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4326600000070

第70章 帆满风正东——自治区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回眸

两年前,在孕育着希望和生机的阳春三月,在耕耘着希望与收获的播种季节,贫瘠甲天下的固原市,迎来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自治区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研究确定了固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和产业重点,描绘了固原发展的美好蓝图,吹响了山川共济,加快山区发展进程的强劲号声。

两年来,固原人民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固原工作会议确定的基本思路,以昂扬的斗志、奋发向上的精神,顽强拼搏,使固原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只有直面现实,直面差距,才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才能心存危机,奋发有为

提起固原的发展,固原市委书记何学清百感交集。甘肃定西地区与固原同属国家扶持的“三西”地区,自然状况和起步条件基本相同。1998年,定西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固原低100元,而到了2002年底,却比固原高出300多元。定西7个县财政收入近5亿元,县级财政自给率达到90%以上,而固原包括海原在内的6个县只有1亿多元,自给率不到三分之一。2002年,固原市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占全区总数和平均水平的9.5%和61.5%,分别比1980年下降了1.7%和10%。一组组数字振聋发聩,无情地告诉人们,固原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遮不掩地深刻剖析和纵横极目的定位分析,使各级领导对固原的跨越式发展深感紧迫。这种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新世纪之初,从战略高度对固原的发展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立足市情将草畜转化、马铃薯种植、劳务输出和旅游确定为固原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为固原跻身新一轮竞争制定了方略。

真正认识草畜产业的重要性,把人力和土地资源转移到草畜业中来,变低效农业为特色畜牧业,固原的发展为此天阔地宽

“种一帽子,收一抱子,打一筛子。”这个说法,形象地反映了当地农民对低效粮食生产的戏谑和无奈。然而,长期以来,本身不具优势的以粮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处在主导地位,具有优势的草畜业没有形成支柱产业,粮食作物占种植业的64%,粮食作物“一头沉”的问题突出,“靠天吃饭”、“看天种地”,困扰着山区的祖祖辈辈。如何辩证地看待宁南山区的天时、地利和资源,扬长避短,把干旱少雨、积温低、温差大看作特色资源,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展避灾农业,走出一条适应固原山区特点的产业开发和产业扶贫的路子?目光聚焦到了种草养畜上。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后,固原市把种草养畜作为结构调整的支撑点,实施“百万亩人工种草工程”和“百村肉牛科技示范项目。”各县(区)采取县级领导包乡镇、科级干部包村、技术人员包点的工作措施,从资金配套、饲草种植、品种改良,以及喂养管理、加工销售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使草畜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民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原州区开城镇吴庄村是个纯回民村,在政府种草养畜的号召下,吃够了广种薄收之苦的村民,不用干部上门宣传,就把几乎一半的土地拿出来种草、还林,大力发展畜牧业。短短两年,这个有着200户人家的村子,就有135户搞起了黄牛和奶牛养殖,人均收入在两年间猛增了500多元。村上养牛第一人马占有的奶牛已达30多头,年收入近10多万元。吴庄村村主任马占成给我们算账说,在他们这样的旱地里,种小麦一类的粮食作物,雨多了能收一点,雨水少了基本上没有效益。但要是种苜蓿一类的避灾作物,不管老天帮不帮忙,5亩苜蓿总可以养一头黄牛,年纯收入1200元,平均亩效益240元左右。

固原市畜牧局局长米超介绍说,得益群众的认识到位和政府的引导有力,两年来,固原市新种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173.1万亩,全市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累计达到272.4万亩。2004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1万头和63万只,增长19.2%和19.6%。种草养畜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转变农民观念,造就一代新型劳动者”的总体目标,强力推进劳务输出工作,使这项工作从灾年补歉的副业变为农民增收的产业

在固原市劳动就业局采访,一封封感谢信感人肺腑,信中那些滚烫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务输出之所以被当地称为“民心工程”的丰富内涵。

固原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素质低、转移渠道少。以前,固原没有把劳务输出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两年前的那次会议,站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使劳务输出从灾年补歉的副业变为农民增收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增加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政府推动、市场带动、城乡互动、有序流动、管理规范”。在工作实践中,固原市创出了产业化劳务输出新路子。各县区把劳务输出定位于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乡镇中心工作,以硬任务、硬措施,纳入年终考核。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了7个文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劳务产业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了党委、市政府通盘领导,各级领导具体负责,劳动部门牵头,财政、扶贫、农牧等部门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还从市(县)直单位抽调310名干部,为全市66个乡镇各派驻2名到4名劳务输出工作人员,专门协助乡镇抓劳务输出。

市、县充分考虑发挥各级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术学院等各类培训机构的作用,对有组织的劳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劳务法规等培训。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培训,2004年,全市共培训劳务人员10.87万人。坚持“南下北上、东进西出,区内区外结合”的原则,在新疆、福建两地建成了劳务输出基地和以区内重点工程为主的自发型输出基地,仅2004年,全市新增劳务基地123个,建立标准化劳务基地214个,进一步拓展了组织输出渠道,推动了全市劳务产业的发展。

