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韩非子大讲堂
4250700000003

第3章 精明为人,积极处世——韩非子的为人处世

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关于为人处世,韩非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如“小信成则大信立”“私怨不入公门”等,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影响中国甚为深远,直到现代,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信用第一

【原文】小信成则大信立。

【大意】小的信用能够遵守,则大的信用才能确立起来。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古人就曾经讲过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早在战国时代,韩非子便提出了“小信成则大信立”的观点,可见诚信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之深远。大到国家,小到个人,诚信都是不可或缺的,诚实守信的人总会得到上天更多的眷顾,而欺诈撒谎的人会迟早要受到惩罚,让我们来看一个寓言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艄公凭着娴熟的技术,乘风破浪,终于将年轻人送到了彼岸。艄公淡淡地说:“年轻人,我跟你来个约定:当你不得意时,就回来找我。”年轻人随意地答应着,却不以为然。他以为,有了身上的六个背囊,他是不会有不得意的一天的。

确实,不久,他就靠金钱和才学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凭着荣誉和机敏,他睥睨商界,所向无敌;而健康和美貌更是令他春风得意,娶得如花美妻。他逐渐地忘记了摆渡的艄公,忘记了被抛弃的“诚信”。

当他人到中年时,总是做着同一个梦:他坐在一艘小船里,正惬意地游荡,突然风起浪涌,他被掀入急流之中,他并不下沉。只是水向他的七窍冲来,耳、眼、鼻皆安然无事,水却冲他的口中猛灌,他感觉到自己开始无尽的沉没……

他无数次在梦里惊醒。但这次却是电话铃声叫醒,电话那头传来惊恐急躁的声音:“老板,最近风声太紧,那事是否先停一下。”他似乎也开始慌张失措:“不行,不行……停不了了……”也不知怎么挂的电话。他知道电话那头的“那事”是什么。多年来,他欺骗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对手和亲人:他多次将商品以次充好,他承包的建筑全是豆腐渣工程;他透支着他的荣誉和才能,劝说身边所有人投资于他,却把资金用于贩卖毒品和军火走私;他出入高楼大厦,天天花天酒地,热衷于夜生活,他的健康和美貌悄然飞逝;他一掷千金,豪赌无度,他背着妻子,频频外遇。这一切都只能解释他失去了做人最重要的一个准则——诚信。

因为没有诚信,他失去荣誉、金钱以及他的事业、爱情等一切,这时,他想起了那个渡口,想起了艄公的话。

从监狱里出来,他直奔渡口。艄公已不在,只有那里一条小船依稀当日模样。那时的年轻人也已垂垂老矣,这时的他便开始后悔他当年的选择了。

事实上,无论是谁,无论你是否取得成功,要想让别人信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须要在很长的时间里,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给大家看,兑现自己的每一个承诺、诚心诚意地去做每一件事。

应该谨记的是,诚信的养成固然极为艰难,但要将其毁掉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长期守信得来的信用,很可能只因为一次失信就被破坏,所以爱惜信用一定要谨慎行事,千万不可走错一步。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然而事实上商人如果不讲诚信,则不会有立足之地。诚信的商人更能走向成功,松下公司的成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927年,松下公司开始同住友银行建立合作关系,这全是住友银行一位业务员的功劳。在此以前,松下和另一家银行往来,而且十分顺利,按理来说,根本不必与住友银行往来,但是由于这家银行分行的业务员太热心了,松下才被他说动。

虽然有开始往来的意思,不过松下还是提出了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就是,能否在开始往来之前先约定,给他的公司两万元以内的贷款,如果可以的话,就和该银行往来。

这个业务员说:“愿意开户往来的先决条件是,只要开始往来就可充分地融通。”银行要求先往来,松下则说应该先约定可以贷款。这个业务员很伤脑筋,他对松下先生说,要回去和分行经理好好商量再说,然后他就回去了。

为什么松下先生希望先有可以贷款的约定呢?这就是信用问题,银行要他跟他们往来,是基于他们认为松下电器有前途,可以继续成长、发展,所以来劝松下跟他们往来。因此,相对的,他们也应把信用贷款这件事,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换句话说,假如不能够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银行对松下的信用,就变成嘴上讲讲而已,并没有信用的实体。

四五天之后,这个业务员又来了。他说:“我们分行经理说他非常明白松下先生的意思。无论如何,希望松下公司和住友银行往来,至于贷款这件事情,在开始往来三四个月之后,一定可以实现。”

松下觉得很奇怪,这跟上次讲的话一样,完全没有任何进展,难道他们不了解他的心意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关于信用这一点,不是说根本没有考虑到吗?于是他就把他的意思再详细说明。他在解释的时候,对方一直点头,好像了解了。

但是,他一讲完,这位业务员马上就说:“我非常明白。松下先生所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可是,我们银行对于任何再有信用的公司,在还没有往来之前,都很难约定近期内可以贷款。事实上,过去也没有这种例子,至少我没有听说过。所以,我希望您先和我们开始往来。”

松下觉得对方说得也有道理,尤其银行对信用一向都非常谨慎,站在银行的立场来说,这种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如果就这样答应他先开始和他们往来,那么事情就结束了。一般看来,这么做也并不影响松下电器公司的信用,更何况住友银行颇有名气。松下公司跟大银行往来,在信用上算是相当有利的,这一点也不值得忧虑。

