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是男人就要成功
398800000025

第25章 做别人开心的事

如何赢得好人缘?如何获得大家的喜欢和尊重。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做众人愉快之事。反过来说,不做众人不愉快之事。

那么,做什么事能让人愉快呢?

使别人获得实际利益。虽然你不一定自己掏钱,但不管你用什么方式使别人得到实际利益,都能让人感到愉快,并赢得别人的喜欢。

但请记住,你给人的利益一定要真正到对方手中时才算数,若是为了讨人欢喜空口许诺,暂时的好感可能换来的是将来更大的怨恨。

对他人的成就感兴趣。每一个事业稍有起色的人,都会得意于自己凭努力搏来的成就。如果你欣赏他的成就,就意味着你欣赏他本人,能让他大为开心。

有一位女歌星,想请香港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为她写一个剧本。这位作家学贯中西,文笔风趣,但他脾气古怪,而且也很忙,不大可能答应给一个陌生人写作。

这位歌星请朋友介绍她跟作家认识,并说服作家帮忙。朋友说:“介绍你认识不成问题,他是否帮忙不敢保证。”

过了两天,这位歌星给她朋友打电话,很高兴地说:“他不等我提出要求便答应替我写两出短剧了。”

朋友很惊讶作家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好说话,便问:“你是怎么说服他同意帮忙的?”

“我也不知道。我主要是讲起他的作品在日本如何受欢迎。”

这位女演员显然做对了,对他人的成就感兴趣,是赢得他人好感的捷径。

除此之外,能让人愉快的还有以下几件事:

尊重每一个人。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是别人的尊重。所以,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

患难之中伸出援手。虽然不能完全依靠给人帮忙这种方法结交朋友,但到了朋友需要帮助时,还是应该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患难中的“雪中送炭”,总是人们最珍视的。

常存感激之情。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存感激之情。

理解别人。人与人之间的互不理解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因此,人人都在内心深处呼唤理解。如果你能常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尝试着去理解别人,必然大受欢迎。

真诚赞美。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喜欢赞美。”赞美之所以得其殊遇,一在于其“美”字,表明被赞美者有卓然不凡的地方;二在于其“赞”字,表明赞美者友好、热情的待人态度。人类行为学家约翰·杜威也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因此,对于他人的成绩与进步,要肯定,要赞扬,要鼓励。当别人有值得褒奖之处,你应毫不吝啬地给予诚挚的赞许,以使得人们的交往变得和谐而温馨。

给别人带去欢笑。人人都喜欢和机智风趣、谈吐幽默的人交往,而不愿同动辄与人争吵,或者郁郁寡欢、言语乏味的人来往。因为笑是这个世界上的紧缺产品。如果你能用自己的智慧给人们带来笑声,谁会不欢迎你呢?

大度为怀。人与人的频繁接触,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大度和宽容,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生活的路,因为有了大度和宽容,才会越走越宽,而思想狭隘,则会把自己逼进死胡同。

有了过错马上道歉。有时候,自己欠考虑,可能会误解别人的好意;自己一句无意的话,可能会大大伤害别人的心……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别人,或者无意间做错了事情,就应该马上真诚地道歉。

此外,尽量不要做需要别人原谅的事情。做了错事赔礼道歉,虽然能平衡对方的心理,但你给他的伤害毕竟已经造成。如果一个人经常需要向人道歉,那不过是一个“坦白痞子”而已,肯定是不受大家欢迎的。

打造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

一位农夫上山开荒,不断砍倒茂密的杂草和荆棘。当他砍到一丛荆棘时,他发现荆条上有一个箩筐大的蚂蚁窝。荆条倒,蚁窝破,无数蚂蚁蜂拥窜出……

见此情景,农夫立刻将砍下的杂草和荆棘围成一圈,点燃了火。风吹火旺,蚂蚁四散逃命,但无论逃到哪方,它们都被火墙挡住,它们所占据的空间在火焰的吞噬下也越缩越小,灭顶之灾即将到来!

可是,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火墙中突然冒出一个黑球,先是拳头大,接着不断有蚂蚁粘上去,渐渐地变得篮球般大,最后,地上的蚂蚁已全部抱成一团,向烈火滚去。外层的蚂蚁被火烧得劈里啪啦,烧焦烧爆,但缩小后的蚁球毕竟安全地越过火墙滚下山去了,逃脱了全体灰飞烟灭的灾难。

一种小小的昆虫,为了整体的生存,竟有如此视死如归、勇于牺牲的英雄气概,竟有那么强烈坚定的团队精神,怎能不令人动容?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物竞天择,强者生存,但作为弱小群体的蚂蚁,却靠着这种牢不可破的“团队精神”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怎能不令人敬佩?

