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藏一览
3974600000237

第237章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善于语义。知语与义。不一不异。义之与语。亦复如是。若义异语。则不应因语而显于义。而因语见义。如灯照色。大慧。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物如是。在如是处。菩萨亦尔。因语言灯。入离言说。自证境界。(四字函第四卷)。

灯虽显色见由眼  眼非见性乃由心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染字函第一卷)。

依趣于义不依文  依趣于智不依识

宝积经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故。于四依趣善能具足。所谓依趣于义不依趣文。依趣于智。不依趣识。依趣于了义经。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趣者。云何名为依趣于义不依文。所言文者。谓世间法。传习文词。所言义者。谓通达出世间法。乃至如来所演八万四千法藏声教。皆名为文。诸离一切言音文字。理不可说。是名为义。云何依趣于智。不依趣识。谓善巧了知诸有言教数取趣义。是名为识。此不应依。诸有言教。如法性义。即是于智。此应依趣。云何不依趣不了义经。依趣了义经。若诸经中。说世俗谛。名不了义。说胜义谛。名为了义。乃至经中所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云何依趣于法。不依趣数取者。若有依止数取之见诸所缘法。如是之相名数取者。如来依世俗谛为众生说。若有众生于此言教起于执着。如是等类。不应依趣。何以故。如来欲令于彼正依趣故。说如是法。汝等依趣诸法实性。无宜依趣彼数取者。何等是为诸法实性。谓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不住无根本。如是之相。是名法性。(官字函第二卷)。

摄心归一魔无便  如龟藏六狗难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