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4484900000461

第461章 兵政十五海防中(6)

请开台湾米禁疏雍正四年

浙闽总督高其倬

窃查阅省泉漳二府。向资台米以济民食。自朱一贵变后。巡台御史恐其运出接济洋盗。又恐听民搬运。以至台湾米价腾贵。或生事端。遂禁止不许过海。泉漳之民。有米无米。在所不顾。不知台湾地广民稀。所出之米。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用。民人用力耕田。固为自身食用。亦图卖米换钱。一行禁止。则囤积之米。废为无用。既不便于台湾。又不便于泉漳。究竟泉漳之民。势不得不买台湾之民。亦势不能不卖。查禁虽严。不过徒生官役索贿私放之弊。臣查开通台米其益有四。一泉漳二府之民。有所资藉。不苦乏食。二台湾之民。既不苦米积无用。又得卖售之益。则垦田愈多。三可免泉漳台湾之民因米粮出入之故。受胁勒需索之累。四泉漳之民既有食米。自不搬买福州之米。福民亦稍免乏少之虞。至开通米禁有须防之处二端。亦不可不加详虑。其一恐泉漳之民。任意搬买。或致台湾米贵。查台地一年丰收。足供四五年之食。嗣后应于冬成之时。详加确查。若台湾丰熟。即开米禁。倘年成歉薄。即禁止贩卖。虽年岁稍丰。而一时偶有米贵情形。臣亦即随时查禁。必不敢疏忽滋事。其一恐买米之船。接济洋盗。查海洋之中。劫米为盗者颇多。买米为盗者实少。闽地历来诸臣。既于此鳃鳃过计。臣亦不敢不于此详细周防。嗣后泉漳之民。过台买米者。俱令于本地方报明。欲往台买米若干。载往某处贩卖。取具联保。详报臣等衙门。即飞行台湾。及所卖之府县。两处稽查。如有不到。即系偷卖。必严惩联保。究出本船之人。尽法重处。如此查防。自不致接济洋盗矣。

请开台民携眷之禁疏乾隆二十五年

福建巡抚吴士功

窃惟我 朝德威远敷。薄海内外。共沐恩膏。如台湾府属一厅四县。令归隶版图。将及百年。久成乐土。居其地者。俱系闽粤滨海州县之民。俱于春时往耕。西成回籍。迨后海禁渐严。一归不能复往。其主业在台湾者。既不能弃其田园。又不能搬移眷属。别娶番女。恐滋扰害。经升任广东抚臣鄂弥达具奏。凡有妻子在内地者。许呈明给照搬眷入台。编甲为良。人人有室家之系累。谋生念切。自然不暇为非。更令有司善抚教之。则知感激奋兴。安生乐业。旋经议行在案。嗣于乾隆四年。前督臣郝玉麟。以流寓民眷。均已搬取。即有事故迟延。亦属无几。请停止给照。续于乾隆九年。巡视台湾御史具奏。以内地民人。或闻台地亲年衰老。欲来侍奉。或因内地孤独无依。欲来就养。无如例有明禁。因甘蹈偷渡之愆。不肖客头奸艄。将船驶至外洋。如遇荒岛。诡称到台。促客登岸。荒岛人断绝。坐而饥毙。俄而洲上潮至。命尽归鱼腹。因碍请照之难。致有亡身之事。请仍准携眷。经部议令该督抚确查定议。俱如所奏。乃十二年。督臣喀尔吉善。复以前奏未定年限。恐滋弊混。请定限一年之后。不准给照。自此停止以来。迄今十有余年。凡有渡台民人。禁绝往来。不能搬移。现在汉民已逾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之身居内地者。正复不少。向之孑身过台者。今以垦辟田原。足供俯仰矣。向之童稚无知者。今已少壮成立。置有田产矣。若弃之而归。则失谋生之路。若置父母妻子于不顾。更非人情所安。故其思念父母。恋妻子。冀图完娶之隐衷。实有不能自已。以致迫不择音。甘受奸艄之愚弄。冒险偷渡。百弊丛生。伏查乾隆十七年。原任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纂修县志云。内地穷民。在台营生者数十万。其父母妻子。俯仰乏资。急欲赴台就养。格于例禁。贿船户。顶冒水手姓名。用小鱼船夜载出口。私上大船抵台。复有渔船乘夜接载。名曰灌水。经汛口觉察。奸艄照律问遣。固刑当其罪。而杖逐回籍之民。室庐抛弃。器物一空矣。更有客船患通习水积匪。用湿漏之船。收载数百人。挤入舱中。将舱封钉。不使上下。乘黑夜出洋。偶值风涛。尽入鱼腹。比到岸。恐人知觉。遇有沙汕。辄绐令出船。名曰放生。沙汕断头。距岸尚远。行至深处。全身陷入泥淖中。名曰种芋。或潮流适涨。随流漂溺。名曰饵鱼。穷民迫于饥寒。罔顾行险。相率陷阱。言之痛心。臣思愚民之被害。奸艄之肆恶。其言凿凿可据。具与乾隆九年巡台御史原奏不谋而合。该知县身台湾。见闻自确。载之邑乘。考订非虚。臣一载以来。心察访。实属确有之事。然卒未有因陷溺而告发者。缘事在汪洋巨浸。人迹罕到之地。被害者既已没于波臣。侥免者亦缘自干禁令。莫敢控诉。故偷禁虽严。而偷渡者接踵。臣与督臣俱令先后查拏。或偷渡未成而被获。或出港遇风而返回。计一载之中。共盘获偷渡民人二十五案。老幼男妇。九百九十名。内溺毙三十四人。其余均经讯明。分别递回原籍。其已经发觉者如此。其私自过台。在海洋被害者。恐不知凡几。伏念内外民人。均属 朝廷赤子。向之在台为匪者。悉出只身之无赖。若安分良民。既已报垦立业。有父母妻子之系恋。有仰事俯育之辛勤。自必顾惜身家。各思保聚。此从前督抚诸臣。所以迭有给照搬眷之请也。及奉准行。过台之后。亦未有眷口滋衅生事者。民鲜土著。则有离去之思。人有室家。各谋久安之计。乃因良民之搬眷。禁以奸民之偷渡。致令在台者困羁逆旅。常怀内顾之忧。在籍者怅望天涯。不免向隅之泣。以故内地老幼男妇。茕独无依之人。迫欲就养。竟至铤而走险。毕命波涛。非所以仰体皇上如天之覆。一视之仁也。