现代企业要想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也需要这种为团队的生存、发展和荣誉而奋力拼搏的精神。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把团队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

IBM说:“团队精神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团队精神不行,IBM公司也不会要这样的人。”

SGI说:“SGI公司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但世界上有一种仪器比计算机更精密,也更具有创造力,那就是人的身体。团队精神就好比人身体的每个部位,一起合作去完成一个动作。对公司来讲,团队精神就是每个人各就各位,通力合作。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奖励活动或者我们的业绩评估,都是把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作为两个最主要的评估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能力非常好,而他却不具备团队精神,那么我们宁可选择后者。”

雅虎说:“踏足IT业的朋友,除了具有电脑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具有团队精神。”

法国斯伦贝谢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对应聘者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面试:将10名应聘者分成两个小组,假设他们要乘船去南极,要求这两个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各自的造船方案并且做成船的模型。面试官根据应聘者对于造船方案的商讨、陈述和每个人在与本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制作模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以确定合适的人选。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不仅考察了应聘者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

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十分注重采取各种科学的方法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这一点在高科技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乔森因为在程序设计方面十分有天分,所以他被高薪招聘到微软公司。进入公司半年多,乔森在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次均能够按计划、保证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在别人手中的难点问题,只要到了乔森那里,十有八九是迎刃而解。为此,公司对乔森非常满意,有意提升他为项目主管。

然而,公司在考察中却发现,乔森除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外,从不关心其他事情;他对自己的技术也很保密,很少为别人答疑;对分配的任务有时也是挑三拣四,若临时额外追加工作,便表露出非常不乐意的态度。另外,他从来都是以各种借口拒不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

显然,像乔森这样不具备团队精神的员工,自然不能成为合适的主管。公司因此放弃了对乔森的提拔,而乔森却仍是一头雾水。

正如利皮特博士所说的“人的价值,除了具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赋有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的能力”。

但是,现代人大部分都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中不能很好地与大家合作,在团队精神方面十分欠缺。而绝大部分企业又都特别注重团队精神,因此,不能适应团队生活的人也就必定不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在身边集合一群智囊人物

现代社会是个十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巨大系统,纵横交织在一起,而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又使社会中的各个系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面对着这样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社会,任何高明的领导者,单靠个人的能力都是不够的,还必须借用他人的力量,即发挥智囊人物或团体的决策参谋作用。因为凭借许多智者的“一虑”,有时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

现代决策的特点正是“断”、“谋”分家。“断”是领导者的决策,“谋”则是指专门智囊人物或团体为领导者决断而出谋划策,在领导者决策之前,智囊团积极地发挥作用,为领导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料,拟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现代领导者的决策离不开智囊团的参谋作用,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领导者的决策正是智囊团的“谋”的结晶。因此,任何一位高明的领导者都必须充分认识智囊团的功能,并积极发挥其作用。

智囊人物古已有之。我国古代就有所谓食客、谋士、军师、谏臣之称,这些人为当时的统治者出谋划策、安天下、镇国家、御外侵。历代统治者也都懂得,要巩固自己的基业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单凭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因而不少统治者广纳贤士、贤臣、谏臣,如秦始皇招纳李斯、韩非等人才。刘邦重用张良、萧何、韩信等贤士,刘备更是“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这些历史上著名的谋士都为当时的统治者贡献了巨大的智慧。现代智囊团就是从这些古代的智囊人物发展而来的。

智囊制度在国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17世纪30年代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他的军队中,以不正规的形式设置了咨询助手,在国王需要时,助手便发挥作用。17世纪中叶,法国路易十四的军队中,就有了参谋长的职位,他为军事首长出主意、想办法。19世纪初,普鲁士军事改革家香霍斯特,在军队中建立了参谋本部制,用参谋的集体智慧协助军事统帅进行决策,1828年上任的美国总统杰克逊,把一些杰出人士安插在他的周围,这些人虽没有官职,但对总统却有很大的影响,杰克逊常和他们在白宫的厨房内讨论国事,决定大政方针,被人们称为“厨房内阁”。

智囊人物虽然古而有之,但智囊团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英国在1913年创立的咨询工程师协会,是现代智囊组织的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交战的双方在先进的军事技术的发展部署和运用方面,展开了竞争。美国把一些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起来参与军事机构,适应了军事的需要,取得了巨大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陆军航空队与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署了一项合同,在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建立一个从事“洲际战争的广泛题目”的研究部门,为陆军航空队推荐运用于战争的仪器,这就是所谓的“兰德计划”,进而又成立了一个综合性的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兰德公司被称为西方世界“智囊团”的开创者,现已誉满全球。随后,世界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智囊机构。

现代智囊团是领导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机构。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不断更新,领导者个人根本无法迅速接受所有的新知识,因此,需要智囊团予以帮助。有人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18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大约80年~90年,19世纪减少到30年,近50年又减少到15年,而当代某些领域内的知识更新周期只有5年~1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出版一本图书,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各种新学科、边缘学科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者进行决策,没有智囊团的帮助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位有能力的领导者也难以作出合理的科学决策。

领导者日理万机,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甚至在有些地方钻牛角尖,如果没有智囊人员的参谋就难免出现挂一漏万的情况,在处理重大问题时,也不可能对它的前因后果都了解得非常清楚。因此,任何高明的领导者都需要借助智囊人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