌紧张,声音不通畅,吐字不清晰,还会造成严重的喉音。简单地讲,以上下颌为中线,上颌抬起、鼻腔打开、小舌头保持向上的运动的方向,下颌、喉头顺着吸气的方向保持向下运动,大舌头松弛平放,形成一个放松又通畅的呼吸通道和歌唱的共鸣腔,这就是这组对抗的结果。

我们常讲的要用“里面的嘴”“歌唱的嘴”去歌唱,就是指运用歌唱时的打开的腔体状态去歌唱。如果这一组对抗掌握不好,歌唱的腔体就不能充分打开,会出现音不准、舌根音重、喉头不稳、上胸紧张、声音发抖、发白、发直等许多问题。因此这一组矛盾的对立统一,也是声乐训练中的关键,不然就无共鸣可言,学习歌唱也成了一句空话。

三、发音用力中的矛盾对立统一

我们知道歌唱不用力是发不出声音的,但如果用力不得法也发不出好的声音。如果用力得法,唱起歌来声音自然悦耳,而且觉得省力;如果用力不得法,唱起歌来声音就不自然、也不好听,而且感到费力。因此歌唱训练还必须研究发音用力的问题。发音用力的问题始终围绕着放松与积极这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组矛盾的对立统一,才能在歌唱中用力得当,唱出好的声音。

歌唱发音用力时,一定要合理,多一分过,少一分弱。发声运动的器官、肌肉,在发声时该用的要用,如呼吸的一对肌肉、上颌抬起、鼻腔打开等,要使之处于积极状态。不该用的不要用,如下颌、舌根、颈部肌肉、上胸、双肩、双臂等,要使之处于放松状态,做到积极与放松的对抗统一,形成歌唱所需要的能量和动力。

这一组矛盾,直接影响发声运动的整个过程。调节好了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掌握了发声的用力问题。用力得法了,就能保证歌唱运动的能动性和协调性,唱出的声音才会好听。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节这一组矛盾,就会使发声走向极端,或出现喊叫、紧逼、挤卡、小抖、尖亮的声音,或出现漏气、发暗的声音。在声乐学习中,如何处理好这组矛盾的关系,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积极与放松是关系到能否发出正确声音的关键。要使这一组矛盾统一起来,除了不断练习外,还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调节。

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能较快地调整好这一组矛盾关系,这是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声乐充满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两个方面,既对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充满自信心,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能力完全信任,充分配合。这样的学生要解决放松与积极的矛盾就容易得多。

四、声音的位置与气息支点的矛盾对立统一

气息的运用对高位置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是一上一下,又是一正一反,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声音的位置越高,气息的支点就越低,由此产生了一组对抗,形成一个协调的歌唱整体,获得好的高位置的声音。

像拍球一样的道理,要想把球拍得高,就得用劲往下拍。又如大声地喊人,第一动作是深吸气,第二动作是气息下沉的同时张嘴发声,这种反弹的气息通过声带进入口咽腔,就发出较高,较有力的声音。

在声乐训练中,过分注意声音的高位置,向下的对抗力少了,呼吸就会提起,容易出现气息浅而僵,造成声音的飘、抖、挤、卡、尖,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音准上也会出现偏高,失去胸腔共鸣、难以发展音域,对表现作品也造成很大困难;过分注意气息支点的问题,向上的对抗不够,声音就会压、暗、沉重、笨拙,音准达不到音位而偏低,没有头腔共鸣,得不到应有的音色。只有这一组对抗得到很好的统一,才会产生美妙的声音。特别要讲的是,我们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用较小的力量,获得较好的共鸣,关键是取决于这一组矛盾对抗的平衡。也就是我们常常在教学中讲的“巧唱”,而不要“傻唱”,这需要歌唱者潜心努力,以求得矛盾的对立统一。

声乐教学的原则是尊重科学、循序渐进。声乐教学一定要从基础入手,正确认识声乐学习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准确地找到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矛盾,从而理解和掌握正确发声的客观规律,建立牢固的发声基础,以保证我们永远都能唱出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