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2)
4169600000033

第33章 许叔微,一个真正读懂了《伤寒》的经方大师(3)

去年两次长时间服用汤药,会不会对身体情况有损?汤药方中很多都是凉性的药物,会不会伤了孩子的阳气?

这个孩子现在的体质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今后饮食上如何调理比较好?

今后感冒咳嗽,如何对治?像最近半个月的感冒、咳嗽、流鼻涕这么治行不行?大便干燥用茯苓是否合适?

罗大伦答:

朋友,看了你孩子的舌头照片,我觉得第一是食积严重,舌苔的后部厚腻,同时有郁热。整体看来,孩子的身体确实正气有点不足,因为舌质的颜色不够红活。

具体身体的调整,我觉得还是应从脾胃入手。孩子特别能吃,是功能的亢进,不是正常现象,中医叫“胃强”,大便干如羊屎,这是“脾弱”的表现。中医有个术语,叫胃强脾弱,就是胃特别能吃,但是脾不吸收。我觉得你可以和当地的儿科中医商量,从调理脾胃开始,让孩子的正气慢慢地足起来。

云卷云亦舒问:

罗医生,我在去年7月坐月子时,天气炎热,突然一天刮风下暴雨,窗户没有关,风直接冲着我,而且当时我是睡着了。就这一次不慎受风,我在月子里就落了腿凉、肩凉的毛病,夏天腿也需要捂着才觉得暖和,手指也不敢受风,用凉水洗手关节就会疼,吃过中药没有完全祛除体内风。现在腿时不时也会凉,手指也一直不敢碰凉水,罗医生在百忙中看看可有什么方子针对我这种情况的吗?多谢了!

罗大伦答:

朋友,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很多时候甚至中药只能控制,不能痊愈,而且去风湿的中药服用的时间长了,还会导致胃口不好。我的建议是一边喝药,一边药浴,如果没有办法药浴,用药水泡患处也可以。因为不了解你的体质,所以开不出方子,但是我可以介绍一下常用的几味药,一个是透骨草,这个药去风湿的作用很好,还有伸筋草、青风藤、海风藤、桑枝、丝瓜络等,具体的方子还是请身边的医生开一下。如果没有药浴的条件,熏蒸也可以,就是用你服药的方子,将剩下的药渣多熬一下,然后在浴房中,用蒸汽熏蒸自己,可以用塑料布把身体围住,只把头露在外面,直到没有蒸汽为止。

rain问:

罗老师,我今年正月生的小孩,不慎月子里受了凉,腿一直疼,腰疼;四肢和屁股上长满了疙瘩,一到晚上特别痒;还有,只要出点汗受了凉,就咳嗽得非常厉害。吃了一些药也不见好,很是痛苦。您能帮忙指点一下吗?不胜感激。

罗大伦答:

朋友,你的情况应该是寒邪入侵,没有抵抗出去,郁在皮肤与肌肉里,所以会长疙瘩。现在应该在母乳喂养期吧,最好不吃药,可以用苏叶15克熬水5分钟,然后兑入热水中泡脚,看看是否改善,如果改善,则可确认情况属于寒邪入侵,建议去正规医院找个专家调理一下。

想吃辣椒的猪问:

求助罗老师。我生完孩子后就落下了腰疼的毛病,同时双颊长斑。腰疼很是折磨我啊,啥重活都不能干了。去过医院也拍了片子,没发现什么毛病,但是痛还是不能治好啊。罗老师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罗大伦答:

朋友你好,你产后腰疼,我分析是因为体内有瘀血的缘故,现在市场上有种中成药,叫“血府逐瘀口服液”,这个方子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方子,他特别重视瘀血的治疗,这个血府逐瘀口服液的原方是叫血府逐瘀汤,对于你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效果,当然,如果能够去中医院,让医生根据你身体的具体证型,来开出相应的药物,那就更好了。

rippzhao问:

罗兄,请教一下。我从周一起就鼻子酸酸的,好几天了,总是要打喷嚏打不出来的样子,然后酸劲一直上升到眼睛,眼睛也很酸涩。这样的症状如何治疗呢?

罗大伦答:

我分析这很有可能是风邪侵袭头面造成的,患病的部位涉及大肠经和胃经,因为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就在你说的患处那里。我建议你可以按摩迎香穴,同时用白芷6克、辛荑3克、防风6克、升麻3克熬水,水开3分钟就可以,用这个水滴到鼻子里,每日数次。同时找个医生看一下,如果属于气虚,可以同时服用补中益气丸。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淡,保证肠道通畅。

我要讲文明问:

罗大大,我父亲五十多岁,每年冬天手脚的皮肤都会起厚茧、开裂,并疼痛难忍,什么雪花膏、凡士林、护手霜……试过都没有用,做为儿子的我看着实在心痛,不知有没有良方能治疗或改善?拜求!

