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赈议
汪家禧
朝廷命官。大小异职。而同有临民之任。今兹灾荒。合七十五州县之民。以待赈于大吏。守令曾不豫为图。旱有区田。水有柜田。良法具在。未雨绸缪。何至灾不可挽。而守令平时以狱讼征收为[己](已)责。未尝一行其原野也。未尝一省其桑麻也。未尝一问其疾苦也。官民情隔。何由亲昵。一旦荒灾。奸民则激怒于守令。守令则卸怨于大吏。而操一省之权者。遂任一省之怨。为今日计。则莫如使州县各任其赈。而奸民无所置喙矣。夫一县中岂无殷户乎。岂无绅宦乎。斟酌劝施。在良有司之调剂耳。编保甲。靖流民。此弭盗良法。而用之救荒尤合。为各县计。莫如实勘被灾户口总数。以治所为中央。余分为东西南北。每方以一保二保三保等为号。每保统十甲。每甲统十户。注为册。每册。或日人粥米四合。甲日散东。人给五日之食。乙则西。丙则南。丁则北。戊则中央。其散则顺各保次第。各保又顺各甲次第如法。其田亩可播种。尚有秋成者。收后止赈。流民散处。近则遣归其乡。远则另编保籍。不许擅便往来。每散赈日。令必亲自验看。亦不许吏胥上下其手。其殷户。令必持简往。劝以桑梓补助之谊。不得遣役强派。绅宦则品行素端。乡里尊仰者。请其助令检察。且明谕乡民。毋许滋事。如米不足。或减四合之一。各府各调剂属县之赈。巡道又调剂属府之赈。其愿捐廉俸者。听其力所能给。其果能自筹善策者。许其便宜行事。优则予上考。劣则参罚。如此则事有分任。而大吏不至以一身支绌其间矣。令亲勘则惰民无可滥支。编保甲则流民无能滋扰。临以绅宦。则风土周知。耳目难蔽。如或有地形夷旷。人情强犷者。卫以防兵。有不率教者。刑以示畏。此恩威兼济之道也。又赈莫善于积日。莫不善于逐日。雨旸无定。饥民杂糅。熏蒸之气。易兴疾疫。不善一也。挨次给众人。或稽时刻。而穷甿枵腹往。立待踰时。拥挤使不得舒臂肘一日。则次日乏矣。是民又以赈而困。不善二也。人米四合。不能饱终日。日日领赈。黎明往。过午归。急炊以食。何暇他为。在野者纵田尚可耕。已无余力治。而负担贩鬻者。反以赈而绝其谋利之途。不善三也。夫兴工役助赈古法也。积五日散之则余四日暇。守令或酌地方兴造浚凿。可支公项者。详请举行。而民亦得以佣钱调济。此彼此互补之法也。至于赈分老少。于省会或可。于村落断不可。省会之人。多半坐食。一闻赈济。藉以餬口。而此辈不务生业。又易滋事。禁之或便。村落之人。田为恒业。一遇歉岁。手足无措。而耒耜之外。胥无能为。虽壮丁。其求食与老弱妇女无殊也。一概谢之。不适授以口实乎。总之立法以颁守令。而守法不如法者劾。大吏职也。实心以行。不得苟且塞责。推诿宕延。守令职也。且今之所患。匪仅饥也。人心叵测。变诈风行。不豫思善后之方。恐猝来意外之患。省会官众令严。尚多不遵禁约。矧地旷民顽。迫以饥寒。杂以煽惑。欲其帖然安分。恐能保其身。不能保其心也。而揆其要在饥民各聚其乡。守令各治其境始。局外刍谈。罔识忌讳。然有不能已于言者。谨议。
禁籴说
唐梦赉
事有似为仁人君子之事。而究其实。乃毫无益而大有害者。则禁籴之令是也。为禁籴之说者。曰本处丰收。四方来籴。则本处之粮大贵。或且籴者多而粮必尽。贫民必至于饿死。则是禁籴者。体上天好生之仁。一方无告之众。岂非善政哉。而不知其非也。夫籴者。非强人而籴之也。有粜者而后有籴者。其粜粮何为也哉。曰。以封粮也。以纳米也。以买布也。以买絮也。以办人事往来也。今禁之遂不粜乎。曰。不能。今如欠粮银一两矣。不能因禁籴之故。封银五钱而即完。其粜如故也。欠米一石矣。不能因禁籴之故。纳米五斗而算完。其粜如故也。以买布絮办人事者。不能因禁籴之故。遂不买不办。其粜如故也。然既已禁籴矣。则此粜者。粜之何人。曰。粜之本处人向外贩者。粜之外来贩买人有倚靠者。粜之本处大家有钱能收囤者。