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291

第291章 户政二十七钱币上(6)

请收矿税煎盐疏雍正二年

贵州巡抚何世

窃臣履任时。黔西商民。纷纷具呈。请开矿厂。臣初虑有利不能无害。不敢轻率准行。既而思之。黔省土瘠民贫。不习织之业。复不擅商贾之资。止藉耕获营生。而山高岭峻。转运维艰。惟矿厂一项。乃天地自然之利。但能经画有方。防范得法。上可益课。下可便民。商之督臣鄂尔泰。亦以为可。遂行查羊角柞子白蜡三厂。已有成效。其余所报之处。现在饬司清查。一有实效。议定作何抽收之法。再会同督臣。确议具题。至民间食用。盐觔最为急需。而黔省向资川盐。山岭崎岖。驮载不易。小民往往食淡。臣思盐乃天地所产养人之物。川滇皆有。何独黔省无之。故到任后。遍加访察。乃知黔省非不产盐。止缘煎试无法。故致湮没。因原任安顺府知府管承宠。先因厂课被参。今已赔补完足。在黔日久。熟悉地方情形。颇知煎盐之法。故会同督臣鄂尔泰。咨部暂煎试。今据禀称有数处。其中地名白果树小河二处者。原系当年旧开之井。但灰石填塞年久。今雇觅井匠探验。大有卤气。确系盐井。业经置备器具。雇夫开挖。已深五六丈。只待盐卤一出。即可煎盐呈验等因前来。伏思凡事难于图始。而易于乐成。但得一二处有效。其余即可渐次而求。幸赖皇上如天之福。倘得每岁出有盐觔。足以接济食用。则民力更舒。而课饷亦不无裨益矣。谨奏。

请开矿采铸疏雍正十二年

广东总督鄂弥达

窃粤东界连数省。一帆可通。若得就近开铸。王但本地钱文流通。兼可资两江三楚浙闽等省之用。伏思粤东开采之议。屡奉谕旨严禁。矿口悉封。臣职任海疆。自应杜渐防微。况利弊相因。岂容轻举妄动。但臣粤数载。遍察情形。熟思审计。有可保其有益而无害者。粤东山多田少。生齿日庶。生计倍艰。查惠潮肇诏等府。矿产甚多。原系天生之宝。以资小民之生。固宜应时变通。以疏众货之源。若谓人众堪虞。易聚难散。恐滋生事端。查粤省铁炉不下五六十座。煤山木山。开穵亦多。佣工者不下数万人。俱各相安无事。粤东向称多盗。迩来仰赖天威。前此窠巢。已成乐土。民情渐知畏法。苟得开矿营生。方见踊跃思赴。各立家室。实无他虑。查滇南开采多年。并无他患。湖南郴桂等处。从前历年开采。粤西亦现在开采。并无异说。且铜铅金锡。皆地气凝成。此衰彼旺。彼衰此旺。更递开之。实可不匮不竭。若以人多则谷价易昂。试思以本地之利养本地之民。即以本地之人食本地之谷。未开采之先。人不少而谷不加多。即开采之后。人不多而谷岂见少。见在连年丰收。谷价平减。惟不令外省游手。冒入充工。固万无人满之患。况本地居民。各爱其生。岂肯利归他境。更可不禁而自杜。臣请酌量仿照各省开厂事宜。就本省地方。招殷实商民。取具该地方官家道殷实印结。令其自备资本开采。专委廉正之员。董理巡查。其召募人夫。各州县官查朴实穷民。取具户邻保结。编立保甲。填明户口住址。连名互结。并可察匪弥奸。实有利而无弊。如蒙俯准就近开铸。则上裕国课。下养穷黎。流布钱文。通济邻省。莫有便于此者矣。

请开矿铸钱疏雍正六年

广东布政使王士俊

窃广东各属山场。所在皆产铜铁。铁炉现在开煽输税。未奉停止。惟铜矿久经封禁。但粤省田少人稠。民无常业。自铜矿奉禁以来。附近居民。仍复群聚偷挖。在地方文武各官。视铜矿为小民衣食之地。明知偷挖。不行拦阻。督抚提镇。知有矿徙聚集。虽檄饬官弁驱逐。无如伊等声息甚通。官弁未到之先。则已另往他处。官弁既去之后。旋回垄口挖砂。其实矿徙。究未尝一日逃散也。臣查肇高雷等府。民间贸易行使。悉系唐宋旧钱。广韶等府。俱用低薄砂钱。相隔一二百里之间。钱有行使不行使之别。故钱法之坏。莫甚于粤东。倘蒙敕令督抚。勘明各属山场。照云南湖广之例。一体开矿采铜。并历年收买之铜器。设局鼓铸。所有唐宋旧钱。及低薄砂钱。令各州县于收买铜器处所。发价收买。新铸制钱。分运各府。换银行使。支放兵饷。搭定银七钱三。将见旧钱砂钱。自然无适于用。而现在偷挖之矿徒。转为开采鼓铸之夫役。国宝流通于薄海。群黎食力于铜砂。是诚一举而两得也。或以开采铜矿。疑夫役易聚难散。但铜矿与铁厂无异。今铁厂所需夫役颇多。取结互保。并无难散之虑。铜矿夫役。照铁厂一例编查。止用附近居民。不许外人溷入。聚固甚易。散亦不难。又何有意外之虑耶。臣从钱法起见。因敢敬陈刍荛之言。伏乞皇上睿鉴。

