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4326600000051

第51章 全区粮食企业改革扫描

今年4月,国家对粮食统销价格实行购销同价后,粮食部门一夜之间丧失了以往平价经营优势。仅银川市当月平均经营量就由过去月平均500万公斤以上锐减为60万公斤。

当国营粮店门可罗雀之时,市场上的粮食交易却红火起来。在西塔市场,记者看到,仅20分钟就有6位顾客从刘氏摊位前买走了150公斤大米。记者问其中一位职工大学姓宋的老同志,为什么不到国营粮店去买,他说:“市场上的价格同国营粮店的价格相比只差4分钱,市场上的米新鲜,加工细,还可以自由挑选、讨价还价。”市场行情的骤变,使全区国营粮食企事业一万多名职工面临如何生存的挑战。自治区粮食局局长刘如岗对记者说:“今年3月份,我们就举办了全区各市县粮食局局长学习班,从外地请专家、教授来给我们的局长讲课,转变观念,粮食部门再不能禁锢在产品分配型的模式上,粮食企业要进入市场!”10天的学习班刚一结束,各市县粮食企业就纷纷行动起来,冲出粮食的小天地,走向社会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利用各自优势,打破行业界限,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找出路,求发展。

7月29日上午7点半左右,记者驻足在银川市南门胜利街粮店前,只见这里人流不息,好不热闹。男男女女,有的要碗荞面饸饹,有的要份稀饭油条,还有的为了赶时间,买上个饼子揣起来就走。吃早点的椅子坐不下,很多人蹲在地上,吹着热气腾腾的豆浆,或稀饭、豆腐脑之类,吃得津津有味。记者粗略数了一下,早点品种不下20多种,怪不得吸引了那么多的顾客。记者走到一位正在炸油条的年轻女师傅身边,和她聊起来。女师傅叫张金花,原来在粮店卖粮。购销同价前粮店平均每天卖2500公斤粮,十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可4月份购销同价后,平均每天才能卖出去500公斤粮。张金花闲得发慌,主动要求干食堂。她对记者说“现在可比过去辛苦多了,早晨4点多就得起床,揉面、烹炸,可我干得有劲有神,比在粮店里熬时间痛快多了。我们这儿多劳多得,只要你肯下苦,一个月除了工资外,还能挣100来块钱的奖金。”

全区多种经营搞得最好的石嘴山市,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将全市90%的粮店改造成前店后厂,今年上半年他们经营大众化粮油食品212万公斤,实现利润58万元。

7月15日记者在大武口区看到,有个粮油议价门市部干脆把卖不出去的滞销粮油挪到一边,柜台上摆出服装鞋帽。有的职工凭一技之长,干起了家用电器修理行当。

全区各市县偏远粮库,利用空闲场地组织职工自己动手,垒圈棚养猪、养牛、养鸡、养鸭。灵武县白土岗子粮库今年投资1.24万元,建起养牛场,饲养菜牛31头,预计年底可获利3万多元。

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据自治区粮食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区已有18个市县的219个粮店(库)开展了粮油食品生产及多种经营,从事多种经营已达2202人,前店后厂遍布城镇95处,今年上半年共生产各类粮油食品543.2万公斤,综合创利333.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92.51万元。全区各市县偏远粮库共饲养鸡鸭5000多只,猪、牛、羊2000多头,种植蔬菜果树124.8亩,米面加工4200万斤,实现加工利润65.13万元。

自治区粮食局局长刘如岗对记者说:“我区粮食企业的改革只是刚刚起步,需要全社会给予大力支持。目前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改革只走了第一步,即实现购销同价,国家仍补贴费用。第二步要实现价格放开,国营粮食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有人讲了这么三句话:供销社的困难在峰头,商业的困难在前头,粮食的困难在后头。意思是说人家的困难差不多已经过去了,或者到了顶峰将要回头,而我们的困难还没有真正到来。但我们有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战!”

(摘自于《宁夏日报》1992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