然而,如果仅仅是开始往来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松下也和另一家银行往来,并且一切都非常顺利,所以,根本没有和其他银行重新往来的意义存在。现在既然对方非常信赖松下电器公司,就应该把他们的信赖,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他们做不到这点,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于是他跟这个银行员说:“银行的立场我非常明白,可是现在我觉得完全是信用问题。贵银行要和我往来,就是说贵银行信任本公司。既然是因为信用,那么在开始往来之前做贷款约定,或者在开始往来之后贷款给我们,完全是一样的。如果不能接受这个条件,不就等于没有办法真正信任松下电器公司吗?所以我希望贵银行再一次彻底地调查松下电器公司,重新调查之后,如果满意的话,只要约定将来可以贷款就够了。请你跟你们的分行经理好好商量,由我跟你们的经理见一次面也可以。”

这个银行员回去后,松下心里想:事情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没多久银行员就打电话来了,说他们的分行经理想跟他见一次面。他到了这家银行,重新把他的想法告诉这位经理。

“交易这事,不管是大是小,都必须有信用才能达成。就以现在来说,小小的松下电器公司只要客户信用足够的话,一开始就能把5000元或10000元的产品借给客户。住友银行是个大银行,不能约定将来贷款,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约定,等于没有真正信任我,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往来的必要了。”

这位经理静静听松下说完话,点点头说:“我非常明白,但这不是我一个人就能够决定的。我再跟总行商量一下,一定要做到与松下往来的目标,而且,一如以前你所说的,让我们好好地再调查一次。”

于是这件事情才逐渐具体化,慢慢有了进展。紧接着做了调查,分行经理也到处奔走,在20000元无条件约定贷款之下,1927年,松下电器公司开始和住友银行往来。

在开始往来之后两个月,银行发生了周转不灵的恐慌,接着蔓延到全国。松下公司原来往来的那一家银行开始不兑款子,松下公司终于陷入困境。但是由于和住友银行有过约定,松下电器公司因此最终克服了这次的难关。后来松下电器公司和住友银行维持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因为彼此双方对诚信的追求,使松下和住友最终走到了一起,这也成就了日后松下的辉煌。

君子求名要取之有道

【原文】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大意】祸难的产生是由于心生邪念,而所以产生邪念是受了欲望的诱惑。

追求名声的欲望大概每个人都会有,如果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当然再好不过,如果心生邪念的去获取,则罪莫大焉了。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所谓人各有志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还是要君子爱名利取之有道,不能为名利遮望眼。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和睦,人格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

客观地说,追求名利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沾污自己的名声。但是,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很多,确实发人深思。

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连原有的名气也遭人怀疑,更是可悲。他们错在哪里?这些人心中欲望极度膨胀,从而产生了邪念,而不是通过正常途径来获得,正是因为邪念才招惹了祸乱,有的身败名裂,甚至亡命歧路。韩非真是一语中的。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塔尔达利亚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真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能迷住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邪恶,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求名并无过错,关键是不要死死盯住不放,盯花了眼。那样,就一定会走上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之路。

苏轼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靠邪门歪道得来的美名,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

决定大事时要慎重

【原文】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

【大意】不在于跟什么人相处,而是在于跟什么人决定要事。

韩非子在《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中写道:“今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数,而与优侏儒断事,是以遇贼。故曰: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其中“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是流传至今的处世名言。它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慎重,在决定大事时更应如此。韩非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便提出了这个深刻的命题,值得我们去反思。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诚实守信的人交的朋友一般不会奸诈到哪儿去,交到真友,并与之共谋大事,的确是人生成功的一大关键点,包玉刚在20世纪70年代收购九龙仓的经典案例便说明了这一点。

世界著名船王包玉刚,主要经营航运、地产、公共交通、酒店、控股投资、有线传播和贸易业。1991年9月他因病去世,家产由4个女儿继承,估计其财产总值已逾100亿港元。包玉刚一生充满了传奇,最为人称道的是几次大收购行动,尤以收购九龙仓著名。收购九龙仓使包玉刚事业大进了一步,而这次大收购,正是在与商界领袖李嘉诚的共同谋划与努力之下而成功的。

包玉刚1918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包兆龙是个商人。1949年包氏父子从上海到香港图发展,当时他们怀揣数十万元的积蓄,到香港后主要做点土产生意。

1955年,37岁的包玉刚花了70万美元买下一艘8200吨的旧船,改名为“金安”号,迈出了做船王的第一步。靠着诚信和过人的经营手腕,这艘船为他赚了不少钱,第二年年底他就拥有7艘船了。到了1980年,他的环球航运公司旗下船队已达200多艘,总吨位达2100万吨,包玉刚成为名副其实的船王。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航运业便开始衰退,目睹了航运业多次变迁的包玉刚,深知该行业存在的危险,便果断决定把经营重点从海上转向陆地。他要向陆地登陆,必须有相关产业。从陆地与海运的衔接考虑,他盯上了九龙仓。

1978年初,包玉刚收购九龙仓股票,后来又在市场上大手吸纳。其实打九龙仓主意的又岂止包玉刚一人,此时华人首富李嘉诚也在悄悄吸纳九龙仓股票。他已控得九龙仓股票近2000万股,约占总股份的18%。

