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奥运史上,由于人们崇尚自然、平等、公平竞赛的原则,因而奥运会并没给自然界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在现代奥运史上,由于奥运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对环境已具有巨大的促进与改变作用。
第一节 奥运会与环境保护的倡导
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给世界体育的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其中,奥林匹克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社会对人类自身生存的关注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中,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造福于人类,没想到却带来严重的负效应,以至于威胁到我们人类的命运。随着全球的生态危机愈演愈烈,人们开始清醒和反思。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是人类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道路,建立一个以环境保护为标志的人类新文明。而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正是伴随着这一变革而发展起来的。
举办奥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需要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各种设施。这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水上项目会污染水域,冬季项目会破坏植被,损害自然景观。奥运会期间剧增的交通量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大量聚集的人群又在不断地制造垃圾。奥林匹克运动与环境的冲突,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已经引起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批评。1972年,美国的丹佛市迫于当地生态组织的压力,不得不拱手让出举办第12届冬奥会的权利。迫于同样的原因,1974年加拿大的温哥华撤回其举办第13届冬奥会的申请。奥林匹克运动有识之士,很早就觉察到了体育运动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国际体育界率先采取了一系列维护环境的措施。
1.“健康比赛”口号的提出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提出了“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的口号,要求各国奥委会在各自国家的奥林匹克公园种植灌木。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每个参加者都得到了1支加拿大的枫树苗,带回自己国家种植。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组委会用临时建筑来减少对环境的改变,对永久性的设置则以长期使用的观点设计。同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组委会也:匀图使体育场馆和服务性设施与城市建筑相协调。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关注到了著名的洛杉矶烟尘对参赛者健康的影响。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通过专门的设置管理计划缓和了当地印第安人社区对冬奥会环境问题的忧虑。同年的汉城奥运会,完成了一项规模巨大的美化城市的计划,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环境的措施,降低大气中粉尘和二氧化硫含量,改善水质,对汉江进行了长达8年的治理。
2.“环保奥运”政策的制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奥运会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一个新的条款,指出应努力使奥运会在确保环境问题受到认真关心的条件下进行。确认了奥委会举办城市必须考虑相应的环保问题,表明了国际奥委会的环保政策。此外,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的条件也作了相应修改。
1992年,阿尔贝维尔冬奥会,环境保护组织反对在冬奥会各种赛址改变自然景观,组委会制定了改善环境和地貌的政策。同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将城市环境作为该城市再次发展计划的核心。1992年6月,国际奥委会参加了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会后国际奥委会、夏季奥运会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会和国家奥委会协会代表奥林匹克运动签署“地球的保证”。
1993年,《奥林匹克信息》杂志将第35期的全部篇幅用于环境问题。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国际奥委会发表一项原则声明,标志着它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1994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签定了合作备忘录,加强这两个组织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保护环境。
1994年,奥林匹克百周年代表大会以体育运动和环境为题在巴黎专门举行会议。在代表大会结束时,国际奥委会和整个奥林匹克运动决定致力于尊重环境的政策。
1996年,在亚特兰大,奥林匹克场馆设计与自然保护融为一体。组委会为了努力贯彻环保政策,奥林匹克公园也是以自然公园的形式建成的,同样,奖牌的原料也是环保的。
1996年,7月18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将保护环境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国际奥委会认为举办奥运会应当显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在其活动中采取体现这种关心的措施,教育与奥林匹克运动有关各方理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00年悉尼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届体育盛会,参赛运动员将达10200人,随队官员和教练也达6500多人,新闻记者也将突破10000人。
