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011

第11章 学术一原学(3)

准孟下

汪缙

三代之治天下以道。其道具其器备也。三代后之治天下也以术。其道微其器亡也。古者治天下之大器有三。曰封建。曰井田。曰学校。自有封建。而后有公侯伯子男。有公侯伯子男。而后有吉凶宾军燕飨脤膰庆贺之礼。有吉凶宾军燕飨脤膰庆贺之礼。而后礼制行于诸侯。礼制行于诸侯。而后若卿若大夫若士若皁若舆若僚若仆台圉若牧。以次相承。而礼制得行于天下之为人臣者矣。是则封建者制爵制禄之大器也。有井田而后有乡州党族闾比。有乡州党族闾比。而后有读法会民祭祀丧纪昏冠饮酒之礼。有读法会民祭祀丧纪昏冠饮酒之礼。而后礼制行于民闲。礼制行于民间。而后若圃若工若商若牧若嫔若衡虞若闲民。以次相举。而礼制得行于天下之为人民者矣。是则井田者任地任民之大器也。有学校而后有君在父在兄在之礼。有君在父在兄在之礼。而后知有子臣弟之义。知子臣弟之义。而后礼制行于王太子。礼制行于王太子。而后若王子。若后之太子。若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若俊秀之子。以次相观。而礼制得行于天下之为人子者矣。是则学校者明人伦之大器也。继三代而为治者。封建废。郡县兴。举古所谓考礼正刑一德之治。变为簿书算数。遂以吏胥得操官府之柄。其弊也官府视为具文。吏胥据为奸薮。其极也官府与吏胥。共手而浚民生。则纪纲弛矣。纪纲弛而争急。争急而刑狱繁矣。井田废。兼并兴。举古所谓保受葬救赒宾之治。变为佣徒市隶。遂以富民得制贫民之命。其弊也富民侈于王侯。贫民夷为奴婢。其极也暴君污吏。征敛横出。富与贫交困。则生计蹙矣。生计蹙而饥寒迫。饥寒迫而盗贼起矣。学校废。制科兴。举古所谓升之司徒诏之乐正者。变为有司之程尺。遂以空言而获幸进矣。其极也幸进不以空言。而输金输粟。则拥厚赀者得美宦矣。拥厚赀者得美宦。而流品杂矣。流品杂而名器滥矣。于斯时也。欲复三代之器。不亦远阔于事情哉。善治天下者。其惟有信赏必罚以御下。锄奸击暴以齐民。绝干请抑侥幸以取士而已。然则封建废而郡县兴。井田废而兼并兴。学校废而科举兴。此古今一大消长也。吾尝求其消长之故。三代之器。至于澌灭无遗者。以秦之得志于天下。商鞅之言用于前。李斯之言踵于后也。鞅斯之言得见用于天下者。以孟子道之不行也。孟子尝有意于维持三代之封建井田学校矣。今考其书。道则三代之道也。器则三代之器也。以三代之器。行三代之道。三代必可复也。由此观之。孟子之道行。则商鞅李斯之言绌。秦不能得志于天下。则三代之器不至澌灭无遗。然则孟子道之不行。鞅斯之言得见用于秦者。是又古今一大消长之枢也。呜呼。三代之器。积之非一朝。修之非一王。竭数圣人之心思。历千百年为之。而后以大备。及其衰也。以孟子之贤圣。孜孜汲汲。求维持完复之不足。以鞅斯偏家小说。澌灭之若炎火燎鸿毛焉。何天之无意于三代也。吾尝深思其故。天下有不弊之道。无不弊之器。道犹规矩也。器犹方员也。规矩出乎天。出乎天者不弊。方员成乎人。成乎人者虽经神圣之创造。必归于弊。三代之器至于周末。固有必消之势焉。何也。封建者所以明君臣之分也。自争夺起篡弒作而君臣之祸亟矣。此封建必消之势也。井田者所以均民地之数也。自侵暴兴经界乱而民地之律紊矣。此井田必消之势也。学校者所以养贤材之具也。自学术坏横议生而贤材之败极矣。此学校必消之势也。有所消者必有所长。此孟子之所以不能行道于天下。秦之所以得志于天下也。秦既得志于天下。于是毁灭三代之器。泯然无遗余。后代即有愿治之君。终不能复。然而其器亡非其道亡也。诚得其道矣。器虽不具变而通之可也。秦以后善言治道者。莫董子若矣。其言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此直上直下古今塞宇宙者也。在自立而已矣。善言治器者。又莫若贾生矣。其言有与孟子相表里者。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此孟子鲁在所损之指也。曰礼貌大臣以厉其节。大臣厉而后可以率属。属率而后可以治邦国。此孟子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之指也。知是则三代封建之遗意已行于郡国之间矣。其曰定经制。曰驱民而归之农。皆着于本。着于本而后得以食其力。食其力而后得以安其分。安其分而后得以着其辨。此孟子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也。如是则三代井田之遗意已行于兼并之日矣。其曰谕教太子。能谕教而后能修身。能修身而后能事亲。能事亲而后能爱人。能爱人而后能君人。此孟子所谓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也。如是则三代学校之遗意已行于制科之日矣。非然者臣节不厉而君子犯义矣。民分不安而小人犯刑矣。太子不知学则上无礼下无学而贼民兴矣。此三代下治天下之极弊也。嗟乎孟贾者治器之大匠也。鞅斯者坏器之贱工也。孟子修之于未坏之前。贾生言之于已坏之后。在治天下者善用之而已矣。后之儒侈言三代者多矣。然不明其道术之大分消长之大机。乃于暴秦煨烬之余。摭拾遗文。挂一漏百。以为治天下之道在是。施之于政而辄败。吾未见其得为大匠也。适为贱工所窃笑而已。