条陈台湾事宜状庸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卑府既无知识。初到台地。见闻未广。无可以仰佐高深。何敢妄置一喙。顾有不忍不言。不敢不言者。惟大人恕其狂率。而鉴其愚诚。幸甚幸甚。一偷渡之禁不可不为转计也。其间有必不可禁。必不可不禁者。而以现在之法处之。则二者皆失。其必不可禁者。则漳泉内地无藉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一切农工商贾。以及百艺之末。计工授直。比内地率皆倍蓗。而必曰尔其坚坐饿死。无往求生为也。既非为民父母之道。且或亲戚兄弟。在台成业。此既需人助理。彼可相依为活。合之则两全。离之则两伤。此必不可禁者也。其必不可不禁者。则以海外之地。作奸犯科之民。动辄渡洋。于内地为漏网。于台地为养奸。此必不可不禁者也。法当第禁奸民之偷。而不当禁良民之渡。且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何也。将禁奸民。必行重法。而欲行重法。非分别奸良不可。今也不然。惟偷渡是禁。奸良共处其中。岂可概施以大法。不得已以杖责逐回之法处之。即有奸匪。台地无从分别。将亦从轻典。则在奸民岂足以示惩。夫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流奔注。而欲以轻法止之。是以只手而障崩堤。必不能矣。以轻法而止良民之渡犹且不能。而以止奸民之渡更何望焉。沿海内地。在在可以登舟。台地沙澳。处处可以登岸。汛口官役之所不能查缉。虽日日处分数官。无补于事。力不能禁。而徒使良民之偷渡者。有死亡沉溺之惨。有流离失所之痛。既至于不忍言。不堪言。而奸民之偷渡者。仍以台地为逋逃之薮。今日逐之。而明日又来。将致盗贼充斥。奸匪横行。其患恐有不可言者。必许良民之渡。而后可禁奸民之偷。仍照前升道吴所议。有来台者。令内地州县。查明有无过犯。取族的保。给照来台入籍。毋使吏胥阻挠。此如开一正门。以待善良之步趋。其有作奸为匪。州县不准给照者。计乃独出于偷渡。而后取而惩以大法。则奸民无可混淆。而良民亦得而乐其业矣。若谓渡台者即非良民。与虽良民而台地必不容多人。以防异日之患。则大不然。夫即今台地。皆闽广流民。闻之当日。其民风气最。近稍浇漓。然终觉畏法易治。所谓奸匪恶少。亦第如斗米之杂升谷而已。一良有司厘剔之即善耳。此在内地亦然。不独台地也。且人之乐生恶死。原有同情。使其室家安堵。农贾乐业。驱之为乱。亦无从者。若以人众为可虑。则台地见在之人。亦未为少也。即内地之人。亦何必不可为虑。渡禁开而台地之人。亦未必遽多。渡禁严而来台之人。亦未尝或减。昨闻之王镇云。近日台民比前加多几倍。盖以不禁渡台。凡农工商贾。来去自如一。自禁之后。一去则不可复来。故来者不敢复去。所以禁愈严而人转多。此玉镇阅历之言。是今日之禁渡。毫无补于 国计。而徒有害于生民。断非可久之道明矣。总因前此台变。祗以居官者撤其武备。隳其纪纲。平时百计以酿乱。临变仓皇而失措。事败之后深讳其故。乃更张其辞。不罪其上而罪其下。以为此流民之所致也。台民之可畏如此也。事事为因噎废食之计。岂可胜叹哉。倘为皇上历言其故。知当日台变之在无兵而不在有民。在无官而不在民多。今但当择其治民之吏与养民之术而已。则我 天子神圣。必能豁然于中。而不肯鳃鳃为无益之禁矣。至搬眷之说。尤在宪台洞悉之中。更无庸卑府之赘词也。一调任之新令太骤也。