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将是数以百万计。为了满足这么多人的生活、参赛及工作的要求,组委会无疑有许多工作要做,而环保是重要的一环,为了“办一届环保的奥运会”,悉尼奥运会组委会迎接了许多的挑战和考验。最后终于成功地举办了这届奥运会。
目前,环境问题是国际奥委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正如萨马兰奇指出的,“文化和环境是国际奥委会迈向第三个千禧年时最关心的两件事情。”1997年国际奥委会首次召开了体育与环境世界大会,1998年国际奥委会的体育与环境专门委员会又连续召开3次会议讨论环境问题。国际奥委会确定了保护环境的多种目标:与奥运会组委会合作,举办符合环境保护的奥运会;号召人们采取尊重他人,尊重环境的生活方式;要求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组织,在其筹备和举办各种层次赛事的过程中,采取优化环境的方式。
目前,环境治理作为奥运会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已突出地反映在绿化、美化城市和园林,治理水质和清除大气污染源等多方面。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与环境革命是相伴始终的。而奥运会作为一项大的工程,从它的筹备、举办,到会后的设施整治和利用,都涉及到一系列的自然环境问题。今天一个环境保护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这一浪潮也冲击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预示着人类史上的一场“环境革命”即将来临。
3.“环保型奥运计划”的制定
加拿大科学家戴维·谢纳申科在199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绿化我们的运动会:经营不会付出环境代价的体育项目和设施》的专著,该书被认为是一本环保发展手册,其核心目标是为体育和娱乐活动的决策者出谋划策,以减少他们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本书为解决体育,尤其是大型运动会的环保问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办一届环保的奥运会”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一大主题,而环保型奥运会计划,也是200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首倡的。为了响应世界环境保护组织宣言,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者为了对环境做出贡献,制定了这一计划。
为此,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做出了许多的努力。1997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召开了“绿色运动会”研讨会,会议期间出现了许多争议。悉尼奥运会组委会、国际奥委会、绿色和平组织、绿色运动会观摩2000组织以及新南威尔士政府的报告,都对悉尼奥运会的环保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参加会议的谢纳申科指出,“绿”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由于举办一届奥运会不是一瞬间的事,把“运动会的绿化”观念视为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快速的结果”,对于环保是有益的。
4.“环保型奥运计划”的实施
悉尼在获得奥运会主办权后,为了不使申办陷入困境,新南威尔士政府曾于1990~1992年委托有关方面作出了4个带有详尽的环保内容的奥运会会址分析报告,但并没有付诸实施。到1997年,当地土壤和海湾污染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物、石棉和重金属。新南威尔士政府最后推出了一个移走3万立方米霍姆布什海湾沉淀物的计划,总花费达1.37亿澳元。
国际奥委会2000年奥运会协调委员会负责环境保护的官员格兰特赞同环保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必须像经商一样来管理我们的地球。”可以说,政府、组委会和国际奥委会主张举办环保的奥运会的努力是肯定的。
澳大利亚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传统,但公众更早便将注意力集中在保护被称为澳大利亚象征的袋鼠和海豚的生存的环境,而不是对水污染和废物清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悉尼著名的霍姆布什海湾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课题,特别是成为2000年奥运会的大本营之后。1993年悉尼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最初提出的环保原则是把目标定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能量保护和可更新能源的利用;②水资源的保护;③废物利用和管理;④保护人类适宜的空气、水和土壤;⑤保护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为此,位于霍姆布什海湾畔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1994年落成时首先成为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其建筑设计也处处体现环境意识。
紧临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农业展览中心圆形建筑,将是奥运会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等的比赛场所。取名为“农业展览中心”,是因为一年一度复活节期间将在这里举行全澳大利亚农业成就展,这个体育馆的所有比赛设施,亦全部采用符合环境保护的新科技材料。
悉尼市政府还投资1.37亿奥元(8900万美元)治理奥运会场址内受戴奥辛(dioxin)残余物严重污染的地区,受到绿色和平组织的欢迎。引人注目的奥运村,可以接待大约1.5万名运动员和体育官员,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城市小区,这也是“绿色计划”所要求的。
1995年悉尼奥运会组委会与环保组织在至少三个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沉淀物和水的污染控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都相信,假如对环保加以充分的重视,运动员和观众在2000年奥运会便可以快乐地生活、娱乐和工作。
在霍姆:布什地区,绿色和金色铃蛙是其生态环境的两张王牌。然而,为了2000年奥运会修建网球场和圆形露天体育场,金色铃蛙赖以生存的环境却面临遭受破坏的危险,于是引发了一场铃蛙风波。在公众的压力下,金色铃蛙的家园在1998年终于被确认会受到保护,而不会遭到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