泾源县香水镇大庄村杨继业,在天津廊坊打工开阔眼界后,自己开起了饭馆,并且由1个发展到5个,年收入七八万元。兴盛乡新民村禹金荣前几年出去打工,现在回到家乡办起了建筑公司,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采访中,干部群众形象地说,农村有新房的,不是家里有工作的,就是有在外务工的。由此可见劳务输出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了。

正忙于今年劳务输出组织工作的固原市劳动就业局局长苏生瑜说,2004年全市输出劳务近23万人,其中,政府组织输出6.84万人,劳务总收入6.45亿元,比2002年增长12.2%。

救命蛋变成金蛋蛋,旅游景点赚起了钱,这些都取决于提升品质和档次,而产业化的进程使这些都梦幻成真

西吉县新营乡硷滩村300户人家,现有农用车240台,摩托车290多台,其中,曾新民和傅博等几十户人家都有两台摩托车,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山大沟深的村子,何以在短短两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村主任马守俊说,这都多亏了马铃薯。

坚持产业化经营理念,狠抓马铃薯种植、加工和经销,使这一不起眼的农产品的种植进入一片新的天地。西吉、原州区、泾源县逐步形成马铃薯生产大县(区)。2004年共扩繁脱毒薯苗590万株,建立一级种薯繁殖田5260亩,生产的微型薯全部由自治区安排资金进行了招标采购,并在山区各县推广,加速了优良品种的普及。去年,马铃薯面积达到130万亩、专用薯30万亩,分别比2002年增加9.1%和50%。面积增加之快令人喜出望外。

“不能单纯追求量的扩张,更要注重附加值的提高。”这样的经营理念,使固原的龙头企业迅速成长。按照“专家策划、政府启动、企业运营,农民受益”的指导思想,固原市支持六盘雪集团按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组建了集科研、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宁夏西海固国联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对该公司的4家核心层企业中的3家,10家紧密层企业中的4家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技改,核心层企业的生产能力由1.5万吨扩大到2万吨,出粉率提高5%;淀粉质量由一级品达到优级品。4个紧密层企业的生产能力由6000吨扩大到1.2万吨,淀粉质量由二级品达到一级品,出粉率提高3%~5%。在龙头企业的整合旗开得胜后,固原市又引导鼓励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体租赁了“西吉傻傻集团”所属的5家企业,使这些企业的吞吐能力和带动作用大幅度提高。

打好特色旅游和红色旅游两张牌,振兴固原旅游业,是上上下下的共识。为了尽快整合资源,固原市制定、出台了发展旅游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旅游业开始走上正轨。两年来,经过多方努力,已争取到旅游国债项目资金800万元,旅游事业费100万元,为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证。泾河源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二龙河至鬼门关4.5公里旅游道路、凉殿峡和野荷谷景点通电以及火石寨景区游步道四个国债项目,已进入招标阶段。同时,各景区都不同程度地增设了休闲、娱乐、购物、餐饮设施,受到了游客青睐。2004年,旅游人数22.6万人(次),总收入4522万元,比2002年增长44.9%。

市长马夫说:目前,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草畜、马铃薯和劳务,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4年,这三大产业分别提供给农民人均纯收入175元、140元和500元,收入总和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比2002年提高8个百分点。

帆满风正东,振翅欲高飞。借助自治区第一次固原工作会议的强劲东风,得益自治区各厅局的大力支持,固原干部群众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和干劲,在波澜壮阔的建设热潮中,描绘固原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自于《宁夏日报》2005年3月23日)

第0章 自治区政府亮“红牌”为顺利进行清障——我区领先全国的农村水费改革全面铺开

我区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的另一项重大变革——领先全国的引黄灌区农村水费改革,经过近一年的尝试今年全面铺开。昨天,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影响改革的障碍亮“红牌”,制定硬措施要求有关方面令行禁止。

这次水费改革的重点是建立水价合理、分摊公平、收费规范的水价机制,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杜绝长期以来农民反映强烈的水费虚高问题,让农民淌“明白水”,交“明白费”,起到杜绝搭车收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节约用水等一功多效的作用。在省级范围内全面推行水费改革,宁夏在全国尚属首家。这项改革经过各级水利、物价等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试点一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自流灌区共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734个,控制灌溉面积466万亩,占灌区灌溉面积的94%。但是由于改革触动了少数干部的既得利益,随之带来了改革进展不平衡、灌溉面积不实等几个突出问题。

针对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乡村组织阻挠核实灌溉面积工作,个别市县民政部门对农民用水者协会注册收费“狮子大张口”,甚至要求上万元注册资金等现象,自治区人民政府亮出了“红牌”,要求各县市把核实灌溉面积作为检验干部素质、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的一项硬指标,并对核实灌溉面积下达了“死命令”:能核实到户的面积必须在5月底前完成。对农民用水者协会的注册只能收取工本费,违规者将受到严厉通报。

(摘自于《宁夏日报》2005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