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422

第422章 兵政九地利上(1)

读史方舆纪要序

顾祖禹

客谓顾子曰。子所著方舆纪要一书。集百代之成言。考诸家之绪论。舟车所经。亦必览城郭。按山川。稽里道。问关津。以及商旅之子。征戍之夫。或与从容谈论。考核异同。子于是书。可谓好之勤。思之笃矣。后有起者。考求险要。辩分攻守。远而周知天下之故。近而都邑之间。非子之书。何适从焉。余曰否否。不然。古人有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明于匠石之任者。或昧于雕镂之细。予也未尝泝江河。登恒岱。南穷岭海。北上燕冀。间有涉历。或拘于往返之程。或困于羁旅之次。不获放旷优游。博观广询。间尝按之图画。索之典籍。亦举一而废百耳。又或了了于中。而身至其地。反若瞶瞶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又异辞者。不可胜数也。予之书其足据乎。且孙子有言。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夫论兵之妙。莫如孙子。而论地利之妙。亦莫如孙子。使信余之书而不取信于乡导。譬之掩耳而求闻。闭目而求见。所误必多矣。且夫地利亦何常之有。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秦人用函关。郄六国而有余。迨其末也。拒群盗而不足。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故金城汤池。不得其人以守之。曾不及培塿之邱。泛滥之水。得其人。即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是故九折之阪。羊肠之径。不在邛崃之道。太行之山。无景之溪。千寻之壑。不在岷江之峡。洞庭之津。及肩之墙。有时百仞之城。不能过也。渐车之浍。有时天堑之险。不能及也。知求地利于崇山深谷。名城大都。而不知地利即在指掌之际。乌足与言地利哉。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地利之微。图不能载。论不能详。而变化于神明不测之心。所谓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者乎。故曰方圆奇偶。千秋不易也。伏羲以之画八卦。大禹以之演九畴。伍两卒旅。千秋不易也。武侯以之列八阵。李靖以之变六花。城郭山川。千秋不易也。起于西北者。可以并东南。而起于东南者。又未尝不可以并西北。故曰不变之体。而为至变之用。一定之形。而为无定之准。阴阳无常位。寒暑无常时。险易无常处。知此义者。而后可与论方舆。使铢铢而度之。寸寸而比之。所失必多矣。吾尝考蒙古之用兵。奇变恍惚。其所出之道。皆师心独往。所向无前。故其武略比往古为最高。彼岂尝求之于山海之图里道之志哉。然则求地利于吾书。无乃犹是刻舟之见乎。或曰审如子言。乡导之于地利重矣。然则子之书其可废乎。曰何可废也。孙子言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然不得吾书。亦不可以用乡导。夫南行之不可以北辕也。东泛之不可以西也。此易知也。西北多山。而未尝无沮洳之地。东南多水。而未尝无险仄之乡。此易知而不易知者也。且夫一指蔽前。则泰山不见。十步易辙。则日景不分。使其惘惘焉左陷大泽而不知。前入深谷而不悟。乃欲执途之人而求其为乡导。乡导其可恃乎哉。何也。乡导用之于临时者也。地利知之于平日者也。平日未尝于九州岛之形胜。四方之险易。一一辨其大纲。识其条贯。而欲取信于临时之乡导。安在不为敌所愚也。是故先知马陵之险。而后可以定入魏之谋。先知井陉之。而后可以决胜赵之计。不然。曹瞒之智犹惕息于阳平。武侯之明尚迟回于子午。乃谓求地利于临时。而不求地利于平日。岂通论哉。是故途有所必由。城有所必攻。此知之于平日者也。欲出此途而不径出此途者。乃善于出此途者也。欲攻此城而不即攻此城者。乃善于攻此城者也。此知之于平日。而不得不资于临时者也。

攻则攻敌之所不能守。守则守敌之所不能攻。辨要害之处。审缓急之机。奇正断于中。死生变于掌上。因地利之所在而为权衡焉。此固大将之任。而非可问之于乡导者也。凡吾所以用多用少。用分用合。用实用虚之处。既已灼然知之。而后博求之于乡导。从其可信。缺其可疑。以善吾地利之用。岂徒寄耳目于仆夫云尔哉。且吾书不独行军之一端也。天子内抚万国。外莅四夷。枝干强弱之分。边腹重轻之势。不可以不知也。宰相佐天子以经邦。凡边方利病之处。兵戎措置之宜。皆不可以不知也。百司庶府。为天子综理民物。财赋之所出。军国之所资。皆不可以不知也。监司守令。受天子民社之寄。则疆域之盘错。山泽之薮慝。与夫桑水泉之利。民情风俗之理。皆不可以不知也。四民行役往来。凡水陆之所经。险夷趋避之实。皆不可以不知也。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强暴。时平则以此而经邦国。理人民。皆将于吾书有取焉。然则孙子之说。固未当乎。曰非也。孙子之言。固以地利者行军之本。而乡导者。地利之助也。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军。以地利行军。而复取资于乡导。夫然后可以动无不胜。凡吾所以为此书者。亦重望夫世之先知之也。不先知之。而以惘然无所适从者。任天下之事。举宗庙社稷之重。一旦束手而畀之他人。此先君子所为愤痛呼号。扼腕以至于死也。予小子既已奉遗命。采旧闻。旁搜记载。规之正史。稍成一定之言。合为一十八部。分为百三十卷。藏之家塾。以俟来者。

