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难度往往造成了准确性的差异,我们用不着怀疑是谁在捣鬼——而是表达所带来的问题。
我们完全做不到——我们想什么——就准确地表达什么——这中间的桥梁有时存在而有时不存在,或者说是在有些地方存在着障碍。因此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做到,但我们一直在努力,在希望。
或者说出来,或者写出来。但当思想出现的时候,需要说或写的时候,困难也出现了。在运动中的思想,由于它的变化,跳跃,起伏或者莫名其妙,很难表达得准确,甚至在此基础上的生动。
“小桥流水人家”——那种安详、静谥、精致的水墨画般的情境也只是一个人——它的作者写出了真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种辽远、恢弘、粗犷的油画般的情境也只是一个人——它的作者写出了真实。看来在思想和表达之间存在着差异。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做不到把自己的思想完全地、准确地表达出来。恐怕这不仅是由于语言问题,也还有别的什么障碍。我们常见这样的描述:她激得说不出话来,或者是她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是一句比较万能的话,实际上是在无法准确把握和表达的情况下才这样轻而易举地表达出来了。这样的话,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事实上不可能就是这样。遇到这种情况,倒不如说是沉默不语为好。
记得看过一本书的封面:一个太阳,一个人在低头走路。看那个太阳真不像个太阳,带着些棱角,又不圆。那个人实际上就是个影子。但没人挑剔这些,反倒觉得这样的表达挺好。这样的表达就很舒服,当然也准确,这是一部自传。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些情况,但不能仅仅以“语言迟顿”就遮过去了。如果提出一个问题:人,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大多数人会赞同的。人,事实上做不到这一点——这里可能又会提出一个问题: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常见的大致有两方面情况。一方面是言过其实。他的表达并不是准确的,也不是真实的,而是夸大了的,具有某种言之过大,又加上了渲染成分,这样就有了欺骗性。比如他昨晚做了一个极其一般的梦,他记不清楚了,而他说我记不得那个梦了,好像那里边有上帝。另一方面是隐藏了思想的部分内容或主要内容,不想真实地表达,这带有某种虚伪性,当然也是一种欺骗。比如他否认一件事,而实际上他做了。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有意的。
有意的表达一般都不够准确,无意的表达一般也都不够准确。人类似乎做不到。一般来说,一个思想在瞬间里只有一个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思想,但一下子从语言的海洋里捞出这个最恰当的词,这是极其困难的。大多时候只是说是接近的或近义的词。
因为写作,我常常遇到这种麻烦,也是苦恼。我努力了,却始终没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