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建壕堑防御疏雍正九年
两江总督高其倬
恭读上谕二道。仰见我皇上睿照如神。无远不烛。盖准噶尔逆贼。不过恃其地稍远。我师进剿。难以久住。及恃其偷窃马驼之伎俩。此次冒死来犯。亦以为窃去马驼。我师不能深入。此正畏我师之深入进剿。一则其力不能排兵对垒。再则我师压境。其下威胁之众。必有离瓦解之势。是以为此冒死先发之计。此种情形。俱已悉在我皇上照临之中。筑城以扼其吭。渐进以蹙其势。出游兵以取其人畜。广屯田以裕我军粮。使贼势日促。贼众日离。然后捣其巢穴。殄此游魂。此诚万全之道。必胜之方。臣不胜钦仰欣慰。在臣犬马愚昧之衷。因皇上筑城之圣谕。思及立壕一节。两面陡峭。人马难越。亦可以制贼人之偷窃。我大兵驻札。及紧要之处。既已筑城。其闲或有应分布驻兵牧马之处。若筑城不能遍及。可否挖立壕堑。如有事之时。黑夜之际。将马驼牛羊赶入壕内。平地置放。我兵易于防范。贼人难以偷窃。其事速于筑城。或筑城之前。先立壕以制敌众。然后从容筑城。似亦可行。总之臣知识庸短。所见无当。但臣既有愚忱。不敢不以具奏。
论潼关潼关县志
昔人谓丸泥东封函谷关。今日之潼关。锁钥西秦。谓即古之函谷者非耶。然入关有三道。潼。入关之正道也。商之武关。入关之孔道也。朝邑古临晋地。自夏阳至关。平旷百里。大河易渡。汉祖往来关中。尝由临晋。而七国谋反。亦欲兵由此入。是又入关之隙道也。一方不戒。三险俱失。诚哉是言。然武关万山险阻。一将偏师。可以无虞朝邑虽曰平旷百里。命将建营于中路。设巨数十。南北守。则大河即天堑也。至潼关之守则禁沟最为要地。昔黄巢从禁坑破关。明逆闯李自成亦由禁坑陷关。岂非一方不戒。而失三险之明验乎。疏忽地理之要。而十二连城之废也。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扺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砮。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是犹一室之内。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是以关予敌也。非所以固吾圉也。后世之守关者。察地利之形势。谋封疆之万全。周历山川。旷览古今。鉴观成败。其于建连城以控禁沟。控禁沟以固关。亦吁谋而重虑之乎。故妄以管窥之见。附兵略之后。
议昌化县徙居所城状
陶元
昌化外滨大海。内偪黎峒。为逋逃渊薮。防守之计。虽藉兵威。尤须民力。自 国初以来。军民散居村野。城市为墟。鸡犬无迹。前令璩之灿通详两院。徙令入城。至今无有应者。设有缓急。一旦将何所恃。职到任之初。目击心忧。未遑经理。今幸征收已竣。岁功已毕。即遵前案。徙家入堡。随据本县六图士民。合词来言。昌化自隋建县。历唐宋元明。再徙县治。皆未得宜。至明成化中黎水冲激城市。田园沦没殆尽。自此不复设县。寄居千户所城。土地沙碛。水泉咸卤。又僻在海堧。四方商旅。无有至者。迨今百有余年。一遇符南蛇。再遭陈武。军民万姓。杀戮无遗。其初户口不下一万。其后仅得千户。寡孤独。无不着籍。议者皆言所城形势不利。是以前任虽有徙居之令。而军民畏惮。终莫敢入。今通县士民。遵奉严谕。再三审度。惟小豸岭近在所城之东。峰峦环遶。土宇平旷。水泉甘洁。又当昌化渡口。舟车之所辐辏。若通详上宪。许民建堡其中。仿宋时新兴县竹城之制。因山临壑。尽种竹。可以不烦官帑。而城堡立就。堡就之后。民愿聚族而居。与所城互相唇齿。互相联络。气势自然增壮。伏望垂情详请。职骤听其言。在所城则百无一利。在豸岭则百无不利。既又徐察其情。居豸岭则欣然乐从。居所城则裹足惮入。惩符南蛇陈武之祸。意图趋避。故兢兢若此。比职亲至豸岭。相其形势。果胜所城万倍。览其规画。果不费官家一钱。此其为虑虽愚。而其为谋甚当。今所城之内。百度废弛。公私廨宇。无不倾坏。前训导陈威。旅寓关壮缪祠。今教谕马骏。寄居义学。堂堂朝士。漂泊野外。几同庙祝。其于 国家之体。不无贬损。若听民建堡。因设义学于堡中。使之号召生徒。倡率子弟。当必翕然响应。然后增设排栅。广种竹。半里之间便可联络。所治合为一城。百姓聚居堡中。不异聚居城内。其于防守之计良为便益。若不允所请。士民既惮入城。又无定居。势必仍散村野。职虽奉命临民。而不得一民之用。徒拥空城于山海之间。兵单势寡。逋逃益众。实可寒心。伏望宪慈。俯顺民意。因地以居民。因民以设守。利于民而不病于民。利于官而不费于官。虽出野人之谋。实为久远之计。仰冀采择施行。
论守城
陆世仪
凡守令欲守城。不可不知城操之法。人知战阵中号令。不可不于平日练习。不知城守号令。尤不可不于平日练习。无论其它。只饮食寝息。若无号令。便自纷然。何以御敌。战阵属兵。守城属百姓。百姓平日全不知号令。岂可不豫习。一旦有事。驱之临埤。孔子所谓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也。