设险

刘淇

周礼夏官。掌固。掌修城郭沟池树渠之固。若造都邑。则治其固与其守法。凡国都之竟。有沟树之固。郊亦如之。民皆有职焉。若有山川则因之。又司险。掌九州岛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设之五沟五涂。而树之林以为阻。皆有守禁而达其道路。国有故。刖藩塞阻路而止行者。以其属守之。唯有节者达之。此言国有山林川泽之险。则因之以为固。无其险则沟涂足以限戎马之足。林木足以当隐萆之用。险成于人。而不徒赖其地。故坎大象云。王公设险以守其国也。井田废而沟洫川浍之制地无余。连阡平畴。荡荡极望。故在今设险为难。然渠阜林木。未尝不可因其势而默成之。是则地有古今。而因地制用者无古今也。

春秋列国疆域表序

顾栋高

昔武王大封列侯。各有分地。至春秋时。犹存百二十四国。税安礼为作春秋指掌图以明之。余谓是不可图也。若从其始封。则与春秋时之疆境不合。若从春秋当日。则二百四十年中。强兼弱削。月异而岁不同。当以何年为准而图之。即以周与晋楚论。晋之始封太原。百里之地耳。其后献公灭耿灭霍灭魏。拓地渐广。而最得便利者莫如伐虢之役。自渑池迄灵宝以东。崤函四百余里。尽虢略之地。晋之得以西向制秦。秦人抑首而不敢出者。以先得虢扼其咽喉也。至文公启南阳。奄有覃怀。后经营中原。迫逐戎狄。凡卫河以北。殷墟之境之没于狄。及邢之灭于卫。滑之灭于秦者。晋尽取之。于是东及朝歌。北尽邯郸。自河南之彰德卫辉。至直隶之大名广平顺德。悉为晋有。而谓晋犹昔日之晋乎。楚封丹阳。盖在今归州东南七里。至文王灭邓县申息。封畛于汝。此时已涉河南南汝之境。以后蚕食诸夏。鄾及唐叶。皆南阳府地也。江黄道柏蓼胡沈。皆汝宁府地也。最后城州来居巢锺离。则更侵入凤阳庐寿之境。而谓楚犹昔日之楚乎。至周之东都。郑氏诗谱云。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畿内方六百里。逮后南阳入于晋。祭地入于郑。伊川入于陆浑。日朘月削。故襄王以前。犹能兴师伐郑伐翼。襄王以后。如病痿不能起。王畿已非复东迁之旧。况在小国乎。夫弱小之日就微灭。与大国之渐肆吞并。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曰是不可图也。或曰周室封建。在德不在险。信乎。曰此为后王守成者言之也。武王既胜殷。有天下。大封功臣宗室。凡山川纠纷形势禁格之地。悉周懿亲及亲子弟。以镇抚不靖。翼戴王室。自三监监殷而外。封东虢于荥阳。据虎牢之险。西虢于宏农陕县。阻崤函之固。太公于齐。召公于燕。成王又封叔虞于晋。四面环峙。而王畿则东西长。南北短。短长相覆方千里。无事则都洛阳。宅土中以号令天下。有事则居关内。阻四塞以守。曷尝不据形胜。以临制天下哉。褒姒煽虐。祸由内作。播迁东周。而西虢实为东西都出入往来之地。周有西归之志。不得不问途于虢。故平之末年。即欲以虢公为卿士。迨乎惠王。郑虢卒定王室。当晋之图虢也。王曷不赫然震怒。命方伯以讨罪于晋。晋必不敢动。乃谈笑置之。虢入晋而晋日强。周日削矣。洎惠公之入。赂秦以虢略。秦若得之。则可东向以抗衡于晋。虽有文公。不能以图伯。而晋之诸臣固不与也。虽战韩见获。秦于此时。几可分晋之半。而卒征缮以辅孺子。闭关谢秦。泰知空名为质之无用。卒归惠公。吕却诸人。可为智勇绝人者矣。秦立文公以后。知文公枭雄。决不能觊觎桃林以东一步。乃偕晋师灭鄀。鄀近武关。穆公之意。以为不得于东。犹可经营商雒。图武关以为南出之门户。而亦终不能有。由是二百余年。秦屏伏西陲不敢出。以秦地形四塞。而函关武关之门户。俱为他人有也。至三晋瓜分秦得其地置关。函关入秦。而三晋之亡自此始矣。呜呼。晋自献公灭虢以后。固守桃林之塞。主伯天下者二百年。迨三晋之分而后失之。而周室东迁。不三世而虢已为晋有。捐国之利器以与人而不悟。岂非恃德不恃险之说。有以误之也哉。

