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304

第304章 礼政一礼论(5)

通考者。考三代以上之经文以立其本原。考三代以后之事迹而正其得失。本原者。得失之度量权衡也。得失者。本原之滥觞流极也。本原之不立。坏于注疏百家之穿凿附会。故积疑生障。必穷搜之。明辨之。得失之不正。紊于后代之私心杜撰。便利自私。至障锢成疑。必备载之。极论之。是故援引者。断制之所从出。断制者。援引之归宿也。苟不援引。何从断制。善援引者。正即援引而成断制。非两事也。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稗官小说。亦取其言之是而助吾之断制者耳。即不然。亦显著其谬。明斥其非。不使如隐慝之潜滋。阴流其毒以惑后世。而潜害吾之断制者耳。如此则援引愈多。典故愈多。而发明断制亦因以详备。然后疑处可破。障碍可除。先圣之制作乃独伸其是。而尊于百世之上。岂漫无别择而牵引之哉。夫议礼之宗。每代难得一二人。而朝廷掌故。每代难得一二书。竭力搜罗。尚恐阙漏。矧可削之耶。若使希图省事。但摘一二大端以为口实。其余并皆斩断。则源流本末。罔然不知。即有所谓断制者。亦必凭私忖度。罅隙百出。动辄罣碍而不足信。孔子曰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中庸曰无征不信。征者。援引也。典故也。先生何反言之耶。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不可以行文。而可以征礼。或有然矣。古云。议礼如聚讼。如欲听讼。由堂上而观堂下。必使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而后正于五罚。若不听其辞。穷其变态。得其真情。而遽以己意断之。吾未见其明允也。此书头绪既多。必须通贯全书。心细如发。方可着眼。否则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今所托校雠者。惟淮阴吴山夫一人。幸麤俱已就理。而抄胥仅有三人。不能多写。乘此暇隙。依序详校。讨论删润。尽心而已。敢云著作哉。但恨卷帙大。道途远。无由质证耳。

家礼纂要序

叶燮

惟先王之制礼。合家与国。其礼有五。紫阳以世俗通行。始于有家。尤为严切。于五礼之中。采吉凶二礼而为家礼。后人祖述而行之久矣。兹者程梓园侍御删烦就简。又就家而言。谓吉礼固当严矣。而生人大事。莫大于送死。于是独酌凶礼而着之。以致其兢兢。凶礼之目。曰丧。曰葬。曰祭。昔先王顺乎人之情以制礼。而本乎性以坊之。故于丧则致其哀。于葬则极其慎。于祭则尽其诚。本乎内者有其质。而后通乎外者有其度数。精麤巨细烦简先后。一一揆其所宜。以为如是则生人之心安。惟其能体乎死者之心安。而后生人之心乃得其安也。使不知死者之心之安与否。又遑问己心之为诚与妄乎。其失也有二。一曰弇陋。一曰夸大。弇陋之失。原于鄙吝。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彼陋者无所不用其俭。丧则含殓服制。不备不诚。苟焉从事。葬则久淹亲柩。非曰力不能。则曰无吉壤。祭则不时不物。数疏。如是夷其亲于路人矣。夸大之失。大约是僭。庶人之丧。往往用卿大夫之礼。葬则僭土石之制。祭则侈列方丈。什之百之。无不援下以陵上。徒令观者侈其盛而叹其美。是陷其亲于非礼矣。由是言之。俗礼之失也。百无一得也。原制礼之初心。于一事一物一时一会。孰先孰后。拳曲跪拜。升降度数。莫不以至情而行其至性。为事理之所不能踰。以为非如是则死者之心不安。而吾心庸讵得安乎。侍御于此。不胜世道人心之忧。故于习俗之所溺者。务拯而出之。习俗之所忘者。务提而明之。不过求尽乎此心之安。返之心而无不安。措诸世而益无不安矣。于以发明三代礼意之原。岂特为紫阳之一大功臣已哉。

