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学鉴赏
4158000000022

第22章 小说鉴赏(4)

长篇小说的创作,有老作家王蒙的《狂欢的季节》《青狐》,张洁的《无字》,宗璞的《东藏记》;中年作家张炜的《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与浪漫》,韩少功的《暗示》,王安忆的《桃之夭夭》,贾平凹的《病相报告》,莫言的《蛙》《檀香刑》《生死疲劳》,刘震云的《我叫刘跃进》等。此外,一些作家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品,如熊召政的《张居正》,张一弓的《远去的驿站》,李锐的《银城故事》,刘醒龙的《圣天门口》;还有女性作家的创作,近年来在长篇创作方面较为活跃的还有铁凝、方方、池莉、张抗抗、徐坤、毕淑敏、林白、虹影等,佳作如铁凝的《大浴女》,张抗抗的《作女》,徐坤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爱你两周半》,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林白的《万物花开》,池莉的《口红》《有了快感你就喊》《水与火的缠绵》等。反腐题材的代表作有张平的《国家干部》,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周梅森的《国家公诉》和张宏森的《大法官》等。近年来长篇小说的创作中,新生力量很值得关注,如孙惠芬的《歇马山庄》《上塘书》,阎真的《沧浪之水》,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韩东的《扎根》,懿翎的《把绵羊和山羊分开》,董立勃的《白豆》《米香》,姜戎的《狼图腾》,范稳的《水乳大地》,雪漠的《大漠祭》,红柯的《西去的骑手》,麦加的《风声》等。

台湾文坛于1950年成立“中华文艺协会”,提倡反共抗俄的文学,此时的小说作者以大陆来台第一代作家占大多数,以反共和怀乡两种题材为主,代表性的作家与作品有姜贵的《旋风》,王蓝的《蓝与黑》,端木芳的《疤勋章》,潘垒的《红河三部曲》,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聂华苓的《台湾轶事》等。“中华文艺协会”还提倡“文艺到军中去”,所以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军中作家,如司马中原、朱西宁、段彩华、高阳、张放、姜穆、邓文来等。此外,部分台籍作家也有佳作问世,如廖清秀《恩仇血泪记》,李荣春《祖国与同胞》等。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成为创作主流,1960年3月,白先勇、王文兴、欧阳子、陈若曦、叶维廉等人组织创办《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小说领域的崛起和成熟。在《现代文学》发行的51 期(1960—1973)中,培养了黄春明、七等生、李永平、施淑青、李昂、陈映真、林怀民等作家。此外,钟肇政《浊流三部曲》(《浊流》《江山万里》《流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灯》)等“大河小说”,显示出厚重的历史感。70年代乡土文学复苏,小说主题主要是乡土回归,并更多地关注现实与人生的问题。代表性的作家有陈映真、王祯和、黄春明、李乔、王拓、杨青矗、陈若曦、洪醒夫、李昂、宋泽莱、吴锦发、聂华苓、尉天聪、郑清文、白先勇等。80年代的小说,政治小说数量颇多,如黄凡的《赖索》,陈映真的《山路》《铃铛花》,张大春的《四喜忧国》,宋泽莱的《废墟台湾》,林耀德的《时间龙》等。此外,都市小说异军突起,如张大春的《大说谎家》,黄凡《房地产销售史》,李昂的《杀夫》《暗夜》等作品。进入90年代,都市文学创作依然蓬勃,各种新的理论对作家的创作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如像林耀德的《一九四七高砂百合》,张大春的《寻人启事》等。另外,更多的作家致力于性别与家族书写,如郝誉翔、李昂、施淑青、成英殊等对女性问题的挖掘,骆以军、舞鹤等则致力于家族小说的书写。同时,这一时期网络小说发展迅速。

21世纪以来,台湾老一辈作家如司马中原、白先勇等,中生代作家如张大春、李昂、黄凡等,还有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作家如甘耀明、纪大伟等,都有作品问世,影响较大。

第二节 小说的审美与鉴赏

如何鉴赏小说,尽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个体差异,但人们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同样具有共性,应该根据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活动,从而客观地获得审美教育。小说有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在鉴赏小说时,就要在抓住人物形象作具体剖析,把握作品的情节和结构,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等方面入手。