春秋列国地形险要表序

顾栋高

险要之为天下重也。从末世起也。群雄起而后有战争。战争用而后出奇制胜。设守要害。则险要尚焉。太平之世。天下为家。未尝有也。余读左氏。知春秋险要之地。莫多于秦晋吴楚郑卫。郑卫南北所争。而吴楚秦晋。壤地相错。为日交兵之国。桃林二殽茅津之为西北险也。以秦晋七十年之战争着也。汪氏曰秦晋七十年之兵争起于殽之战终于襄十四年十三国之师函谷一入秦。而六国之亡兆矣。锺离州来居巢之为东南险也。以吴楚七十年之战争着也。林氏曰锺离州来居巢三邑吴争七十年而后得此州来一入吴。而入郢之祸基矣。他如齐穆陵之为大岘。晋刘裕过之而喜形于色者。而地邻莒鲁。强晋东来。道所不经。故战伐罕书焉。晋南阳之即河阳。唐李光弼百战守之以固关辅者。而界连周郑。方辑和以拱卫。故兵争亦不及焉。轘辕伊阙。同一险也。伊阙以备子朝而着。而轘辕则无闻。虎牢敖仓。同一要也。虎牢以晋悼之城而着。而敖鄗则无闻。至晋楚悬隔千里。所争惟在郑宋。楚戍彭城。以塞晋之通吴。晋城虎牢。以防郑之服楚。春秋尤大书特书。少习武关。为秦豫咽喉之地。秦人灭鄀。盖欲南出以图武关。而卒不能有。及楚图北方。将通少习。而晋人震惧。岂非襄郧商雒之间。地形扼塞。与函谷俱称绝险哉。故险要有常所。初无定形。有千年不易之险要。有一时因敌为防之险要。往往在后世为要害。在春秋为散地者。此亦古今时势不同之故也。然考春秋时列国用兵。斗争不减后世。而其时禁防阔。凡一切关隘阨塞之处。多不遣兵设守。敌国之兵。平行往来。如入空虚之境。其见于左传者。班班可考。文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瑕。以守桃林之塞。注云以备秦。桃林今潼关也。昭二十六年秋。晋知皪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注云以备子朝。阙塞今伊阙也。二者天下之险。必待纷纭有事而后遣将设守。则其平日之漫无闲御可知矣。齐庄公之伐晋也。入孟门。登太行。封少水而还。而晋仅于其还也。使赵胜率东阳之师追之而已。而晋平日之备御无有也。吴阖闾之入楚也。舍舟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道由大队直辕冥阨。而司马戍第于既阵。始议塞城口以邀其归路。而楚平日之控扼无有也。是皆一夫守险。千人莫过。使当日有一旅之师百夫之长。当关旅拒。则齐必不能轻骑而入羊肠之隘。吴必不能疾驱而至汉水之滨也。以至文五年秦人入鄀。道由上雒。出武关。经历晋之阴地。是时秦晋已绝好。而鄀在南阳之析城。深入东南五百余里。秦出兵与楚争鄀。而晋人不之禁也。僖三十三年。秦人袭郑道。自华阴出函谷关。经历二崤。及周之轘辕伊阙。而后至河南之偃师。行嵚岩深谷中二千余里。商人弦高遇诸途而始觉。而周人晋人不之诘也。他若晋会十三国诸侯于柤。而柤为楚地。吴伐鲁。而子析故从武城道险。是盖列国皆然。主者无设险固圉之谋。敌人无长虑却顾之志。处兵争之世。而反若大道之行。外户不闭。历敌境如行几席。如适户庭。主人能则有秦穆之丧师。主人不能则为楚昭之失国。春秋之所以日寻于多事者以此也。易有之。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又曰慢藏诲盗。夫土地人民国之宝藏。敌国外患国之大盗。偃然弛备而欲狡焉。启疆者不胠其箧其藏得乎。善为国者。慎其封境。险其守集。深维大易设险之谋。重懔周书慎固之训。庶乎奸宄戢志。而强邻寝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