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4326600000048

第48章 是“用不着”还是“离不开”——中卫县深化农村改革述评之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党支部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上,怎么开展工作?

“大包干”初期,中卫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也曾经有过不知所措:农民群众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原来不敢说的话敢说了,对过去体制、政策及一些做法的积怨也敢于发泄了,于是农村基层干部就成了他们发泄不满的直接对象。“分田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这话似乎是在向党支部轻松地诀别。“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则反映了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从来没有过的失落感。他们自嘲现在干的是,“催粮要款,刮宫流产”的营生,不是“谋财”(收取各种提留及费用)就是“害命”(流产)。

真的是“包干到了户,用不着党支部”了吗?1984年中卫县粮食减产以后,县委曾在全县作过一次调查。城郊乡蔡桥村和宣和乡福堂村的对比给了县委不少启发。这两个村都有570来户人,人均耕地都在8分上下。蔡桥村党支部除过指导农户经营以外,在村办企业上花了不少工夫,村级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加,村上用企业上交款为农民代交费用,兴修农田水利,还花27万元盖起文化俱乐部,拿出9万元为村小学盖了教学楼。村党支部办了这么多好事、实事,有的农民由衷地说,“若要富,离不开党支部。”福堂村被称为榨油专业村,全村有50多家油坊,有几十台手扶和小四轮拖拉机直接为榨油服务,当年全县农贸市场90%的食油都出自这个村,这些榨油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全村人均收入当时在全县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仔细一分析,这个村低收入的户不少,40%的农户人均收入仅在250元左右,其中一些户仅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由于村级经济是空的,村集体穷得连订一份报纸的钱都没有。村集体没有经济实力,工作就很难开展。专业户为带动农民发展商品经济做出了贡献,但一些人财大气粗,乱占宅基地,超计划生育,拖欠合同订购粮和各项提留,常把村干部的批评当成耳旁风。一些低收入户致富无门,付不起各项提留和应摊的费用,党支部也是爱莫能助。

这次调查以后,县委清醒地看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党支部要做的工作很多。一方面,要宣传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党支部的工作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使集体能有能力,有实力为农民办实事。这样,村党支部不光有了“软”任务,同时还有了包括村级集体企业收入、村民人均收入、粮食总产等项硬指标。村党支部在农村深化改革和带领农民致富方面的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卫县从上到下对此也很明确:在一个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党支部的工作要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作。

代表效果的数字是令人信服的。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县粮食连年增产,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同时村级集体经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85年,全县村办企业的总收入只有730万元,利润57万元,到去年全县142个行政村已有130个村办起了238个集体经营项目,年总收入达到2600多万元,实现利润300多万元。蔡桥村去年村办企业产值达到150万元。务工农民当年从村办企业中拿到的工资就达85万元。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东园乡北湖村,靠借来的8600元钱办企业,使这个过去人均收入只有100来元的低产穷村,去年的村办企业产值也达到28万多元。就连地处干旱山区的三眼井乡深井村也因地制宜地组织农民发展压砂地,压好以后再分给农民,使去年全村的人均收入达到500元。党支部通过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就能拿出钱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题,帮助和带动农民致富,党支部自然也有了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难怪中卫县委副书记郭生歧去年8月在全国12省市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汇报会上介绍了中卫县农村党支部如何带领农民致富的经验后,不少省市区的代表都十分惊奇地问他,中卫县农村党支部的作用怎么会发挥得那么好,党支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怎么会那么高。中卫县委的负责同志很有感触地说,我们县农村的变化会那么大,县委布置的工作能一竿子插到底,基层党支部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摘自于《宁夏日报》1990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