获悉华资双雄盯上九龙仓,怡和、置地两公司立即意识到不妙,两家公司的九龙仓股份合起来不到20%,怡和大班纽璧坚心急火燎地向香港首席财团汇丰求援,准备调集资金与华资双雄抗衡。

1978年9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李嘉诚主动约见包玉刚,两人商界巨头在香港中环文华阁的一个高级客房里,进行了一次短暂而秘密的会晤。两位华人巨富相会,商量的就是如何让九龙仓那块风水宝地回到华人手中的问题。李嘉诚并不转弯抹角,他说他准备放弃九龙仓而把目标盯住和记黄埔,希望包玉刚从中“搭桥”,为此他愿意将自己所掌握的九龙仓股票全部转让给包玉刚,以帮他购买九龙仓。

包玉刚也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他说:“这样最好,为了华人的尊严,我们要打赢这两大收购战。既然李先生鼎力助我,我也助您一臂之力,我可以用我手中的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换您手上的2000万股九龙仓股票。”

李嘉诚知道这样成交自己占的便宜太大,坚决不肯这样交换。无奈船王一片诚心,恭敬不如从命,他对包玉刚说:“关于九龙仓的事,我一定会帮忙,你随时可以与我联络。”

由于从李嘉诚手中换到不少九龙仓股票,加上原有的那些九龙仓股票,包玉刚已握有20%的九龙仓股票,不久他向外界宣布了这一消息。这个消息不啻晴天霹雳,惊出了纽璧坚一身冷汗。1979年元月,当纽璧坚发现包玉刚所持的九龙仓股已近30%时,恨得咬牙切齿,却又不得不按照有关条例,邀请最大股东进入董事局。这样,包玉刚和女婿吴光正出任九龙仓董事。

1980年初,包玉刚提出,依例环球航运应在九龙仓董事会占四席,但纽璧坚立即反对。双方争执不下。结果环球增加两席,置地行政总裁贝德福亦进入董事局。纽璧坚要包玉刚出售九龙仓股票,换取置地的部分物业,结果又没谈成,双方矛盾加剧。

全面收购已成弦上之箭,置地与包玉刚双方抢购九龙仓股权,九龙仓股票大涨,升至每股67元。6月20日,置地公开宣布增购九龙仓股份,由20%增至49%。根据有关规定,拥有51%以上的股权,就必须全面收购。

为了争取主动,置地作了精心安排。以100元的代价来换一股九龙仓股票。增购建议书当天寄出,九龙仓股票在四间交易所同时停止持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五,包玉刚正在欧洲参加独立油轮船东会议,并准备在下周一与墨西哥总统会晤,置地要打他个措手不及。

包玉刚的财务顾问获多利等,获悉置地的险恶计划后,立即致电包玉刚。包玉刚立即取消与墨西哥总统的会晤,从巴黎飞往伦敦部署反击措施。他算了一下,至少要20亿港元才能打败置地,可星期六星期天银行不上班,到哪去弄那么多钱?

6月22日,包玉刚飞回香港,他四处向朋友筹钱,最终还是搞到了20亿巨资。据说暗中资助他的,是汇丰银行,该行贷款20亿港元给他。晚上七点半,包玉刚召开记者招待会,提出以每股105港元现金收购2000万股九龙仓股份,但限期只有星期一、星期二这两天。

最终包玉刚动用了22亿港元巨资,打赢了这场收购战。置地也没吃亏,卖出1000万股给包玉刚,套现1.5亿港元。商界朋友的鼎力相助,使包玉刚获胜,夺取九龙仓为他向陆地登陆大开方便之门。

以诚信经营而著称的包玉刚,凭借朋友的支持而完成了一场漂亮的收购战,成就了商战中的一大经典案例,这也印证了韩非子的“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的观点。

锋芒不可毕露

【原文】慎而言也,人且知女;慎而行也,人且随也。

【大意】言语谨慎,别人就会了解;行动谨慎,别人就会跟随。

韩非子认为,锋芒毕露的人固然风光一时,但却很难风光一世,只有那种胸怀大志又善于韬光养晦、行动谨慎的人,才能真正地最后脱颖而出。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真正成大事的人是不会锋芒毕露的,他们善于在必要的时候于暂时隐藏智慧,一方面和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避免受伤害;另一方面透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博等各方面的条件成熟了,自然便可英雄大显身手了。

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韬光养晦同样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埃及前总统萨达特,便用这一策略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是1952年埃及“七·二三”革命的组织者和发起者之一。在革命成功以后,领导者相互之间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只有他不图大权,恬淡自若。对于大权在握的纳赛尔,他非常尊敬;对纳赛尔所提的建议,也从来没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于纳赛尔的话,他也总是唯唯诺诺。为此,纳赛尔称萨达特为毕克巴希萨萨(即“是是上校”),甚至不满意地讲:“只要萨达特不老说‘是’,而用别的话来表示他的赞成意见时,我就会觉得舒服些。”在日常工作中,萨达特不露声色,表现也是平平常常。对于内政问题和外交大事,他从不拿出主见,偶尔自己的公开态度稍有出格,他就会立刻纠正过来,与纳赛尔的一批信徒保持一致。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纳赛尔想隐退,将扎克里亚·毛希丁提名为继任者。但是,三年之后,考虑到顺从及危险性大小等理由,权衡再三,纳赛尔出人意料地选萨达特为继任者。出于易于控制和为人温和的考虑,埃及军方也支持萨达特。