但一经禁籴。则粮价顿贱。向之粜一石者。今且粜一石几斗而后足。粜之日又迟。在官粮不完。则敲扑之日既多。在民衣不办。而饥寒之日又多。相对号呼。无可如何。此禁籴之令一下。而收成之方。仰屋而叹。荒俭之处。顿足而呼。如有人于此。使之五官百骸十二经络。节节不得流通。而告于人曰。我歧黄。我扁鹊。我神医救世者也。无人不困矣。且夫粜粮者非有钱之家也。有钱者则籴而不粜矣。无论贵贱贫富。无不办税之家。即贫而为人佣工。为人佃地。租地所得有数之租粮。无不以粟易布者。向来可以少粜而有余者。今反使之多粜而不足。其所利于贫人者何如也。假使官不禁籴。得无恐有粮之家。乘兴多粜。而粮遂尽乎。夫数年以来。非水则旱。民间万不得已而后粜。八口之家。算而又算。尚恐朝夕之不继。宁待官为之禁。而后念及其家口耶。夫不禁而未必多粜。且因粮价贵可以少粜。禁之而势必速粜。且因粮价减而反多粜。则 朝廷之赋税不能办。上下之考成不能免。穷民借贩粮为生者。裹足而不敢动。而独使衙蠹地棍。白昼公然抢夺。车骡则弃之于荒野而不敢归。粮石则付之于何人而不敢问。白夺平吞。甚于强贼。此载在律中何条。奉在诏旨者何日。而仁人君子之为政。一至此耶。此无他。为衙蠹地棍邪说所中。而未尝深穷也。夫一县则不为县荒俭计。而在抚司。则均其属也。一府则不暇为他府荒俭计。而在抚司。则均其属也。况 朝廷以四海为一家。直省告饥。方且蠲之赈之。南方之丝帛。北方之貂参。西方之绒羊。东方之鱼茧。皆未尝禁其贩卖。今荒俭之处。日望籴粮者至。苟延旦夕之命。而贩粮之罪。又律中所不载之条乎。且自丁巳戊午以来。曾经年丰粮贱。无人搬贩之时矣。每斗粟曾价至钱二十余文。是斛斗二斗五升也。处处无人籴买。农家积粮满囷。鸡犬门闼。依然无恙。以不能办税。全家而逃者有之。当其时官不能救之于下。天不能救之于上。今一方少收。四方有来籴者。是天欲少苏此一方民命之苦。且大救四方民命之苦。而官必设法以困之。使粜者不得粜。籴者不得归。彼此远近俱困。是诚何心哉。或有为之说者。曰。民间原有一种无寸宅尺土。游手好闲之人。专以籴升斗为生者。独不为若辈贫民计乎。曰。若辈亦乐以搬贩升合为生者也。一禁籴。则若辈亦苦矣。良民之为商贾者。无罪而罹于法。衙役之承风旨者。横飞而食人肉。此一举也。惟有衙役等人乐耳。有心世道者。尚深思而得之哉。
论平粜荒政辑要
陆曾禹
唐开元十二年八月。诏蒲同等州。夏旱。恐来岁少粮。先付每州米十五万石减粜。案籴莫贵于早。粜莫贵于时。以八月而计来年。计之得矣。且以十五万石赈粜于一州。每升减价十文。非美政乎。但唐时出粜之际。其法之传。使不知张公咏守蜀平粜之法。恐其利必尽归富户。其害实在穷民。深可叹耳。何也。穷民待哺之日时虽多。所籴之米粟有限。一则官不许其多籴。二则彼亦无钱多籴。奸人窥破其微。贿嘱官吏。串通斛手。在水次日买数十石而去。不踰月而官米已异矣。奈此地米价稍减之名。忽又遍传商贩。商贩闻之。惧亏本而不来。官长察之。叹仓空而无继。米有不骤贵之理乎。奸人于是卖其所籴之米。不数旬而获利无算。宁勿令人切齿。是穷民之食贱米。不过数旬。穷人之食贵米。必需几月。食贱米者。十不过二三。食贵米者。十必八九。惠之者。非即所以害之耶。故赈粜当兼行张公保甲之法。此法一行。既无冒滥。亦不失恩。宋之去唐不远。乌如张公所行之法。非即蒲同等州所行之法哉。至于仓縠不足。则劝捐之道。固不可少。然握其要。则民输恐后。失其方。虽官索不输。古人之法多矣。但又有一种分劝之法。不可不知。预查通县共有几社。每社先访才干出众者。能事能言者数人。许其旌奖。每一人令其劝输几户。多者为能。倘有富足而不听劝输者。有司始自劝焉。不激不挠。循循善诱。务在必得。如是则社社无不输之上户。村村无不救之穷民矣。
赈粥得宜法
徐文弼
