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门亡物轻重仪一卷
释门章服仪一卷
释门归敬仪一卷
释门护法仪一卷
释氏谱略一卷
圣迹见在图赞一卷
佛化东渐图赞二卷
释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四卷
大唐内典录十卷
续高僧传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十卷
广弘明集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卷
西明寺录一卷
感通记一卷
只桓图二卷
遗法住持感应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
禅林钞记三十卷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门会隐西明寺沙门玄则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敕北门西龙门修书所于一切经略出
注金刚般若舍卫国二卷
右此一部两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门玄则注
大唐西域传十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玄奘奉 敕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诸经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禅门观十卷
受戒仪式四卷
礼佛仪式二卷
大乘略止观一卷
辩伪显真论一卷
敬福论三卷
四分律讨要五卷
四分律尼钞五卷
金刚般若集注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门释道世字玄恽撰
大唐众经音义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撰
注新翻能断金刚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
右此二卷 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门释玄范撰
西京寺记二十卷
沙门法琳别传三卷
沙门不敬录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门释彦琮撰
注般若心经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极字愍之注
注涅槃经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辩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记十卷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图画四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敕令百官撰
冥报记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内吏部尚书唐临撰
冥报拾遗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余令字元休。龙朔年中撰
六道论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卫长史兼弘文馆学士阳尚善撰
显常论二卷
右此两卷 皇朝李玄冀撰
辩真论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元万顷撰
归心录三十卷
右此三十卷。右威卫录事萧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经梵本二十万颂。翻成六百卷(合有四处一十六会慈恩寺玄奘法师译)
第一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十三万二千六百颂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单译
第二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万五千颂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译)
当大品放光光赞三本总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一万八千颂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单译
第四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八千颂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译)
当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四千颂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单译)
第六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译)
当胜天王般若
第七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重译)
当文殊般若
第八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九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重译)
当金刚般若
第十会在他化自在天王宫末尼宝藏殿上说。梵本三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一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施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二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戒波罗蜜多。梵本二千颂
右翻成五卷无品(单译)
第十三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忍波罗蜜多。梵本四百颂
右翻成一卷无品(单译)
第十四会在室罗筏誓多林给孤独园。说勤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五会在王舍城鹫峰山。说定波罗蜜多。梵本八百颂
右翻成二卷无品(单译)
第十六会在王舍城竹林园白鹭池侧。说慧波罗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颂
右翻成八卷无品(单译)
此十六会序。长安西明寺沙门玄则撰
兴福部第五
自释教之来振旦。开济极焉。发悟疏通廓清尘染。其中瑞应。具编前闻。具述数条。用程后学。昔士行寻教意在大乘。将发西域。乃有留难。遂以经投火。经身不灰。火为之灭。遂东达此土。即放光经是也。又昙无谶获涅槃经。至于凉土。盗者夜窃。举而不起。稽首谢焉。周武之陵法也。象毁经焚。咸见藏经相从腾上奄入空际。如斯众矣。不可具书。然弘教在人。有国为本。度人立寺。图像译经。时约相求。故叙由来昌明佛教。而汉魏以往。固无得而称闻。晋宋迄今辄略铨序
晋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广树伽蓝)
晋惠帝(雒下造兴福寺常供百僧)
晋敏帝(于长安造通灵白马二寺)
右西晋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译经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晋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龙宫二寺。度丹阳千僧)
晋肃宗明帝(造兴皇道场二寺。集义学百僧)
晋显宗成帝(造中兴鹿野二寺。集义学千僧)
晋太宗简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长干起木塔)
晋烈宗武帝(造皇泰初立本起寺)
晋安帝(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东晋一百四载。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译经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万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诵梵本手写戒经。造灵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请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斋不杀。造禅灵寺。常供千僧)