1970年9月纳赛尔去世,埃及开始了一场激烈无比的权力之争。扎克里亚·毛希丁、阿卜杜勒·拉蒂夫·巴格达迪、阿里·萨布里、卡迈里·侯赛因、萨米·谢里夫这些人,既有潜在势力,又都大权在握,他们之间谁都互不相让。后来基于政治妥协,这些人把平日不起眼的萨达特捧上了总统的宝座。

当萨达特继任总统的职位以后,一反平日之态,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自然是先排除异己,把毛希丁、萨布里等潜在对手革职或者降职,以稳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接着,他又进行了政治上实行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的政策。特别是在外交方面,1972年7月,他下令驱逐了在埃及的2万名苏联专家;1973年10月,向以色列发起了“十月战争”,打破了中东“不战不和”的僵持局面;1974年6月与美国恢复了外交关系;1977年11月亲自访问以色列,打破埃及、以色列关系的僵局;1978年与美国、以色列签订《戴维营协议》,由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等。这一系列的外交上的惊人之举,使他一跃而成为20世纪70年代世界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大人物。

正是萨达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他才隐其锋芒,韬光养晦,后来终于登上总统宝座,表现了非比常人的智慧。

萨达特能够隐其锋芒而有所作为,但却总会有那么些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恃才傲物,不知收敛,到头来丢了自己的性命,中国历史上的杨修便是个典型。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杨修却不安分起来,起先还是耍耍小聪明,如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就拿起匙子和大家分吃,曹操知道后问他,他说:“盖上不是写着一人一口酥吗?”

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来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

总之,杨修其人,有个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光是这些也还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谁想他后来竟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

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而那些有希望接班者,也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简直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却偏偏要不识时务地挤到这场危险的赌博里去,而且还忘不了时时地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想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假思索,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还有,曹操经常要试探曹丕、曹植的才干,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他们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干脆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气恼,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了。

最后机会果然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臂膀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被刘备所败,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汤中有些许鸡肋,就顺便说:“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后人看到这里,多为杨修所感慨万分:尽管杨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是其高傲、自负乃至锋芒太甚,最终一不小心便丢了自己的性命,实在是有些可惜。

谦虚是人生进步的阶梯

【原文】挟智而问,则不智者至;深智一物,众隐皆变。

【大意】怀藏着已知去询问事情,那不知道的事情也就可以知道了;深刻的去了解一件事情,许多不知道的事情都可以分辨清楚。

韩非子的思想一直是比较激进的,但激进却不乏理智,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也是韩非子的思想精髓之一。

我们常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闪闪发光的亮点。因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他人的经验,这才是成功人士能够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1.自认无知

学习他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自认无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样做很难。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不愿意承认自己无知。

恰恰是这些虚荣心变成了你前进道路中的最大障碍,如果你坚持认为自己是多么有本事,如何有才能,你的话都可以成为权威和经典,那么你只能遭到别人的唾弃。相反,如果你能承认自己的无知,反而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从而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

承认无知吧!你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这帮助肯定有助你创造成功人生。

2.学会倾听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假若我们能够放下那颗虚荣心,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肯定能够从别人的意见里,发现自己的许多弊端,这些弊端又是达成成功人生所必须克服的,所谓“以人为镜”正是这个道理。

你一定要记住:“知道怎样听别人说话,以及怎样让他开启心扉谈话,是你制胜他人的唯一法宝。”

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肯定有许多东西是我们个人所无法了解的,通过倾听别人的谈话我们可以获取许多有用的信息,可以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而你所得到的是别人的好感与支持,哪一个人喜欢别人总是驳斥自己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一生中大多数经历是容易忘怀的,记忆中深深烙下的往往是刻骨铭心的经验。所以,如果你能有幸倾听他那最可宝贵的东西,无疑会极大地丰富你自己。

学会倾听,绝对不是一言不发,那样对方马上会感觉到是在对牛弹琴、索然无味,因此更恰当地说,你应该学会引导对方谈话,诱导他说出他想表露的一些真实的东西和看法。

由于虚荣心理,许多人害怕别人发现自己的不足,害怕会遭到拒绝。要想让对方开启心扉,应该首先让他消除自己的顾虑。一旦别人发现和你在一起很安全,而你又打心眼里赞赏他时,他便会向你开启心扉。

每个人都需要有人一起分享他的感受,可又害怕一旦向人表白,会得不到共鸣,甚至会被人看作悲惨、残酷和自私。假若你相信自己也是自私的,对别人冒犯你的个别行为,站在同一立场上,即使不能接受,也应加以考虑。因为人们的基本情感都是大同小异,无非爱、恨、恐惧等,甚至还不时掠过一些自私的念头。接受这些并不可怕,因为这才是人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无形之中便赢得了对方的心,因为对方会觉得自己的情感有人理解,便会全身心地支持你。这对你的成功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帮助。

3.肯定他人的长处

虚心学习他人的最重要一条是肯定他人的长处。当我们真心实意地向他人学习时,首先应该对别人的长处加以肯定,前文我们已经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的亮点,每个人都期待别人来发现并欣赏他的闪光之处。一旦你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他会把这些东西展现给你。因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期待别人的肯定和赞赏。