绳荀上

汪缙

元黄剖判。万物混形。血气凝动。嗜欲蠢蠢。嗜欲欲遂。不遂则争夺生。人弱物强。物害乃滋。圣人出为之驱物卫民。于是然戴附之以为君师。故君之立。民立之也。物害既除。民又自相攻击为人道忧。治之者非如治物之可以力捍势御械羁智络也。圣人忧之。因其天制之为礼。以善人道。然后人道立。所谓善人道者何始也。曰始于因。因也者因其天。是故因德贤小大制君臣礼。因生生相禅制父子礼。因男女胖合制夫妇礼。因同腹昭苏制兄弟礼。因异系相欢制朋友交接礼。由五者又推通焉制之差等。使其嗜欲不得乱。以纪纲人道。人道由斯乃不坏。是故后之君天下者。诚能察其始。修礼以养人之欲。天下相安于礼之中。君臣同德。父子一心。夫妇相严。兄弟耽乐。朋友道终。敬让之风。行于海内则人道立。人道立则天下清宁。万物得所。日进于治。进于治者礼治之也。不能察其始。不能修礼以养人之欲。天下相争于欲之中。君臣离德。父子异心。夫妇相谪。兄弟相犹。朋友道不终。乖戾之气。积于宇内则人道穷。人道穷则天下否塞。万物失所。日趋于乱。趋于乱者欲乱之也。然则已乱在养欲。养欲在由礼。由礼在修礼。君天下之大法在是矣。荀子曰。人之所以为人者。以其有辨也。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又曰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离居不相待则穷。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矣。此君所由立礼所由起。君天下者。不可不一察此言也。且夫君天下者。亿兆人中之一人焉也。以一人养亿兆人之欲。欲给养焉难矣。虽然。得其说而养之。无难也。夫能养亿兆人之欲也。必其能先寡一[己](已)之欲者也。能以礼养亿兆人之欲也。必其能先以礼寡一[己](已)之欲者也。人君不能以礼先寡其欲。势足以盈纵之。几不亏亿兆人之欲。以满一[己](已)之欲也。几不堤亿兆人之欲。以流一[己](已)之欲也。即亏即满。即堤即流。此亿兆人畏刑恶。亦即静然安亏安满安堤安流。未尝敢谁何。而人君之志殚。人君之威亦且大白矣。然而亿兆人之安亏。情不安亏也。亿兆人之安堤。情不安堤也。亿兆人之安人君之满也。非其情也。亿兆人之安人君之流也。非其情也。积威之也。亡何而亏者骤满。堤者骤决。满者骤倾。流者骤阏。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顾。猋旋兽骇风举云摇。而人君之欲虚矣。秦是也。后之人君而绳以无欲之说。绳以以礼寡欲之说。吾知其难也。苟用其亏亿兆人之欲之才。用其堤亿兆人之欲之才。以养亿兆人之欲。岂庸主中主所得追其步骤乎。而不胜其欲以及兹也。且不胜其独欲以及兹也。呜呼。未有乐独欲而不底于覆亡其欲者也。是故太上养欲。其次同欲。其下独欲。独欲者。秦是也。同欲者。顺人之欲以遂己之欲者也。三代之贤君。汉唐之治主。是也。且天下之所欲者何也。士之欲存乎名。农之欲存乎粟。工之欲存乎器械。商之欲存乎货贿。顺欲者敬士重农劝工通商。使各得其欲。士知爱重。农多藏。工役技能。商乐通流。于斯时也。君则何忧欲之不遂哉。臣荣者君必不辱也。家富者国必不贫也。肆良者库必不楛也。市盈者府必不虚也。君则何忧欲之不遂哉。彼忧欲之不遂者。必其侮士贱农堕工病商。使天下咸失其欲者也。与人同欲者。则又何忧欲之不遂哉。然则能同天下之欲。与不能同天下之欲。其效可矣。虽然。必有养欲之主。而后礼教明。必有寡欲无欲之主。而后养欲之治修。养欲之治修。而后伦理得。天下肥。是谓大顺。尧舜禹汤文武是也。