右宋时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译经二百一十部。僧尼三万六千人
齐太祖高帝(手写法华口诵般若。四月八日常铸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止观二寺)
齐世祖武帝(造昭玄游贤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齐高宗明帝(写一切经。造千佛像。口诵般若。常持法华。造归依寺。召集禅僧。常侍六斋)
右齐时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译经七十二部。僧尼三万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时论传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国内普持六斋八戒)
梁太宗简文帝(造兹敬报恩二寺。刺血自写般若十部。愿毕日不食而斋。撰集记二百余卷。法宝连壁亦二百余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宫二寺。供有千僧。自讲法华成实论)
右梁时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译经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万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右二主中兴社稷。荆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陈高祖武帝(杨州造东安级皇天居四寺。写一切经一十二藏造金铜像一百万区。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陈世祖文帝(写五十藏经。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
陈高宗宣帝(杨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级木塔。又造崇皇寺刹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万余区。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万区。写十二藏经。度一万人)
右陈时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国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内大寺三百余所。僧尼三万二千人。译经十一部。兴地图云。梁武都下旧有七百余寺。属侯景作乱焚烧荡尽。有陈既统国及下民备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罗扬辇。经像之富不可殚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于虏地造十五级塔。又立开泰定国二寺。写一切藏经。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复佛教。更阐释门。凡度僧尼三万人)
魏显祖献文帝(造招隐寺召坐禅僧)
魏高祖孝文帝(于邺造安养寺。召四方僧。六宫侍女持年三长月六斋。月别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释卷。须便为诵。为先皇再治大行供施。度僧尼一万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于式干殿自讲维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肃宗孝明帝(于邺下造大觉寺)
魏敬宗孝庄帝(造五精舍一万石像)
西魏武帝(长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大帝(造般若寺。用给贫者。口诵法华。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临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国家大寺四十七所。北台常安。镌石置龛。东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万余所。总度僧尼二百余万。译经四十九部。佛教东流此焉为盛。唯太武时信用司徒崔皓佞说。陵废正教。潜隐七年。后知诈佞戮诛崔氏。还复佛教光阐于前
齐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禅。于僧明稠禅师受菩萨戒。畿内断肉禁酒放鹰除网。又断天下屠杀。年三月六。劝民斋戒公私薰辛。亦除灭之度人八千)
齐肃宗孝明帝(为先皇写经一十二藏。合三万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许僧)
齐世祖武成帝(造宝塔转大品经)
右高齐六君二十八载。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译经一十四部。度人与魏相接
周孝明帝(为先皇造织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躯。并诸侍卫)
周太祖文帝(于长安造追远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养实禅师众)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龛一万余躯。写般若经三千卷。六斋八戒常弘不绝)
右周时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译经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创基未久。佛法不闲。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宝。现报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开皇三年周朝废寺。咸乃兴立之。名山之下各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万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写经四十六藏。一十三万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自余别造不可具知之矣)
隋焬帝(为孝文皇帝献皇后。长安造二禅定并二木塔。并立别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万。一千区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区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尧居晋。契武基周。云起龙腾。抚斯令世。协一主以兴运。因九合而乐推。发自参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规已布。约法之教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纽还正。天维更张。自东徂西。远安迩肃。而义旗初指。经途华阴。望祀灵坛。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构伽蓝。寔曰灵仙。妙同神制。金碧交映。[卄/(爾*甫)]藻相辉。尽观巉岩。斜临贝阙。华堂森耸。近对莲峰。写像书经。备修褆福。又于京内造会昌胜业慈悲证果习仙尼寺。又舍旧居为兴圣寺。并州造义兴寺。并堂宇轮焕象。设雕华。武德元年。于朱雀门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场。设无遮会。诜诜法侣。若鹫岭之初开。济济名宾。似鹤林之始集。车马逼侧。士女軿填。竞庇禅枝。如争褉饮。又为太祖元皇帝元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区。图九五之神仪。摸四八之灵相。剞劂之饰。既有劣于优填。鋈金之华。实无惭于斯匿。又于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门四十九人。入内行道。遂使天宫梵说。再流响于紫微。王域闷典。复扬音于黄屋。尔后崇信不坠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