所以,他不可能对自己的长处也加以隐藏,他甚至还会加一些炫耀的成分在里面,你都可不必理会,给他一个展现的机会,你不仅仅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你更多的是得到了他许多的智慧结晶,这些对你的一生都将有着极大的帮助,是你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法宝。

莫为小利失大利

【原文】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

【大意】贪图小利,那是对大利的危害。

贪小便宜是为人处世的大忌之一,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导致灾祸降临的事情不在少数。以“傻子瓜子”而起家的年广久,就是因为贪图小利而欺骗消费者,把别人当作“傻子”来对待,结果最终是搬起石头砸到了自己的脚。

曾几何时,提起“傻子瓜子”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现在,再向人打听“傻子瓜子”就没有多少人知道了。究竟是什么使这个名噪一时的公司悄无声息了呢?这要从公司自己说起。

1982年,自称9岁就开始学“经济学”的年广久,突然宣布他的“傻子瓜子”大幅降价,幅度为26%,这对几十年不变的瓜子价格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一举动在改革刚刚起步的日子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大家一下子把焦点集中对准了“傻子瓜子”,“胡大瓜子”等很快都被“傻子瓜子”压下了势头。“傻子瓜子”一炮走红,风靡一时,成为中国老幼皆知的“营养食品”,甚至被捧为“中国的汉堡包”。

到了1984年,生产“傻子瓜子”的炒货店与国营联营,组建公私合营的“傻子瓜子公司”。至此,“傻子瓜子”春风得意准备大展宏图,形势一片大好。如果“傻子瓜子公司”从此能够从抓质量、抓管理入手,进一步寻求发展,那么他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是“傻子”,开始找“捷径”了。这一“捷径”最终将企业导向错误的航向,直到最后的没落。

1985年,“傻子公司”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傻子瓜子”有奖销售活动,每买1公斤瓜子赠奖券一张,凭奖券兑现奖品。这在当时不能不算是产品促销的高招。一时间,公司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全国各地来函来电,来人来车,纷纷购买“傻子瓜子”以获取奖品。如此一来“傻子瓜子”在有奖销售的第一天就售出了13100公斤,最好时一天卖出了225500公斤,这简直是前所未有的瓜子销售纪录。

可是这一销售成果是以“傻子公司”“犯傻”为代价的。这些用于有奖销售的瓜子中间,有相当数量是公司从外面购买的非经自己制造和检验的熟瓜子。这是“傻子公司”为凑足销售额,从别的公司大量购买的熟瓜子,再贴上“傻子瓜子”的商标去有奖销售,而这些外购的瓜子中,有很多是陈货劣货,是假冒伪劣产品。

消费者是骗不了的。“傻子公司”的这一看似聪明,实则犯傻的投机行为很快引起消费者的强烈愤慨,大家纷纷要求退货。

更糟糕的是,正当“傻子瓜子”有奖销售活动刚刚“满月”的时候,政府发布公告,禁止所有工商企业搞有奖销售的促销活动。这一来,一下就将“玩巧”已经露馅的“傻子瓜子公司”置于死地。它所售出的奖券一律不能兑现,各地纷纷退货,瓜子大量积压,银行催还贷,再加上公司又打了几场官司,公司一下亏损150多万元,而且公司的信誉降到了最低点。

后来,查证“傻子瓜子”的这种偷梁换柱的投机手法,并不是在这次有奖销售时才第一次使用。公私联营前,当公司还在搞独家小本生意时,年广久就以批发价买回国营的“迎春瓜子”近10万斤,贴上“傻子瓜子”的商标,运到上海加价销售,这一欺骗行径当时没有被人识破。这次面对有奖销售引发的“傻子瓜子”销量猛增,年广久又故伎重施,而且为降低成本,购回的瓜子质量低下,就马上被众人识破,加上政府下令,及时阻止了年广久的欺骗行为,年广久就不得不吞下自己种下的苦果。

为应付有奖销售带来的畸形需求,傻子公司一共购进瓜子145万多公斤,有奖销售期一共卖出去11.5万公斤,余下大约有30万公斤,造成大量积压。这些积压的瓜子像一个沉重的包袱,拖不走,砸不烂,甩不掉,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事情到这一步已经充分说明欺骗消费者,搞投机的违法生意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可傻子公司似乎傻到了不能觉醒的地步。

在“傻子瓜子”名声损失殆尽之时,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去挽回名誉,东山再起,而是继续干欺骗消费者的勾当。在这批积压的瓜子中,大部分是陈腐变质的瓜子,是绝对不能再拿到市场上流通的。可是年广久竟然打着“为了让国家减少一些损失”的招牌,对这些劣质陈货采取加工后再销售的办法处理,更有甚者,干脆原封不动地把这些变质瓜子拿出去卖。据统计,在以后的两年中,傻子公司共销出这些劣质瓜子10万公斤,把这些瓜子以低价卖出,绝大多数卖到了农村,去骗那些消息闭塞的农民,年广久的生意中充满了投机和欺骗。年广久无论怎样投机,怎样骗人,终究是会被人识破的。而他被人识破之时,也就是他的公司之路走到尽头之时。到头来,只会坑人害己——消费者自是上当受骗了,而年广久自己也逃不了法律的惩罚。

