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4520800000139

第139章 兵政三水師(4)

第九條。原奏第二十二條。遇有劫盜案件。即由長江提督專案參辦。而未將處分詳細聲明。查武職囗防搶劫案件。向例查明離汛里數。分別參處。有五里以內五里以外之分。又有專汛協防兼轄統轄之別。今長江水師分布江面。自都司守備以下。即以座船為衙署。本應隨時上下梭巡。不能指定汛地五里之起訖確在何處。擬以哨官為專汛之官。營官為本轄之官。遇有搶劫案件。專汛哨官係何職名。應由該營官指出。初參仍照定例四月限滿。題參囗防。專汛官住俸。本轄官罰俸六個月。二三四等參。向例一年限期者。酌量加重。改為各予限八個月。二參限滿。專汛官降一級留任。本轄官罰俸一年。三參限滿。專汛官加重降二級留任。四參限滿。專汛官加重降二級調用。不准抵銷。如汛守內有一夜連劫數次情事。仍舊照例俟三個月限滿。犯無弋獲。即將專汛官降二級調用。本轄者降二級留任。毋庸立協防外委名目。亦毋庸議統轄官之處分。倘能於限內獲犯過半。兼獲盜首。均准免其參處。遵照原奏。由提督查明。隨時專案參辦。如提督遲不開參。即由督撫參奏。以示江面劫案較陸路尤為慎重。又有應酌議者。水師處分既已加重。則江中漁船應概歸水師稽查管轄。向來江中水盜。均以漁船為窩藏出沒之所。嗣後魚稅仍歸州縣經收。漁船則歸水師編查。以清盜源而一事權。

第十條。水師所重者。以船為家。不准登岸居住。若永遠駐囗一處。則經年累月。戰船全不移動。必致廢弛朽壞。相率私造屋宇。棄舟楫而住室廬。不可不防其漸。茲定江楚各營。每逢半年。更調一次。副將與副將之營互調。參將與參將之營互調。游擊與游擊之營互調。每營調居客汛二次。駐囗一年。又准調回本汛一次。駐囗半年。其互調之或遠或近。聽提督隨時斟酌。總不令其廢弛安逸依戀陸居而已。惟哨官之有囗防處分者。不准調動。以杜規避。

酌議江蘇水師事宜疏同治七年

曾國藩

竊臣擬酌改江南外海水師營制。業於本年四月初七日附片陳奏大概在案。伏思釐定新章。必須參稽舊制。查中樞政考所載。江南水師。向分外海內河兩支。外海兵六千七百七十六名。官一百一十八員。內河兵八千零二十一名。官一百三十三員。其船數則無可稽考。道光二十四年。前督臣璧昌奏稱。江南舊例營船二百七十五隻。業已破廢不堪。另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號。大船十二號等語。約而計之。其船不過裝載二千數百人。額定之兵。尚有萬餘人。無船可載。有水師之名。無舟楫之實。不能不大為變通。講求實際。竊謂水師之多少。宜以船隻之多少為斷。無船則兵無用武之地。官為虛設之員。欲定水兵之額數。必先籌口糧之入款。兼籌修船之經費。即如外海船隻。須用廣艇紅單拖罾之類。每造一號。動費數千金。夾底者或萬餘金。加以大小修整繩索摃具子藥囗械。所費更為不貲。上而火輪兵船。用款尤鉅。下而舢板小艇。需費亦繁。竭江蘇之物力。不過辦船百餘號。裝兵三千餘人而止。其不能不大裁舊制之兵。酌減舊設之官者。勢也。至於養兵之餉。舊制水師。亦照綠營之例。有馬糧戰糧守糧等名目。平日或小貿營生。或手藝餬口。尚不足以自存。今既責令常住船上。不得不稍從優厚。故長江章程。兵糧月支二兩七錢或三兩不等。較戰糧已加一倍。較守糧幾加二倍。今議江蘇水師。亦宜倣照長江之例。外海則尚須略增。自軍興以來。綠營之兵無功。各省之勇著績。兵丁亦頗以平素餉薄為辭。今欲一兵收一兵之用。不能不酌增口分者。亦勢也。惟既增出款。即須籌畫入款。長江之餉五省。各省留釐卡一處。係出於常賦之外。臣尚以太多為慮。江蘇水師。則經費出自司庫。斷不能於正額之外。添出無著之餉。尤不可狃抽釐之說。留一永遠之卡。溯查乾隆四十七年。增兵六萬有奇。其時大學士阿桂上疏陳論。以為國家經費。驟加不覺其多。歲支則難為繼。臣國藩於咸豐元年在侍郎任內。奏請裁兵。即引伸其言。歎為遠慮。今日整理水師。豈肯盡背前言。江蘇水師。嘉慶道光年閒。每歲用銀若干。蘇省無案可稽。此時約略計算。總不欲使新章之銀。浮於舊制之外。如其不敷。更須酌裁陸兵以補救之。不獨江蘇為然也。即沿海各省。整頓水師。均須核算餉項。如使新餉果浮於原數。即應兼裁陸兵。以酌濟水餉。蓋水師久無戰船。非修造兩三年不能集事。陸路縱缺額兵。苟募勇兩三月即可成軍。陸路則有事招勇。無事裁撤。水路則製器於多年。取用於一旦。權衡緩急。海疆似以水營為重。其他省之但有陸兵並無水師者。縱不遽議裁撤。趁此中原大定之際。亦可將出缺之弁兵。緩至二十年後再議募補。將來重募之日。儘可倣浙江之例。大減額兵。酌加口糧。此又因節省經費而兼籌陸營之計也。謹議江蘇水師營制事宜。繕具清摺。恭呈  御覽。伏乞 敕下各衙門詳細會議。歸於至當。