一、人物的鉴赏

文学作品大都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而小说却能最全面地体现文学的这一特性。它能够多方面地再现人物的绚丽多彩的生活整体。既可以描写人物当前的现实生活,也可以描写他以往的经历;既可以描写平凡生活的内容,也可以描写叱咤风云的激烈斗争;既可以描写人物的一个横断面,也可以描写人物的一生甚至几代人的生活史;既可以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姿态和音容笑貌等外部特征,也可以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种种由外部事物所引发的隐秘的内心活动。

同时,小说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比其他文学体裁更自由。小说描写人物和生活场景,比叙事诗细致入微,比戏剧更为灵活。小说还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多方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借助叙述人的语言,或借助作品中的人物行为或对话来直接揭示人物性格,还可以通过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富有典型意义。可以说,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优劣成败,对小说的美学价值有至关重要的关系。因此,鉴赏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提高小说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对人物的鉴赏,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肖像描写分析

塑造人物形象,是离不开肖像描写的。肖像描写包括外貌、神态、身材、服饰、风度等。小说中的肖像描写是塑造小说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之一,肖像描写一定要和人物性格、特点结合。精当得体的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揭示小说主题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必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之一,就是肖像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的肖像描写:“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与众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门,哪怕天气很好,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有时他掏出小折刀削铅笔,那把刀也装在一个小套子里。就是他的脸似乎也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墨镜,穿绒衣,耳朵里塞着棉花,每当他坐上出租马车,一定吩咐车夫支起车篷。总而言之,这个人永远有一种难以克制的愿望———把自己包在壳里,给自己做一个所谓的套子,使他可以与世隔绝,不受外界的影响。现实生活令他懊丧、害怕,弄得他终日惶惶不安。也许是为自己的胆怯、为自己对现实的厌恶辩护吧,他总是赞扬过去,赞扬不曾有过的东西。就连他所教的古代语言,实际上也相当于他的套鞋和雨伞,他可以躲在里面逃避现实。”文章一开始就渲染别里科夫总是穿雨靴、带雨伞、着棉衣的肖像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分析出这个人物制造一个“套子”、维护一切旧制度、反对一切新事物的性格。

人物的经历命运也可以通过肖像描写展现,因为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比如《祝福》中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反映了祥林嫂凄苦的一生。作者在三次描写中除了刻画祥林嫂的眼睛,还特意刻画了祥林嫂脸色的变化。特别是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富于变化,从初到鲁家的“顺着眼”,到祭祖时遭斥退的“失神的站着”,直至临死前的“眼珠间或一轮”,让读者看到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对她的惊人的迫害,把她推向悲惨生活的深渊。祥林嫂脸色从“青黄”到“黄中带黑”,从“两颊却还是红的”到“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再到“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变成一个木偶人。这样的描写把祥林嫂近二十年间的悲惨经历和苦难的命运,通过她脸色的巨大变化给我们折射出来。再如,《故乡》中的闰土,少年时“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了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及至中年“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们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面貌巨大的变化,从侧面深刻认识到闰土在旧社会不幸的人生经历和遭遇。

(二)心理描写分析

心理描写就是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的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作者塑造人物形象,可供运用的方法是很多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从而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心理描写的形式有内心独白、动作暗示、景物烘托、心理概述等。

心理描写的方法最为常见的,并且运用最广泛的是直接描写式,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例如,高晓声《陈奂生上城》,对陈奂生心理的描写,“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这种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地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抒情独白式的心理描写,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例如,王愿坚《粮食的故事》中“我”的心理变化,“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 ……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 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这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我”毅然牺牲了儿子,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还有一种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的心理描写的方法———心理分析式,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对玛蒂尔德的一段心理描写,就运用了心理分析式。“她看着那个替她做琐碎家事的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心里就引起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梦想那些幽静的厅堂,那里装饰着东方的帷幕,点着高脚的青铜灯,还有两个穿短裤的仆人,躺在宽大的椅子里,被暖炉的热气烘得打盹儿。她梦想那些宽敞的客厅,那里张挂着古式的壁衣,陈设着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梦想那些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在那里,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她跟最亲密的男朋友闲谈,或者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这段文字表现了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三)动作描写分析

动作描写,即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地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作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这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思想品质。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巴尔扎克《守财奴》中对葛朗台的一段描写:

一看见丈夫瞪着金子的眼光,葛朗台太太便叫起来:

“上帝呀,救救我们!”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