宽以待人

【原文】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

【大意】一个人或国家行为怪僻,不加约束,自以为是,必然结怨四邻,带来危害,导致身败名裂。

人的行为应该遵守常规的约束,礼貌待人,谦和处世;若行为过于乖张,则易导致别人的厌恶和憎恨,这是为人处世的禁忌所在。

美国总统林肯年轻时有一个嗜好:喜欢评论是非,还常写信写诗讽刺别人,他常把写好的信丢在乡间路上,使当事人容易发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改变了他喜欢指责人的习惯。

1842年秋天,林肯又写文章讽刺一位政客。文章在报纸上登出后,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下战书,要求与林肯决斗。林肯本不喜欢决斗,但迫于情势和为了维护名誉,只好接受挑战。到了约定日期,二人在河边见面,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就要进行。亏得在最后一刻有人阻止,悲剧才未发生。这是林肯一生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教训,让他懂得了任性抨击他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从此,他学会了在与人相处时,不再为任何事而轻易责备他人。

中国古人也懂得这个处世道理。过于严厉地责备他人,使对方产生怨恨,这就是自己的一大过错。王永彬说:只责备自己,不责备他人,这是远离怨恨的方法。

有一个小幽默:这天丈夫回到家,发现屋里乱七八糟,到处是乱扔的玩具和衣服,厨房里堆满碗碟,桌上都是灰尘……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妻子:“发生什么事了?”妻子回答:“平日你一回到家,就皱着眉头对我说:‘一整天你都干什么了?’所以今天我就什么都没做。”爱好指责就如同爱好发誓一样,实在不是一种好习惯。你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你自己,别人不舒服你也不会舒服。

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却说张飞闻知关羽被东吴所害,下令军中,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次日,帐下两员末将范疆、张达,报告张飞,三日内办妥白旗白甲有困难,须宽限方可。张飞大怒,让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五十,打得二人满口出血。鞭毕,张飞手指二人:“到时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杀你二人示众!”范疆、张达受此刑责,心生仇恨,便于当夜,趁张飞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张飞腹中。张飞大叫一声而亡,时年五十五岁。

张飞的悲剧再深刻不过地说明了:“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卡耐基指出:尖锐的批评和攻击,所得的效果都是零。批评就像家鸽,最后总是飞回家里。我们想指责或纠正的对象,他们会为自己辩解,甚至反过来攻击我们。

和张飞一样,林肯也遇到过一件让他恼火的事。1863年7月,盖茨堡战役展开。敌方陷入绝境,林肯下令给米地将军,要他立刻出击攻打敌军。但米地将军迟疑不决,用尽了各种借口,拒绝出击。结果敌军顺利逃跑了。林肯勃然大怒,他坐下来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极端不满。但出乎常人想象的是,这封信林肯并没有寄出去。在他死后,人们在一堆文件中才发现了这封信。也许林肯设身处地地想了米地将军当时为什么没有执行命令,也许他想到了米地将军见到信后可能产生的反应,米地可能会与林肯辩论,也可能会在气愤之下离开军队。木已成舟,把信寄出,除了使自己一时痛快以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不要指责他人,并不是说放弃必要的批评。这里的原则是要抱着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来批评。

有一家工厂的老板,这天巡视厂区,看到有几个工人在库房吸烟,而库房是禁止吸烟的。他没有马上怒气冲冲地对工人说:“你们难道不识字吗?没有看见禁止吸烟的牌子吗?”而是稍停了一下,掏出自己的烟盒,拿出烟给工人们,并说道:“请尝尝我的烟——不过,如果你们能到屋子外边去抽的话,我会非常感谢的。”工人们不好意思地掐灭了手中的烟。

我们喜欢责备他人,常常是为了表现自己的高明。有时,也有推卸责任的目的。古人讲“但责己,不责人”,就是要我们谦虚一些,严格要求自己一些,这对自己只有好处。《三国演义》中马谡轻敌失了街亭,害得蜀兵大败,诸葛亮无奈演了一场空城计,才算退了敌军。回到军中,诸葛亮为明正军律,挥泪斩了马谡。对此次失败,诸葛亮并没有处理了马谡就了事,而是深深自责没有听刘备生前所说的话:“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自作表文给后主,请自贬丞相之职。并要求属下“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诸葛亮的为人,值得我们学习。在你又想责备别人的这不是那不是时,请马上闭紧自己的嘴,对自己说:“看,坏毛病又来了!”这样,你就可以逐渐改掉喜欢责备人的不好习惯。

才不可露尽

【原文】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

【大意】国家弱小而不知礼让,不听忠臣的劝告,必然造成亡国之祸。

国家弱小而锋芒毕露,这自然是亡国的开始,其实个人也一样,锋芒毕露的人总会碰最多的钉子。

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所谓聪明人,常是锋芒毕露,忘记了“慎于言,敏于行”的做人古训。这种过分暴露自己的人,当然不懂得隐蔽的智慧,所以常成为别人眼中的目标!善做人者,要以之为戒!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更要养成谦虚礼让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娇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且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

春秋战国时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露脸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

第一项目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斗来冲去。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

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颍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颍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哪知跑了一半时,公孙子都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颍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腿就来夺车。颍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宣布颍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颍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颍考叔大功告成,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颍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颍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假叔盈以为颍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拿下了许都。