罗大伦答:

朋友,不知道这个方法试用过没有,土方法,在农村的乡村医生经常用,就是用茄子的秧,也就是茄子的根部(尾巴)和茎熬水,然后用这个水泡手脚,效果不错,你可以试试。

黄大为问:

非常喜欢罗先生写的书,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故事性,我从中学到很多中医保健知识。我记得罗先生您曾经推荐过二至汤治疗须发早白,我刚过40岁便有很多白发,想试一试。但有一个问题,二至汤和六味地黄丸都治肾阴虚,二者有什么异同呢?我左边腰部经常酸痛,脚后跟也有酸软的感觉,我想可能是肾阴虚。不知这两种药该如何选择?谢谢!

罗大伦答:

朋友,如果脚后跟都酸软了,二至丸力道是不够了,还是用六味地黄丸更好些,但是要注意,有的人肾阳虚也会脚跟软啊,需要分清,最好不要自己服药,请医生分析一下,很简单的。二至丸力道平和,对乌发更有作用,有交通阴阳之力,而六味地黄丸则是滋补和清热的作用都有,主要滋补的是肾精,但是对乌发作用似乎不明显。

龙在天88问:

请教一下罗老师,我们这里有中医说铝高压锅可以熬中药,是这样吗?另外再请教您用沙锅熬中药的正确方法和时间。

罗大伦答:

最好不要使用金属器皿熬药,因为金属与药物会有化学反应,我们无法控制。用沙锅熬药记得要用小火,否则沙锅会裂,而且药很容易冒出来。一般药要先泡半个小时再根据医生的嘱咐熬药(因为各种病的药物熬药的方法不同)。

(二)

出手不凡的青年

一天,一个叫秋忠臣(这估计是当年最时髦的名字)的乡亲病了,患的是伤寒。大家这个时候都知道许叔微会看病,于是就把他请来了。

许叔微问了问患者的症状,患者说:“发烧,脑袋痛,心里发烦,口中还渴。”

接着许叔微诊了患者的脉,脉象是浮数,无力,尺部脉很弱(中医将脉分成寸、关、尺三部分,尺部对应肾气)。许叔微倒吸了一口气,说:“这是《伤寒论》中说的麻黄汤证啊,按理说应该马上服用麻黄汤,使邪从汗解。”

大家忙说:“对啊,那您就马上给开些发汗的药吧!”

许叔微:“可是,现在不能发汗。”

大家:“啊?为什么,还等什么呢?”

许叔微:“他的尺脉迟且弱。仲景说过,尺脉迟的人,是因为营气不足,血气微少,不可以先发汗。我要先让他的血气足一些,这样才能鼓邪外出啊。”

于是许叔微给患者开了建中汤(也是张仲景的方子,可以调中焦脾胃以生气血),在里面加上了当归、黄芪两味药。

第二天,许叔微来到患者的家里后,患者家属有点着急了,“你怎么还不给发汗啊,快发吧!”

许叔微诊了脉,说:“还不可以,尺脉仍未起。”

家人:“管什么尺脉不尺脉的啊,你给发汗不就行了?”

许叔微:“像他这种身体,错误地发汗会使病情更严重的。”

家人:“天啊,你到底懂不懂医啊?”

患者的二姨:“他大姨,你看到了吧,我说不请这个许叔微吧,你们非要请,这下怎么办?”

第三天,患者的家属更急了,“你到底懂不懂啊,还不发汗!别他娘的不懂装懂,要是看不了早点告诉我们,告诉你,要是耽误了病,我们就到衙门告你去!”(其言至不逊。)

各位知道,许叔微一生看病都是不收诊费的,如果是你,不收人家钱,免费为人家看病,结果却换来一顿臭骂,你会怎么做呢?

要是搁一般人,肯定是袖子一甩,老子还不伺候你了呢!

对,就这么做!对于这些愚昧的人,没有理由一味迁就!

咦?许叔微在做什么啊?他居然仍在认真地为患者诊脉,然后耐心地劝说其家人,大家不要急,尺脉马上就要起了。

患者的家属用怀疑兼愤怒的眼神看着许叔微,事已至此,姑且再相信这个许叔微一回吧。

又过了好一会儿,许叔微终于感到患者的尺脉有力了,这是正气充足的表现。于是他开了麻黄汤,给患者服下。

患者服用了第二次以后,病情突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狂躁不安。

大家吓坏了,二姨又说了:“看到了吧,不听我的,给治坏了。他大姨,赶快去衙门告他吧!”

