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课堂教学策略与艺术
4155600000035

第35章 策略篇(28)

坚持防患于未然,强化课堂管理的科学性

多采用预防性管理策略。预防胜于矫正,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激发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动机,减少不良行为产生。做好预防性管理教师应注意:(1)关注学生的成功与自尊,公开肯定学生。(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用口头或行为强化策略来显示支持、鼓励、了解和赞许;乐于帮助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定期与家长沟通,互相协作。(3)持续不断地监控课堂环境,将早期问题降至最少。善于运用肢体语言和声音变化,或讲话时细小的停顿提醒学生,调整自己的行为;善用幽默,消除紧张或对立;等等。

采取隐性管理,制止、纠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对于课堂中的那些不认真听讲或者违犯了课堂常规的学生,在不影响正常授课的前提下,采取针对违规学生,隐含在教学活动中非公开的管理活动。(1)灵活性:在不中断正常教学秩序下,教师充分利用体态语言,通过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声调的变化等,渗透教学活动中而进行的课堂管理。(2)高效性:针对个别不遵守课堂常规的学生而采取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不面向全体学生,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浪费其他学生的学习时间与有效教学时间的弊端。(3)艺术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具有“临危不慌,从容执教”的大将风度,及时、适度、有效地对他们进行调控。教师在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观察与把握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与心理,并及时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管理,做到尊重爱护每个学生与严格要求和谐完美的统一,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焦琳琳,2010 )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课堂教学的管理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行为、学习和动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可以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来促使学生作出积极的、符合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课堂教学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部分,各种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有无和摆放、座位安排、班级规模和教室布置等都属于物理环境,而心理环境也称课堂气氛,则包括班风、校风、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及相互影响。

教室布置应以“启发”“沟通”等富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理念代替教条性的标语。完美的学习环境不在于华丽的外表,而在于充实、生动与发展的特征,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与个人品质的获得与发展。

师生共同参与,分工合作,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制定课堂规范、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和归属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人性化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潜在课程,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一是要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自然、和谐的教学生态。二是要以真诚和关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艺术水平,营造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氛围。三是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了解、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使各类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满足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

改善沟通策略,实现和谐有效课堂管理目标

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策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其自治、合作、负责任的品质,减少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还应尽量去接纳和了解学生的感受。

学会运用沟通技巧。非语言的沟通比语言沟通更能传达情感。教师要善于运用肢体语言提醒学生,如:眼神、摇头、皱眉、身体接近并配合其他脸部表情及手势动作等,灵活运用这些肢体语言将有助于及时、巧妙地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制止于无形之中,避免事态扩大甚至中断教学活动。

适当运用表扬激励。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几个问题。要使给学生的反馈(表扬)成为有效的鼓励因素。过度的表扬只能使学生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本身;赞扬还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

给予适度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对学生所抱期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行为,如教师的语言语调、脸部表情、接触和姿势等,高期望的学生能够得到教师更多的赞扬、沟通机会,然而,低期望的学生往往较少得到积极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人格、自我概念、成功动机及学业成就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以爱为出发点,创建积极的课堂管理目标

“以生为本”是课堂管理创新的最高理念。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必须围绕促进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全面发展进行全面的管理创新。在管理的过程中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师生共建和谐课堂。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民主合作的原则,共同参与建构课堂支持性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又为师生民主合作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课堂教学环境是制约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因素。过去对课堂管理中环境的探讨往往过分强调控制学生们的消极行为,而不是着眼于创建一种激发和促进积极行为的环境。“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治疗”,创建积极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可以避免许多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

健全文明人际沟通目标。沟通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前提,只有通过文明沟通,才能协调课堂成员的行为与目标,才能形成共同意识和凝聚力,也只有沟通才能保证其他策略的顺利实施。运用人际沟通策略,建立和完善课堂的沟通机制,健全沟通渠道。除积极开展教学互动外,还应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教师可以花时间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如主题班会、师生联谊会等,完善课堂沟通机制。还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谈心,设留言箱等非正式交往的沟通渠道,也是相互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途径。

构建师生互信的有效机制。师生间要相互开放心灵,理解和信任对方。首先,愿意沟通,课堂中的每个人都开放自我,在开放的过程中接纳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因为学生缺少的是足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他们需要的是学习而不是惩罚。其次,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情景性。通过了解达到信任,通过信任达到沟通。教师还要善于消除误解,关键在于产生误解后要积极地做好消除工作,并防止误解重复出现。一方面,教师必须积极地倾听来自学生方面的各种信息,准确无误地接收学生发出的信息,并及时地组织分析,尽快地给予反馈,减少误解发生的几率;另一方面,需要沟通双方积极、主动、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保证信息通道快捷顺畅。同时,对已产生的误解,不能消极回避,教师应主动与学生沟通以化解误会。

建设激励上进的活力课堂。创新课堂教学管理,强化课堂激励机制,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目标。这项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首先是要关注学生真实需要,分析学生正当行为的内驱力。其次是通过关怀激励促进师生合作,对学生思想上的关怀,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学生生活上的关怀,能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生活。这样,学生就会在情感上接纳课堂规则,并积极地关心爱护他人,尊重他人的课堂表现。第三是要采用榜样激励,调动学生表现正当行为的积极性,摒弃不良行为。

表扬、惩罚激励,集体、同伴激励,自我激励等也都能运用到课堂正当行为激励中去。当然,不管运用哪几种策略都应特别注意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来具体实施。(张东,李森,2005 )

有效沟通,主动化解在课堂管理中的冲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平等、自由、民主;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在平等对话的氛围下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权威观念。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要更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建议。教师要宽容学生的失败和偶尔的过错行为,充分尊重理解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树立教师的个人威望。学生尊敬教师,遵守课堂纪律,可以使课堂教学有效进行。但教师应该避免滥用权威,否则,教师的权威就很难为学生所认可。

通过沟通解决师生间和冲突。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说明自身的需要,使学生觉得自己的需要有可能被教师了解并接受,这样他们才会愿意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避免使用指责、讽刺、批评的语言,而以平等的姿态、以温和的言语与学生进行沟通。

采取策略避免师生间的冲突。一些课堂突发事件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忽略而不去管理;一些课堂突发事件,教师一时无法掌握足够多的资料,或者了解的信息不够全面,就不要急于做出处理,待冷静下来,重新分析问题后再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王萌亚,王贤会,2010 )

强化教师在课堂管理中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管理负有主要责任,教师只有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训练、讲解和指点,才能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学习知识、自觉维护课堂纪律、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基础。(杨永强,贾林晓,2010 )

注重心理调适,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心理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必须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识别学生问题行为的类型和原因,切实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和学习需要,从而为针对性地创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必要的前提。

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为了真正促进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教师必须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意义,而且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为沟通留出时间与空间;对任何学生,教师都要对其保持开放的态度,对其给予必需的信任;教师还要以一种坦诚的、可亲的态度接纳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给予及时而积极的反馈。(刘立,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