因锋芒太露而惹祸,功高者常震主。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称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滥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大家读过《三国演义》后可能注意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像没有大的作为了,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锋芒毕露了。在刘备这样的明君手下,诸葛亮是不用担心受猜忌的,并且刘备也离不开他,因此他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辅助刘备,打下一份江山,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刘备死后,阿斗继位。刘备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这小子可以辅助,就好好辅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算了。”诸葛亮顿时冒了虚汗,手足无措,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怎么能不竭尽全力,尽忠贞之节,一直到死而不松懈呢?”说完,连忙磕头,还把头磕得流了血。刘备再仁义,也不至于把国家让给诸葛亮,他说让诸葛亮为君,怎么知道没有杀他的心思呢?因此,诸葛亮一方面行事谨慎,鞠躬尽瘁,一方面则常年征战在外,以防授人“挟制”的把柄。

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当你施展自己的才华时,也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这是为人处世的秘密“心机”所在。

私怨不入公门

【原文】私怨不入公门。

【大意】私人怨恨不关公家事务。

“私怨不入公门”是流传至今的一句名言,它道出了韩非子一种大公无私的思想和为人处世的一大准则,是韩非思想宝库中的精髓之一。

晋绰公执政时期,有个叫解狐的大夫,是名将解扬的儿子。他为人耿直倔强,公私分明,晋国有个叫赵简子的大夫和他十分要好。

解狐有个爱妾叫芝英,生得貌美体娇,如花似玉,深得解狐的喜爱。可是有次有人告诉解狐说,他的家臣刑伯柳和芝英私通。解狐不信,因为刑伯柳这人很忠厚老实,那人于是决定用计使刑柏柳和芝英暴露原形。

第二天,解狐突然接到晋君旨意,要到边境巡视数月。由于任务紧急,解狐连亲近的幕僚刑伯柳都没带,就匆匆出发了。

真是天赐良机,芝英不由心中窃喜。可是前两天她还不敢去找刑伯柳,到了第三天,她实在熬不住了,就偷偷地溜进了刑柏柳的房间,俩人正在房中卿卿我我、如胶似漆的时候,房门突然大开,解狐满面怒容,带着侍卫站在那儿。原来,他根本没接到命令要去巡边,而是就在附近躲了起来,一接到报告,就马上回府,果然逮了个正着。

解狐把俩人吊起来拷打细审,得知原来芝英在爱慕刑伯柳年轻英俊,就找机会勾搭成奸。知道情况后,解狐怒火更大,他把俩人痛打一顿,双双赶出了解府。

后来,赵简子领地的国相职位空缺了。赵简子就让解狐帮他推荐一个精明能干,忠诚可靠的国相。解狐想了想,觉得只有他原来的家臣刑伯柳比较适合,于是就向赵简子推荐了他。

赵简子找到刑伯柳后,就任命他为自己的国相,刑伯柳果然把赵简子的领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赵简子十分满意,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好国相,解将军没有看错人啊!”刑伯柳这才知道是解狐推荐了自己。他是自己的仇人,为何却要举荐自己呢?也许他这是表明要主动与自己和解吧?于是刑伯柳决定拜访解狐,感谢他不计前嫌,举荐了自己。

刑伯柳回到国都,去访解狐。通报上去后,解狐叫门官问他:“你来,是因为公事还是因为私事?”刑伯柳向着府中解狐住的地方遥遥作揖说:“我今天赴府,是专门负荆请罪来了。刑伯柳早年投靠解将军,蒙将军晨昏教诲,像再生父母一样。伯柳做了对不住将军的事情,心中本就万分惭愧;现在将军又不计前嫌,秉公举荐,更叫我感激涕零。”

门官又为刑伯柳通报上去。刑伯柳站在府门前等候,却久久不见回音。他正在疑惑难解的时候,解狐突然出现在门前台阶上,手中张弓搭箭,向他狠狠射出一箭。他还来不及躲闪,那箭已擦着他耳根,直奔他身后去了。刑伯柳一下子吓出了一身冷汗。解狐接着又一次张弓搭箭瞄准他,说:“我推荐你,那是为公,因为你能胜任;可你我之间却只有夺妻之恨,你还敢上我的家门来吗?再不走,我就射死你!”

刑伯柳这才明白解狐依然对自己恨之入骨,他慌忙远施一礼,转身就逃走了。

韩非主张“私怨不入公门”,解狐居然放过与之有“夺妻之恨”的刑柏柳,这且不算,还要举荐那位“情敌”担当大任,这在一般男儿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解狐在大义面前具有的是何等的胸怀,这种胸怀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识时务者为俊杰

【原文】夫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

【大意】因为火的样子猛烈灼人,所以人人都知道小心谨慎,避免被它烧伤;而水的样子柔和平缓,人们往往会疏忽大意,以致溺水毙命。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充满强烈的功利色彩和进取精神,但只知道进,不知道退者并非大智之人,因而韩非子在《内储说上》里面也提出了退的思想,这种退的思想便是人们经常提出的“识时务”三字。