赈粥以救饥者。所以悯其死而致之生也。无法以行之。反多戕其生而致之死。或乡城不能并举。使四乡残弱。奔走而就食于城。致多死于道路者矣。及扶挈而至赈所。或因拥挤力不能胜而死者矣。或因守候迫不及待而死者矣。或因聚处既久。日曝雨侵。蒸为疫厉而死者矣。嗟乎。民饥而死。犹可谓之厄数。我招集而速致其死。咎将谁归。今有最简易不壅滞之良法。循而行之。诸虑皆免。备详其法。并图于后。法亦无他谬巧。只是免拥挤。免喧争。免错乱。免迟滞及领给不均而已耳。所以厂内分东西南北四处者。使一百人分于四处。每处二十五人。虽百人之众不见多。斯拥挤之虑免矣。所以厂之四处。用栅栏四扇。每扇二十五行者。又将四处之人。分作二十五处。虽百人之众。各限以排立之位。斯争喧之虑免矣。所以厂之四处。用四色之旗。又用四色小筹者。使之照筹认旗。各投其所。虽百人之众。自知各归各处。斯错乱之虑免矣。所以就栅栏用长桌。令各置领粥之器于其上者。使给粥速而得粥匀。斯迟滞及领给不均之虑免矣。至所以用大筹分双单字者。本日给筹。次日领粥。如本日系单日。给以双字筹。领明日双日之粥。是本日乃单日不能重领。则冒滥之弊并免矣。斯其所以善也。
施粥不如散米说
黄懋
赈饥之法莫善于散米。莫不善于施粥。莫善于各图散米。莫不善于笼统城市散米。或问各里图中。粥之善如何。曰施粥止可及十里之人。十里之外多不能及。即十里以内之人。其脏腑筋骨。已为饥馁所败。欲晨赴夕归。力不能堪。况日止一餐。而逐日奔驰往返。兼之风雨霰雪。道路泥泞。即使施粥不缺。亦必转填沟壑。至于疲癃残疾。极老太弱之人。而不能出而吃粥者。又不必言矣。若各里散米。则皆安居而受赈。其善一。 粥必多人料理。此曹或私其亲友。宽假其僮仆。有滥冒偷窃。或缩米添水。或宿馊。种种诸病。又有柴薪器具之费。计米一石。饥民所食。不过六七斗耳。散米则一人之费尽可供二人。其善二。 城市得乡图苦索之捐。富户吐余膏之橐。城市游闲无赖。皆得谋筹积饱。乡愚远窵濒死之民。安能与争。强者则重连次。弱者或后时空返。不公不均。无从查考。若本图捐米。捐者乐从无憾。举目皆亲熟识。谁不愿利惠一方。若本图散米。则按籍分给。既无重之弊。亦无往返空嗟。其善三。 一家几口。吃粥必须齐出。以少年妇女。出头露面。有志者羞愧饮泣。愚痴者习成无耻。甚至厂役之夫。丧心评泊。亡命之徒。调戏挨挤。事变丛生。言之足令发竖。散米则男人持票赴厂受给。妇女得全廉耻。其善四。 然此犹小者。受粥虽佳。只救目前之性命。至于救将来之性命。则在其农桑。若日日待餐于城市。早出暮还。荒耕废织。或废农桑。散米则五日一给。领在本图。仅费一时之工夫。仍不旷逐日之程。农安于畎亩。妇任于纺织。野无旷土。市乏游民。生计既裕。赈益省力。其善五。 况饥民宜散不宜聚。宜静不宜动。日喧闹于市井。秽污之气最易蒸为疫疠。何如帖然受赈于本图村落之家。其善六。 城市散米。似可省舟车之费。然乡民走领数升之米。往还过午。饥肠难支。必不能全归炊。不免于城市换饼饵粥聊以充饥。而家中仍嗷嗷无食。若各里散米则无其患。其善七。 笼统散米。人户难稽。应领不能领。弊多丛生。惟各里造册。委任于大姓自赈。则邻里熟悉。非亲即佃。根柢易知。真伪难欺。可少不公不均之弊。其善八。 城市施赈。每日给领。此则五日一给。日日给之则太烦。若总给之则饥民有不撙节者。不可不限也。其善九。 或疑但救此土。而不救流亡。而不知流亡中有刁猾强悍者。小则为鼠窃狗偷。大则为为夺。往往为害地方。况被灾之处。财力维艰。饱一流亡。必馁本土之一民矣。但使各邑各图。效行此法。各任其土著。即有流亡。故乡受赈。谁乐为他乡人乎。不救流亡正救流亡。其善十。 此法既行。人不出行。又可行地方利益事。巨室之家。或疏浚河塘。或筑塘堤岸。高乡或滨河滨。低乡或筑圩岸。有产之家。稍出升合。既以活人又可兴无穷之利。其善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