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大藏一览
3974600000052

第52章

论其先苦而后乐  复有先乐而后苦

增一阿含经云。比丘问佛。以何因缘。先苦后乐。先乐后苦。先苦后苦。先乐后乐。佛答。若人百岁之中。作诸功德。或百岁中。造诸恶业。彼于异时。或冬受乐。或夏受苦。如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少时作罪。长时作福。后生之时。少时受苦。长时受乐。若复少长常作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后皆乐。又云。若有人生卑贱之家。然无邪见。以知昔日施德之报。感得富贵。不作施德。恒值贫贱。能改所作。后生饶富。是谓先苦后乐。或有人生豪族之家。然彼邪见。与边见相应。后生地狱。若得为人。在贫贱家。是谓先乐后苦。或人先生贫贱之家。然怀邪见与边见。后生地狱。若贫贱家。是谓先苦后苦。或人先生富贵之家。敬重三尊。恒行惠施。后生人天。恒受富贵。是谓先乐后乐。(馨字函第一卷)。

或有身乐心不乐  或复心乐身不乐

增一阿含经云。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身心俱乐。或身心俱不乐。若作福凡夫。于四事中。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所乏短。但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乐心不乐。若阿罗汉。不作功德。于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但免三恶道苦。是谓心乐身不乐。若凡夫人。不作功德。不得四事供养。复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不乐。若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复免三恶道苦。是谓身心俱乐。(馨字函第一卷)。

或施有果而无用  或施有用而无果

弥勒所问论云。布施果。有四种。一有果无用。二有用无果。三有果有用。四无果无用。初有果无用者。谓不至心施。不自手施。轻心布施。彼如是施。虽得果报。不能受用。如舍卫天主。虽得种种珍宝。不能受用。二有用无果者。谓自不施。见他行施。起随喜心。以是义故。虽得受用。而自无果。如天子物。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虽得受用。而自无果。又如转轮圣王四兵。虽得衣食而不得果。三有果有用者。谓至心施。不轻心施。如树提伽诸长者等。四无果无用者。谓布施已因即灭尽。或为出世圣道障故。犹如远离烦恼圣人(传字函第四卷)。

○未离欲施生人天  ○能起悲心成佛道

智度论云。未离欲布施。生人中富贵。及六欲天中。若离欲心布施。生梵世天上。乃至广果天。若离色心布施。生无色天中。离三界布施。为涅槃故。得声闻道。布施时。恶厌愦闹。好乐闲静。喜深智慧。得辟支佛。布施之时。起大悲心。欲度一切。得成佛道。(名字函第三卷)。

受者因物以为恶  施人推悯有何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