许叔微:“少安毋躁,马上就好了。”

果然,片刻以后,患者安静了。接着,患者身上开始出汗了(按:刚才的烦躁是邪正相争,此时是正气已胜,开始驱邪外出了)。

没几天,患者的病就好了。

二姨悻悻地说:“没想到许先生还真有两下子啊。”

家人:“多亏没听你的去衙门告许先生。”

患者:“许先生,留在我们家吃顿饭吧!”

许叔微:“不用客气,我该走了,再见。”

由此案例可见,许叔微心中只有治病救人,所有荣辱一概不放在心里。

消息一传开,乡人都赞叹:这位许叔微诊病的确很厉害啊,还不收老百姓的钱,真是个好人啊!于是,来瞧病的人越来越多。

有个姓京的老乡,是卖草绳的,乡里都管他叫京绳子。有一天下着大雨,这位京绳子冒雨跑来找许叔微。

许叔微忙问怎么了。京绳子告诉他,说自己的儿子今年30岁,突然生了怪病,已经请过大夫了,没治好,想请许叔微去给看看,不知道许先生肯不肯。

许叔微听了,二话不说,戴上草帽,披上蓑衣就随京绳子出发了。

到了患者家里,许叔微也吃了一惊。只见患者蜷缩在床头,浑身抖动,直冒虚汗,嘴里还说着胡话。

许叔微忙问京绳子:“怎么会病成这样呢?”

京绳子:“唉,一开始病没这么重,只是有点怕风,身上微微出汗。之后请来位医生,给开了服麻黄汤,结果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许叔微:“都有什么症状呢?”

京绳子:“他不停地出汗,还身上发烧,总是惊悸不安,说胡话,晚上不睡觉。更怪的是,身上的肉直跳,还总是浑身抖动,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儿?许先生,我儿子的病是不是很重啊?”

许叔微:“不要担心,让我来诊一下脉。”

诊脉以后,许叔微叹了口气,说:“我明白了,这是误用麻黄汤发汗的缘故啊。”

京绳子:“许先生,为什么呢?”

许叔微:“您儿子的脉象很弱,像这种气血很弱的人是不应该骤然服用麻黄汤发汗的。因为患者自己的正气不足,服用这些药力强烈的药会导致身体紊乱的。”

京绳子急了,“这个王八蛋医生,我用绳子勒死他。”

许叔微:“不要这么说,他没有深入学习《伤寒论》,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这种症状可以服用真武汤化解掉。《伤寒论》中说:‘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您看,跟您儿子这个症状不是正好相应嘛!”

于是,许叔微给患者开了真武汤(真武汤,《伤寒论》中的方子,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

患者只服用了三次,病就基本好了。

这让全家人喜出望外,他们没有想到这个方子的疗效如此迅速。

接着,许叔微又给患者开了清心丸、竹叶汤,用来清解余毒,没多久,患者迅速地康复了。

患者一家人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京绳子拿出些银子,想给许叔微作为诊费,“许先生,我们听说您不收诊费,为我们百姓免费看病,可您自个儿也不能太清苦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就拿回去补补身子吧。”

许叔微摆摆手说:“真的不用了,谢谢你的心意了,我该走了。”

其实,许叔微的生活一直过得很清苦,但是,每次遇到心存感激、执意给诊费的病人,他总想起那个夜晚,那个在张仲景的书前发誓的夜晚,还有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

他要恪守誓言,一生无悔。

在张仲景博大的慈悲情怀的感召下,此时的许叔微不再是一个可怜的孤儿了,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稳重、境界高、技术强的医生了。他从仲景的书中,领悟到了医道的真谛。从此,一位经方大家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经方的疗效

许多人可能会纳闷,许叔微从来不收患者的诊费,他是靠什么来生活的呢?

实际上,许叔微在学医的同时,从来就没有放弃对举子业的学习。从他后来担任徽州、杭州教官的经历来看,他对教书育人还是比较擅长的。在古代,读书人最常用的谋生手段就是去教书,给乡里的小孩子们办个辅导班什么的,总之,只要不是战乱,那读书人还不至于会饿死。

另外,在古代,一个自律的读书人的生活标准是很低的,有很多人以清修为荣,觉得还是粗茶淡饭比较香。他们没有像苏轼那样经常做点儿东坡肉尝尝,也没想过娶个歌妓做小妾,所以他们要保持一个低标准的生活状态并不难。

没有了这些物质上的负担,他们才可能向着心中的目标一直前行,直至最高境界。

许叔微从汴梁回到江南后,又治疗了大量的患者。

看许叔微诊病感觉很痛快,他诊病犹如老吏断狱,那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症状,别人还晕着呢,许叔微来了三下五除二,很快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逐一点破。此病在外、在里,属虚、属实,在六经之何经,是《伤寒论》中的某某汤证……他很迅速地就能给剖析清楚,然后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