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百部世界名著
4009000000002

第2章 文学艺术世界名著(1)

《诗经》[中国]民间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作者简介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共12册,是专为中国青少年量身定做的一套全方位知识图书。《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知识小百科》涵盖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历史、科技、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知识精华。本丛书旨在启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积极引领中国青少年朋友走向未来,使青少年朋友们能够在轻松与快乐中学习知识、健康成长,是广大青少年学习新知识的理想读物。而这本《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影视艺术知识》更是系统全面讲解影视知识,使青少年轻松学会。

关于《诗经》的收集和编选问题,过去有所谓“王官采诗”和“孔子删诗”的传说。前者就是对大量诗歌最初被采集的解释,后者就是对这些诗歌删编成书的解释。关于“采诗”,《汉书·食货志》中讲周王朝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季节到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此说大致可信。关于“孔子删诗”,说法见于《史记》,认为《诗经》是孔子根据是否合乎礼义编选而成;孔子在《论语》中也讲“自卫反鲁,然后雅颂各得其所”。但这种说法受到挑战。《左传》中记载有人在孔子还不到10岁时就已看到了定型的《诗经》。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诗经》是周王朝经诸侯各国协助采集,最后命史官和乐师整理编选而成。孔子对它进行过整理研究。

2.内容梗概

《诗经》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共有15“国风”,有诗160篇,绝大部分是各国民间歌谣;“雅”分大、小雅,有诗105篇,是周代贵族所作的乐章:“大雅”多朝会燕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之作;“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是用于宗庙祭祀而兼有舞容的乐歌。

从内容上来看,《诗经》可分成“祭祀”、“颂赞”、“怨刺”、“婚恋”与“征役”五种。祭祀诗全部收在“周颂”、“鲁颂”和“商颂”之中,文学价值不高;颂赞诗数量较多,大部分集中在大、小雅中,其中最优秀的篇章是《出车》、《六月》、《采芑》;怨刺诗多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小弁》、《伐檀》、《硕鼠》、《黍离》等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它们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婚恋诗多见于“国风”中,《关睢》、《汉广》、《蒹葭》、《月出》、《风雨》、《子衿》、《大车》、《桃天》、《鸡鸣》、《氓》等都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优秀诗篇;征役诗散见于“风”、“雅”之中,反映徭役问题的有《式微》、《鸨羽》、《何草不黄》等,反映战争问题的有《击鼓》、《载驰》、《陟岵》、《乐山》、《采薇》等。

《诗经》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其中尤其以国风最为出色。它是我们的祖先在两千余年前的黄河两岸用质朴的声音吟唱着的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这中间有追求爱情时的欢乐与痛苦、劳动的愉悦和生活的磨难。人们将他们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诉出来,使我们今天仿佛还能闻到田野中的清香,听到春风拂动的树叶声,看到蓝天绿水之间一派悠闲的农作场面。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在国风中数量最多。朱熹说过:“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工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这些情诗产生于不同时代、地域,但大致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男女恋爱生活是比较自由的。这些诗大多数是当事者率真大胆的表白,感情真挚、强烈、质朴、健康。虽然同属爱隋题材,内容却很少重复,凡属恋爱生活里所有的忧喜得失与离合变化都有所表现。《诗经》中的情诗大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烈健康的感情和严肃认真的态度。过去的道学家斥这些诗为“淫奔之诗”,甚至有人主张全部删除,这是毫无道理的。除爱情诗外,《诗经》对统治者的压迫与战争徭役所带来的苦难都有所揭露。除直斥统治者的丑恶外,人们还表达了劳动生活中的快乐。表现了热爱和平与坚决抵抗外辱的爱国主义情怀。

雅颂中也有一些出色的篇章,一般说来艺术价值远不如国风,小雅中偶有一些士大夫抱怨或讽刺王室的诗,但他们毕竟缺少人民所受的切肤之痛,因而揭露社会现实缺乏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它们赋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3.社会评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早在孔子时代它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叫它《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它作为儒家圣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或为《诗经》。

《诗经》最大的成就是在诗歌创作上建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显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其所采用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较大;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多采用复沓方法,创造了浓郁的诗意。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开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而杰出的艺术成就把我国诗歌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我国历代诗人都得益于它的滋养,其影响巨大而深远。

《唐诗三百首》[中国]孙沫著

千古流芳的诗歌选集

1.作者简介

《唐诗三百首》八卷,编者是清代乾隆年问一个不出名的小官孙洙(1711~1778),别号蘅塘退士。

2.写作背景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孙洙与夫人徐兰英一起商讨切磋,编就了这部后来“风行海内,几乎家置一编”的《唐诗三百首》。何以称作“三百首”呢?因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305篇,称作“诗三百”,所以孙洙也选三百余首,表示继承与效法《诗经》。同时俗谚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定名为《唐诗三百首》,以它作为家塾课本,为儿童学习唐诗入门读物。

3.内容梗概

唐朝是诗的国度,这个朝代是中国古代繁荣的顶峰。它有广大的疆域,富庶的土地,繁华的城市。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活跃,这为唐诗的发展繁盛提供了土壤。鼓励人们积极进取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无处不有诗的时代风气与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者使诗在唐朝达到空前的规模和质量。仅据清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所录,诗作就达48900余首,作者2200余人,当然实际上唐诗的作品与作者远远不止此。唐诗不仅从数量上超过了唐以前历代诗歌数量的总和,而且其内容之广博、思想之深刻、情感之丰富、艺术之卓越、体制之完备,也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境界和水平。