家礼非朱子书考

王懋竑

家礼非朱子书也。家礼载于行状。其序载于文集。其成书之岁月。载于年谱。其书亡而复得之由。载于家礼附录。自宋以来。遵而用之。其为朱子之书。几无可疑者。乃今反复考之。而知决非朱子之书也。李公晦叙年谱。家礼成于庚寅。居祝孺人丧时。文集序。不纪年月。而序中绝不及居丧事。与年谱所述。略不相应。其疑一也。家礼附录。陈安卿述朱敬之语。以为此往年僧寺所亡本。有士人录得。会先生葬日携来因得之。其录得携来。不言何人。亦不言得之何所也。黄勉斋作行状。但云所辑家礼。世所遵用。其后多有损益。未及更定。既不言成于居母丧时。亦不言其亡而复得。其书家礼后亦然。敬之。朱子季子。而公晦勉斋安卿。皆朱子高弟。乃其言参错。不可考据如此。其疑二也。朱子文集答汪尚书书。与张敬夫书。与吕伯恭书。其论祭仪祭说甚详。汪吕书在壬辰癸巳。张书不详其年。计亦略相前后。壬辰癸巳距庚寅仅二三年。家礼既有成书。何为绝不之及。而仅以祭仪祭说为言耶。陈安卿录云。向作祭仪祭说。甚简而易晓。今已亡之矣。则是所亡者。乃祭仪祭说。而非家礼也明矣。其疑三也。文集语录。自家礼序外。无一语及家礼者。惟与蔡季通书。有已取家礼四卷。已附疏者一卷纳一哥之语。此仪礼经传通解中家礼六卷之四。而非今所传之家礼也。甲寅八月跋三家礼范后云。尝欲因司马氏之书。参考诸家。裁订增损。举纲张目以附其后。顾以衰病不能及已。后之君子。必有以成吾志也。甲寅距庚寅二十年。庚寅已有成书。朱子虽耄老。岂尽忘之。何至是而乃为是语耶。窃尝推求其故。此必有因三家礼范跋语。而依仿以成之者。自附于后之君子。而传者遂以托之朱子所自作。其序文亦依仿礼范跋语。而于家礼反有不合。家礼重宗法。此程张司马氏所未及。而序中绝不言之。以跋语所未有也。其疑四也。年谱所云。居母丧时作。乃或者以意附益之。敬之但据所传。不加深考。此如司马季思刻温公书之比。公晦从游在戊申后。其于早年固所不详。只序所闻以为谱。而勉斋行状之作。在朱子没后二十余年。其时家礼已盛行。又为敬之所传录。故不欲公言其非。但其词略而不尽。其书家礼后。谓经传通解未成。为百世之遗恨。则其微意可见矣。后之人以朱子家季子所传。又见行状年谱所载。廖子晦陈安卿皆为刊刻。三山杨氏。上饶周氏。复为之考订。尊而用之。不敢少致其疑。然虽云尊用其书。实未有能行者。故于其中谬误。亦不及察。徒口相传以熟曰。文公家礼云尔。惟元应氏作家礼辨。其文亦不传。仅见于明邱仲深浚所刻家礼中。其辨专据三家礼范跋。语多疏略。未有以解世人之惑。仲深亦不然之。故予今考年谱行状。及朱子语录文集所载。俱附于后。而应氏邱氏语亦并附焉。其它所摘谬误。亦数十条。庶来者有以知家礼决非朱子之书。而予亦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也夫。

祠堂考误四则

王懋竑

家礼。为四龛以奉先世神主。注云。非嫡长子则不敢祭其父。若与嫡长同居。则死而后其子孙为立祠堂于私室。且随所继世数为龛。俟其出而异居。乃备其制。按此据支子不祭之文。然谓死而后其子孙为立祠堂于私室。则有不可行者。假令支子有四五人而同居。则将立四五祠堂乎。不知何地可以容之。是亦各祭于寝。俟其出而异居。始备祠堂之制可矣。又云生而异居。则预于其地立斋以居。如祠堂之制。死则以为祠堂。此非人情。乃生而自为祠堂也。若其子为父立之。则尤不可。凡此。于古无所据。而以今推之。又有不可通者。若朱子所著之书。恐不必尔也。

家礼。置祭田。注云。初立祠堂。则计见田。每龛取其二十之一以为祭田。亲尽则以为墓田。后凡正位祔位皆仿此。宗子主之。以给祭用。上世初未置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皆立约闻官。不得典卖。按此有三可疑。初立祠堂。置祭田。自为义举以合族可矣。乃计见田。每龛割其二十之一。宗子主之。以为祭用。是宗子得分割族人之田。以为己用。可乎不可乎。且每龛之子孙。多寡不一。贫富不齐。何以总计而分割之乎。又谓亲尽则以为墓田。是每龛各有一定之数。不知又如何区之也。其可疑一也。又曰上世初未置墓田。则合墓下子孙之田。计数而割之。今世士大夫家。远墓有七八世者。有十余世者。墓下子孙。有不相往来者矣。孰得而割其田。又孰有听其割者。又谓立约闻官。不得典卖。是徒启无穷之争。而卒亦不可行也。其可疑二也。且祭田必继高祖之宗主之矣。自高祖以下。有继曾祖之宗若而人。有继祖之宗若而人。有继祢之宗若而人。各有祠堂。则各有祭。其置祭田乎。抑不置而使继高祖之宗分给之乎。不知何说以处此也。其可疑三也。其或初立祠堂之人。自计其田。而割若干以为祭用。命其后子孙世世仿此。则尚有可行者。若立祠堂而割族人之田。是万万不可行之事。曾谓朱子所著之书。而妄为此虚谈也。

家礼。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注云。主椟如正位。又引程子无服之殇不祭。下殇中殇长殇。及成人无后者。皆祭而各有所终之说。按大传曰。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为之后。其非大宗则未有立后者。又庶子不祭殇。是以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若后世则鲜有不立后者。又殇多自祭。或不祭。故书仪无祔食之礼。今家礼据古礼增入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是矣。但礼言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此乃但言旁亲无后。不言殇。而注附程子说。则又有殇祭也。皇氏谓殇与无后。只祔与除服二祭。庾氏谓亦有四时之祭。孔疏如庾氏说。则其祭自何时止。今注载程子说。则殇与无后之祭。有时止也。但谓主皆如正位。略无减杀。得无太过。又不分别言之。则三殇亦皆有主也。凡此三端。皆所谓疏略抵牾者。亦不胜其辨矣。

家礼云。主人晨谒于大门之内。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则参。注云。正至朔望。每龛设茶果。出诸考诸妣神主。次出祔主亦如之。又有事之告亦然。按书仪家各有影堂。皆及曾祖。故谒告参见。于影堂行之。今家礼以宗法为主。则家不得皆有高祖之祠堂矣。注主人谓主此堂者。亦统以各祠堂言之。而不专主于继高祖之宗也。但谒告则于各祠堂亦可矣。若正至朔望。参祢而不及祖。参祖而不及曾祖。参曾祖而不及高祖。则皆有所不可者。此其疏略之一失也。又张子言祔位当有减杀。此于义宜然。今正至朔望祔位。亦出主设茶果。何以别于正位。又有事之告。祔位亦出主设茶果。则愈过矣。此亦其疏略之一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