绳荀中

汪缙

君天下者。宅中而总四海之众。聚则治。散则乱。聚于一则治。聚于二则乱。聚散一二之分。治乱由焉矣。且天下之势至涣也。聚之至难也。散之至易也。聚难聚。聚易散。何道之从。其不在官人乎。有分之者。有统之者。分之者有司也。官人者因事分职。相绝相通。相辅相察。是故患其侵也而相绝。患其隔也而相通。患其疏也而相辅。患其奸也而相察。因职任能。宜专宜简。宜责成。宜宥小眚。是故欲其竭情也宜专。欲其裕才也宜简。虑其怠于后也宜责成。虑其怯于前也宜宥小眚。职分则事举。能分则职举。职有大小。不可偏稽。能有高下。不可猝知。奠其大小。隶其高下。则必有统之者矣。统之者宰相也。官人者相诚得其人。惟其类拔之朝。在朝者复推其类布天下。书称百寮师师。同寅协恭和衷。唐虞之所以兴也。相不得其人。布私人于朝。私人复推其类布于天下。诗人究王。春秋书尹氏。周之所以衰也。天下治乱之机其在此矣。然则官人者。君天下之要术。择相者。又官人之要术也。荀子曰彼持国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国荣辱。在于取相矣。又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论一相以兼率之。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乡方而务。是夫人主之识也。又曰能当一人而天下取。失当一人而社稷危。不能当一人而能当千人百人者。说无之有也。呜呼。此万世君天下者之大法也。虽然。吾患择相者之难也。吾所谓难。不于贤主。于英主。不于有事之时。于无事之时。宰相者。天下之士之特也。人主能屈节于天下之士。然后能得天下之士之特而用之。贤主以礼待士。其能屈节于天下之士也明矣。英主以驾御之术待士。其不能屈节于天下之士也又明矣。天下之士之特。可招以礼。不可招以驾御之术。且英主当有事之时。所驾御者必天下之雄骏也。当无事之时。驾御中材而已。取宰相于雄骏。取宰相于中材。必有知其难易者。况取宰相于有事之时。能否立。取宰相于无事之时。其能否有于数年后者。有当时谓之能。后世不谓之能。当时不谓之能。后世谓之能者。此吾之所谓难也。虽然。不可以不择也。荀子曰。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千岁之信士何表也。荀子曰。此夫以千岁之法自持者也。以千岁之法自持者何表也。荀子曰。晓然独明于先王之所以得之。所以失之。知国之安危臧否。若别黑白。是其人者也。其取之奈何。荀子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又曰官人守数。君子养原。信斯言也。则取相者其不在于修身乎。其不在于修身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