台地重洋远隔。六年一宦。诚属太远。故蒙宪台有请三年更代之举。荷蒙皇上曲体臣。无微不照。有一年更代之旨。此诚旷世之恩也。顾卑府以为若求善治。非久任不可。三年考绩。乃千古不易之良法。况台地此时。正须经理。盖台地章程草率。不比内地。内地规模。乘历代文明之治。而台郡自 本朝开疆以前。尚属洪荒草昧。其初乘郑氏草窃之余。苟且从事。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祗为贪黩纵侈之资。未有经理地方之实。是以赋役不均。疆界未正。城栅未立。番汉之处置无法。上下苟安。幸而熟番则朴不扰。生番则顽钝无知。故为易治。至于今日。土地日辟。民人日增。熟番之知识日开。生番之气息渐通。正须廉干能员。经理其地。可以化流民为土著。化熟番为汉人。化生番为熟番。均其赋役。正其疆界。治其城邑。以保障海滨一带之内地。惟此时为要。顾期其盛理。虽甚盛才。非三载不能着效。虽蒙圣恩周详。先令其学习半载。然可学者文移案件而已。至于为政之道。存乎其人。人各有心。心各有志。为名者有喜功求进之心。为利者有刻薄苛敛之术。即有实心为 国为民者。而意见各殊。一番更代。必有异辙。下何适从。且人安其心而后能理事。今一年之后。头绪粗得。而已跃跃有去思。居官者逆知其功之不能竟而志灰。为下者逆计其令之不足遵而情涣。未有不日益草率苟且者。此理之固有。势之必至也。此事所关地方甚大。奏明仍以三年为率。而以半载为协理学习之期。地方幸甚。一水师偏裨之不宜用闽人也。向来台地兵卒。大抵骄横懒惰成风。近日行伍数足。约束颇严。顾闻各路分防之将校。终有不能严加约束者。原其故。实缘将领即系闽人。则部下之卒。非其旧时侪伍。即其同乡戚友。在提镇大员。分尊势重。可以弹压。若夫参游以下。分既相联。情复甚接。握手相向。耦居无猜。非甚大犯。谁不姑息。狃于成习。渐不能制。夫闽海水师固非闽人不可。至于将校。似仍宜以外省人领之。即如江浙粤东之人。亦能便习水道。易地相制。则在将校可以法绳下而无所瞻。在兵伍自严奉约束而无敢怨怼。此亦转移积习之微权也。以上三条。卑府不揣愚昧。窃以为台地至要之事。故不计可否而妄陈之。惟宪台裁择焉。

治台湾私议雍正 年

台湾知府沈起元

夫台湾片土。自开辟以来。几千万年。无论不入版图。即淮南志怪。山经纪异。亦所未及。自明时郑贼潜于此。引致红毛。明末郑贼更踞此称乱。至我 朝剪除氛孽。而台湾始入版图。数十年以来。七百余里重洋。遂为内沼。哨帆商舶。如游内港。糖粟之富。甲于闽省。形势之壮。屹然为东南七省之藩障。自台湾入版图而后。滨海之地。烽烟永息。所系綦重。则所以经理台郡者。可不随时度势。绸缪整顿。为万年不拔之计哉。按台郡之入版图。正如洪荒初辟。章程制度。草草未立。而六十年以前。官斯土者。因循废弛。既所不免。至朱一桂变后。震动当宁。地方大臣未敢以致乱之由据实陈告。乃徒为因噎废食之计。禁官府之携家。禁民户之搬眷。禁内民之渡台。汰道标之守兵。以为是可以久安长治矣。何其远欤。起元来摄府事。凡四阅月。历览山川形势。番汉情形。叹其幅广而控制之道未备。膏壤多而经理之术未详。兵吏远。地广人稀。以致生番不时出没。奸民间且生心。深思远计。今日之经理台郡者。宜分文武之驻防。扼山海之形势。恤熟番而抚生番。招流民而尽地利。重文吏之权。定考绩之期。数年之后。方有可观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