面对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对象进行甄别选择,的确需要相当深邃而卓越的鉴识水平和行之有效的选诗标准。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又说:“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他的标准是一要选好诗,二要通俗易懂。实际上,《唐诗三百首》的确具备了很多独特的优点。

《唐诗三百首》广收名家名篇。本书从两千多名唐代诗人中,选择了77位,差不多将名家都囊括在内。在名家中又突出大家,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杜牧的诗占全部选诗的三分之一强。有些诗人选诗虽少,但多为名篇。这样比较真实、合理而突出地反映出唐诗的成就与概况。同时书中也选了皇帝、诗僧、歌女、无名氏的作品,这不但扩大了所选作者的覆盖面,也准确反映了唐诗作者队伍的庞大与复杂。正因为所选多为名家名篇,所以现在中小学生课本中所选唐诗也大致不出《唐诗三百首》的范围。

选本分类编排入选作品,其中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各类都有,而且各类的比例也符合唐诗发展的实际,这是《唐诗三百首》重要优势之一。

《唐诗三百首》在作品内容上丰富多彩。反映重大事件,总结历史教训,鞭挞丑恶势力,同情人民疾苦;隐居,应试,落第,恩遇,迁谪,思山林,思归田;边塞,从军,生离,死别,相思,重逢,慈幼,慕亲;山水,登临,咏古,赋物,朝会,酬赠;听琴,赏画,观舞,读经。凡此种种,广泛包罗,合而观之,可以得到唐代社会生活和唐人心灵世界的一个艺术缩影。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激发入意。”本书选诗的确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唐诗三百首》选诗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千姿百态、异采纷呈。陈子昂的激昂高峻,孟浩然的清新超妙,王维的诗中有画,王昌龄的自然雄浑,高适的慷慨悲壮,岑参的奇丽丰富,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刘禹锡的清俊稳练,白居易的流畅通俗,李贺的恢奇诡谲,李商隐的精工典丽,在这本诗选中都有体现,读者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唐诗三百首》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可接受性,选编者为接受对象“世俗儿童”考虑,就确定了一般性、欣赏性接受的层次,因此选诗往往形象富有美感,语言不甚艰深,音节比较和谐,琅琅上口,易于成诵,这样的考虑为它奠定了顽强的生命力。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选编者为作品作了极简单的评注,附于诗句之旁。这些旁注虽然简单,却对读者有不少启发。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旁注批道:“一气旋折,八句如一句,而开合动荡,元气浑然,自是神来之笔。”准确地分析它何以成为杜甫第一首快诗的原因。又如杜甫的《蜀相》之评:“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四句括尽。”这又的确概括了“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内涵。

4.社会评价

《唐诗三百首》汇集唐诗中各种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显得丰富多彩。就作者来说,有77人,从皇帝到憎侣、歌女、无名氏都有,这是难能可贵的。所选作品大都明白易解,又多脍炙人口之作,易于接受和传诵。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等等很多,都是千百年来人们众口交誉的佳作。诗体完备,且就各体所选数量看,比较适中,反映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体诗的发展情况。诗的题材广泛匀称,而少单调琐屑之弊,人选的诗篇中,有的反映时代动乱、人民贫困,有的抒发怀才见弃、抱负不能施展的愤懑,有写悠然山林、欣赏自然美景等等。这些也是“唐代生活一个小小的缩影”。另外,入选的诗歌注重艺术性和诗味,诗作中有的比兴言志,有的想像奇绝,有的写边塞奇丽风光,也有的诗中有画,还有众多好诗,不能一一列举。

正因为对艺术和诗味的重视,才使《唐诗三百首》两百多年来拥有广大读者。

曾经有人统计过,唐诗的总集、选集不少于120种,可是,最盛行,最有影响的却是一本篇幅最小的大众化选本《唐诗三百首》。它曾达到过“家弦户诵”的程度,直到今天,它仍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

《西游记》[中国]吴承恩著

充满浪漫与神奇的文学巨著

1.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军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少时就颇具文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都落第,到40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54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迎,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长期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消磨了他的锐气与壮志,但也激发了其愤慨和狂傲。这使他很自然地继承了“志怪”小说的传统。

他给后人留下的诗文作品是《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本,其中近体诗成就最高,风格近于李白。其浪漫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在《西游记》中。

2.写作背景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金瓶梅》、《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四大奇书。《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定。《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僧人玄奘历尽艰难险阻到印度取经的真实事迹。唐僧取经的故事,600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成了最后的集大成者。全书共100回,41个故事,于1592年由金陵书商世法堂唐氏刊刻出版。

3.核心思想

小说利用神话的幻想形式,借助传统题材,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自己的理想。天上的神佛,从本质上说是人间封建统治阶级的幻化;孙悟空大闹天宫,可以说是现实社会中农民为追求自由平等而进行的反抗斗争。

由于题材本身和作者世界观以及历史的局限性,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前后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矛盾表现在由“美猴王的天宫革命”转为“斩鬼”除邪的社会改良,而统一于“皈依正果”。也就是在“天宫革命”还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下,只好借助于现存的封建制度,进行扶正灭邪的改良;这种改良行为是社会性的,其中包括征服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