陈粤西矿厂疏雍正五年

广西提督田畯

窃臣查南丹土州地方。旧有锡矿。间出银砂。自明时开采。以至于今。系湖广江西及本地人偷挖。近又于附近各山。开有新山水龙北乡等厂。经前督抚提臣。令广西近厂地方官。严禁油米铁器。不许入厂。意在绝其日用。自必散去。立法可谓严谨。无如此厂。与黔省独山州黄坭哨狗塘寨土司连界。油米等物。俱在独山州搬运。由黄坭哨蛮尾塘入厂。日用终未缺乏。矿[徒](徙)仍未驱尽。臣细访矿厂情形。富者出资本以图利。贫者赖佣工以度日。惟利是图。不敢扰民滋事。是以旋驱旋聚。无所底止。臣愚以为不如明令开采。设立廉干文员。驻札厂地。定议作何抽收。并设弁兵弹压。如矿砂未绝。则照例抽收。至矿尽山空。则利徒不驱自散矣。

停止开矿事宜疏雍正十三年

两广总督鄂弥达

窃查粤东惠潮韶肇等府。矿产甚多。原系天生自然之利。与其封禁。使无知贫民偷挖而罹于法。毋宁竟行开采。明予以资生之路。且工商俱用本地。可无易聚难散之虞。食口并不加增。又无人满粮贵之患。实于地方有利无害。臣等是以奏请开采。自蒙圣恩俞允。臣等即遴委能员。会同各该地方官。将属内有矿山场。确勘煎试。示召本省殷商。取具地方官印给。令其自备赀本。前往开采。其需用人夫工丁。饬令各州县查出朴实穷民。取具甲邻户首保结。开明往址。备造清册。移送管理之员。如有面生可疑之人。潜匿在山者。即行拏究。并于附近厂地之村庄。饬令各保甲严行稽察。如有外来之人歇宿。务须根究。毋得容匪人。潜行窥探。地方文武。以及委理之员。稍有疏忽。即行参处。如此立法严密。将来矿旺人多。固不虞其滋事。即矿竭之时。此项人夫。原有姓名住址可稽。仍可令地方官。按册着令原保之甲邻户首领回。照旧安插。臣等于未经陈奏之先。先已再三筹划。实无难散之虞。兹据条陈内。称康熙三十七八年间。督抚奏请开采。而各处道路村庄。因受劫掠之害。至康熙五十一年。余孽仍复猖獗。掠英德翁源曲江等处。名为山贼。实系矿徒等语。臣等检查原卷。康熙五十一年。行英德县民锺上位等家。系铁炉停煽工丁关凤生等。伙同行。并非矿徒余孽。至所称翁源曲江二县。五十一年。无盗案可稽。且查康熙三十七八年间。开矿至五十一年。已十有余载。封矿既久。如何尚有矿徒聚集。据云矿徒亦不过数十余人。粤东文武官弁。兵丁数万。所司何事。竟任其猖獗。至十有余年不息。又条陈内称入山佣工者。即系无赖之穷民。今矿山一开。则无赖奸徒。号召云集。诚恐将来滋事等语。臣等查盗贼多属游手好闲。焉肯佣工开矿。至于矿徒。虽不能保其全系良民。但其中佣工受值者多。游手好闲者少。且穷民入山佣工。既得生计。尚恐甚为无赖而滋事。如并不与以资生之路。岂反能保其不滋事乎。又条陈内称粤东一年所收之谷。不足供本省半年之食。第查粤省虽属山多田少。若无旱涝。所产米粮。亦可敷一年之食。再藉西谷。即能充裕。是以臣等奏请建仓贮谷。无非为充裕民食。预备荒歉之计。今乃云不足半年民食。未免言之太过。又条陈内称鼓铸之事小。臣等请开矿鼓铸。原非专为 国家经费起见。祇因天地所产金银有数。民计艰难。今将铜铅鼓铸。使官铸流通于各省。而山场所出。皆成有用之金银。粤东百姓。增出金银无数。自然家给人足。于国计民生。均有俾益。似非细事。但查矿山既开。将来各场。需用人夫工丁。以及买卖食物人等。口角争之事。固所不免。倘或传闻附会。借此以实其言。臣等将何辞以自解。况即不开采。通省盗案。亦不能保其必无。设将来一有盗案事发。尽归罪于开采。臣等身家性命。固不足惜。究无补于地方穷民。且深负我 皇上矜全之隆恩。臣等再三筹议。停止开采。实属安静。且恭绎圣谕。数年以来。粤东年谷顺成。米价平允。盗贼渐少。地方宁谧。为大吏者当以静镇处之。不当引之于动。大哉皇言。诚帝王治世安邦之至理。千载不易之良谟。臣等不胜感激之至。查粤东开采之事。奉行未久。惟惠州府属。已开三四处。在厂人夫。不过一二千人。办理少有头绪。其余各府现在查办。尚未开采。停止甚易。似应仰恳圣恩。将开采之事。敕部暂行停止。理合遵旨。据实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