所有的识时务之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退得妙恰如进行巧。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尚有更多的成功——也要见好就收。接踵而至的好运总是可疑的,比较安全的情况是好运厄运交错而来。历史上立下大功而遭致杀身之祸者不计其数,识时务者要懂得见好就收,否则只会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过于贪恋功名,是为官者所不取的。因而懂得适时的退更是为勇者的智慧所在。春秋战国时的范蠡在这方面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他的智谋和胆略,都为世人所称颂。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识时务,知大局,在功成名就之后,勇于退身而出,避免了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牺牲自己。他不贪恋功名,退而归隐,做到了明哲保身,不愧是识时务之俊杰。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

勾践即位后,时机来了。该年,大夫文种到宛访求人才,闻得范蠡名声,便亲自前去拜访。起初,范蠡不知文种是否有诚意,于是一再回避。后见文种求贤若渴,于是亲迎文种,二人终日而语,纵论霸王之道,志同道合。文种将范蠡举荐给越王勾践,成为勾践的股肱之臣。

范蠡追随勾践二十多年,军国大计多出其手,为灭吴复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封上将军。作为一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家和对人生社会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家,凭借他多年的从政经验,深深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他看到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郁郁寡欢,立即猜到勾践的想法。勾践在谋取天下之时依靠群臣之力,而今天下已定,他不想把功劳归于臣下。常言道:“大名之下,难以久安。”范蠡觉得自己名声太显赫,不可久留于越国,何况他也深知勾践的为人是可以共患难,而难以同安乐,于是,毅然决定急流勇退。他给勾践写了一封告退信,说:“我听说主人心忧,臣子就该劳累分担;主人受侮辱,臣子就该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受侮辱,我之所以没有死,是为了报仇雪耻。现在仇已报耻已雪,我请求追究使您受会稽之辱的罪过。”

越王对范蠡恋恋不舍,他流着泪说:“你一走,叫我倚靠谁?你若留下,我将与你共分越国,否则,你将身败名裂,妻子被戮。”

范蠡对宦海沉浮,洞若观火。他一语双关地说:“君行其法,我行其意。”他不辞而别,驾一叶扁舟,入三江,泛五湖,人们不知其所往,果不出他所料,在他走后,越王封他妻子百里之地,铸了他的金像置于案右,比拟他仍与自己在朝议政。人走了,留下一尊无害的偶像,可以崇拜,借此沽名钓誉。但对还留在朝中的功臣,勾践则是另一种态度。

范蠡泛舟江湖,跳出了是非之地,秘密来到齐国。此时,他想到了有知遇之恩,且风雨同舟二十余年的文种。他给文种修书一封,写道:“物盛而衰,只有明智者了解进退存亡之道,而不超过应有的限度。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眼狼步,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安乐,先生何不速速出走?”

文种接到信,恍然大悟,便自称有病不再上朝理政,但为时已晚。不久,就有人诬告文种企图谋反,尽管文种反复辩解,也无济于事。勾践赐文种一剑,说:“先生教我伐吴七术,我仅用其三就将吴国灭掉,还有四条深藏先生胸中,请去追随先生,试行余法吧。”再看所赐之剑,乃吴王当年命伍子胥自裁之剑,这真是历史的莫大嘲讽。文种一腔孤愤,仰天长叹:“我始为楚国南阳之宰,终为越王之囚,后世忠臣,一定要以我为借鉴!”引剑自刎而亡。

范蠡和文种对待名利的态度不同,自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法真生活在东汉后期,朝廷内宦官外戚之争,党人之禁屡屡发生,真可谓昨为人上人,今为阶下囚。丢官、坐牢、禁锢、杀身,经常有这样的悲剧产生。而法真却远离这些政治争斗的是是非非,视功名利禄若粪土,这体现了他看透了社会人生的大睿大智。在东汉后朝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他能以89岁高龄善终,不能不认为他是隐逸立身的成功。

法真字高卿,是扶风人,他的父亲法雄曾任过南郡太守。法真好学,百家综览,博通各家学问,是关西地区有名的大儒。

法真虽出身官宦之家,但性恬静寡欲,不愿参与政事。扶风郡太守闻其名,希望与他谋面,法真便应邀前往。太守说:“春秋时,鲁哀公虽然不是贤君,但孔仲尼却对他称臣。现在,我德薄名虚,但想委屈你任郡功曹,怎么样?”法真回答:“因为太守您待人有礼,所以我才做您的宾客。如果您要以我为吏,那我就要躲到北山之北,南山之南了。”太守听了这话,再也不敢勉强他了。

后来,朝廷荐举他为贤良,法真也没有应承。同郡人田弱也多次荐举他。有一次顺帝西巡,田弱又乘机推荐,顺帝前后四次征召他,法真不但没有前往,反而深深隐居起来,始终没有露面。法真的朋友郭正称赞他说:“法真这个人呀,可闻其大名,却难见其本人。他不愿出名而名声却老伴着他,逃避功名而功名老追着他跑。他真可以为百世之师了。”

法真之所以能在官场倾轧的东汉时期独善其身,与他高深的学识,个人清醒的头脑有关,当然更是他识时务的善果。

在权力之战的腥风血雨之中,一着不慎就有可能全盘皆输甚或招来杀身之祸。识时务之人当懂得审时度势,急流勇退,方能明哲保身。如今的生活中,社会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要想独善其身,一定要审时度势,做个识时务之人,否则必会因小失大,甚至一败涂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