崇祯庚辰间。以天下多寇盗。县官不知城守。乃部颁修练储备书。令县官皆习城守。州守希声钱公。以问张临川受先。受先以问予。予曰。是不难。太仓一邑。地不下百里。田不下百万。但使亩出米三合。银三厘。则修练储备之法。可以毕举矣。受先请筹之。予曰。兵志。守城之法。一步一甲士。十步加五人。积贮大县五千。小县二三千。今太仓一邑。城不下千。则千夫不可少矣。城中不下数万家。则五千石不可少矣。今使亩出米三合银三厘。则一岁当得米三千石。银三千两。以米千石为岁给千兵之用。其三千石以备储蓄。积之三年。得六千石。可以为常平。贱敛贵粜。其息可以给军食。不必复议敛矣。其银三千两。则以为修凿城隍。置买马匹。造作弓矢衣甲火器。及不时赏赉之用。积之三年。可九千两。百物充足。不必复议置矣。受先曰。食廪之费。莫甚于兵。今营兵日饷三分。且犹不足。即使每人日给米二升。亦岁需米七千二百。何云千石也。予曰。不然。守城之兵。与出战之兵不同。养无事时之守兵。与有事时之守兵。又不同。是有权焉。受先问云。何时方议官粜。予曰。即此可以寄军令矣。江南之人。未知寇盗。不愿为守。独每岁五六月米价腾涌。负贩之家。常苦乏食。往往望官粜减一二钱为幸。今试令坊郭之长。集里巷贫民。欲得米而愿充守兵者。约千人。稍为什伍。谕以每岁五六七月。缺米价贵。准人给米日一升。三月人共九斗。余月不给。其守兵虽有籍。仍不入营伍。惟于暇日。守令率之城操。习守御法。岁四五次不拘。操之日。仍人给米二升。以为他日守城之准。百姓知其无所苦而有所利。必不惮于应命。是以百人之食养千人。千石之米恰可当一岁之用。此其便有三焉。凡兵非养之为难。既养而欲去之为难。今惟城操日给米。余日不给。则操纵在我。用之不缺。其饷不用即停。一便也。每岁官粜费而无益。今所费无几。一举两得。吏胥不能干没。奸民不得妄食。而常平有本。又不必岁敛于民。二便也。岁时城操。百姓聚观。一人学守。教成百人。百人学守。教成千人。使民皆习于金鼓旌旗之令。分合进退之法。三便也。受先深以为然。告之钱公。钱公悦。拟于明年举行。值辛巳岁大祲。遂不果。
有人自兵间来。述流寇攻城之法。多用大铳。攒聚一处。击去城。一碎。复击一。渐渐两边分开。至击去十余。则城上人不能存立矣。然后两边仍用铳猛击。中间却只放空铳。令甲士从空铳下。匍匐至城足。锹镢斜穿磴道登城。城上无人。莫能下御。此因城足无牛马墙故也。若有牛马墙。则虽碎。亦不能至城足也。又火铳利仰攻。不利下击。故攻城之贼。闻铳声则急蒲伏。过则起而疾趋。愈近则铳愈不足恃矣。善守者必于城足设牛马墙。于墙中用铳。则贼不能逼。
凡都城中必当用重城。重城以多为贵。城大则难守。一处窃发。满城扰乱。画地而守。此八阵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之法也。予于甲申臆议中。曾有画都城为九区之说。闻者笑之。此不读书耳。唐肃宗时。武威九姓商胡反时。武威大城中。有小城七。胡据其五。二城坚守不下。度支判官崔称以二城兵拒之。旬有七日而平。非重城之益乎。
请朔平城等处设疏雍正十年
宣化总兵李如柏
查大学士鄂尔泰等。议覆直隶古北口提臣路振扬等奏陈查边事宜。准于杀虎口添子母十二位。制造送往等因。奉旨依议。钦遵在案。臣查杀虎一协。诚为要口。议准添。洵为慎重边疆之至意。但查附近杀虎协之朔平城。相距咫尺。势为犄角。旧有旗兵驻防。近蒙皇恩。加添兵马。设立参将。其地尤为冲要。而子母乃防守利器。必须亦设十位。以资应援。臣标新设之前营。原因地方紧要。故为加添官兵。查标下中左右三营。各有旧设子母十位。而前营事同一例。亦应设十位。以济防御。惟是杀虎朔平前营应设之。共计三十二位。除杀虎口旧有子母五位。尚应造二十七位。若俱请于造处制造。不惟工料以及解送。需费浩繁。而制造必需时日。臣查阳和城。旧有贮库报部不堪用之九龙铳着。其名虽殊。其实则子母也。其身柄膛口。一加修理。即属坚固可用。所少者。不过子耳。与其听其日久锈坏。何如加添子。以为防御利器。再各营路经臣查出。不堪用之废坏鎗刀等项累累。以之制造子。既无庸买铁。而所费工资无几。成功亦易。既可节省正项钱粮。又可免其解送。更可俾各营早得位。早为演习。其为裨益实多。臣随与抚臣商议。饬令臣标署中军游击睢世俊监管。每母一位。照例造子五位。务必精工合式。其所费工资食用架等项。俱动余租易价等银制造。所有子母二十七位。已如数造成。臣逐位试看。打放最远。颇称便捷。随将位发给各营。报部请将前制造之子母。停其送往。再查既有位。必须子。方为全备。臣查各营路。有地非冲要。而旧贮子甚多者。有地处冲要。而子无几者。亦有竟无子者。殊非因地制宜之道。仰祈皇恩。准臣与抚臣石麟商酌。察其沿边营路。最冲与次冲者。将旧贮子。量为拨给。务期多寡允当。防范有资。俟拨定再为报部。缘系添造位。酌拨子。以益营伍。以济实用。理合一并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