凡疆臣奏事。每畏部臣駮詰。亦古來之恆情。獨至此等大政。則不畏駮詰。且惟恐其不駮。惟恐其少駮。目前多一詰難。日後少一愆尤。不特求部臣再三駮詰。即江蘇前後各任。如協辦大學士湖廣督臣李鴻章在蘇省用兵最久。洞悉水陸情形。兩江督臣馬新貽在浙江辦理減兵事件。講求已熟。江蘇撫臣丁日昌素有捍禦外洋之志。並請 敕下李鴻章馬新貽丁日昌各抒所見。將江蘇水師船政。妥為核議。務使外防與內盜並謀。舊制與新章兼顧。臣雖離兩江。儻有所見。仍當續行陳議。期於利多弊少。不特江蘇為然。即長江水師。亦乞 敕下沿江五省督撫隨時查看。如有不妥之處。三年以內。儘可奏明斟酌損益。臣斷不因係初議之人。稍存迴護之見。臣之微意。不過欲使中國兵勇。以舟楫為室家。以海洋為坦道。庶幾事以屢試而見精。人以狎水而漸壯。至於船式如何而後善。營制如何而後強。自當博採囗言。不敢略執成見也。一俟江蘇水師定章後。沿海閩粵各省。均可參酌辦理。大局幸甚。所有江蘇水師事宜緣由。謹會同兩江督臣馬新貽江蘇撫臣丁日昌恭摺具奏。伏乞  聖鑒訓示。

詳酌長江水師事宜疏同治十二年

彭玉麟

竊臣奉  命查閱長江水師。所有參劾各員。及應補各缺。業經會同各督撫隨時具奏外。臣戇直愚昧。以一介之書生。隨同前大學士臣曾國藩從事戎行十有餘年。自維才識迂囗。生平未嘗學問。於古人馭將治兵之道。未能窺見其一二。徒恃此一味樸誠。激勵士卒。以此稍得其力。倖立戰功。茲奉 囗命。查閱長江。仰維  聖慮。實欲整頓江防。為東南久遠之計。而臣智慮短淺。深恐無以上副  聖懷。伏查長江上有荊湘。下訖海澨。以南北論之。則天塹之險也。以東西論之。又建瓴之勢也。而水師一軍據其要害。可以左顧右盼。雄視四方。惟是地面遼闊。將卒賢否不齊。為統帥者。非有深沈大略。而又出以兢業小心。忠誠為 國。則一時之利。或為異時之害。是以曾國藩無恙。每與臣論及水師。即謂宜隨時變通。以防其流弊。不可株守成法。實係確有所見。臣此次囗閱所至。竊見此軍改歸經制。甫及五年。而弊端已伏。不可不急謀整頓。俾無失設軍初意。以仰副  聖主顧慮東南之至意。管見所及。約有四條。用敢分晰臚舉。為   皇太后  皇上陳之。一曰將材宜慎選也。長江水師管轄五千餘里。而提督一人為之統帥。必其精神智力無所不及。而刑賞號令。實有不出戶庭坐制遠近之勢。乃為勝任。非徒一年一巡。循故事而已也。故將材極難其人。臣竊謂能當其任者。約有三等。智識閎深。天資忠亮。其上也。秉性剛方。威克厥愛。其次也。操守清廉。敬慎畏法。又其次也。前明武臣中如戚繼光。文臣中如王守仁者。不獨水師可用。而實水師之奇才。至技藝之精練。情形之熟悉。則微末而不足道矣。此等人才。若不預儲於無事之時。而倉猝以求之。則必至於僨事。鹵莽以用之。殆無異於棄師。深可慮也。今自軍興以來。謀臣猛將。以及中外文武大臣才守兼優。為  皇上所深知灼見者。自不乏人。發縱指使。惟上所用。而臣以為尤宜責成統兵大臣及各省賢明督撫。隨時保舉將才。無論其現為將帥。現為偏裨。但視其志趣才略。果與前三項略能相應。即行密疏保奏。  皇上再博加詢問。或遇事飭令來京召見。果其所舉不誣。隨時不次擢用。而又假之以便宜之柄。臨之以不測之威。務使有才者得以自盡其用。不才者不得承乏其間。擇將馭將道無過此。至於各營弁勇。如有心地樸實智慮過人者。即責成各鎮將隨時甄錄。上之提督。及該管各督撫。亦即隨時察看。視其可用者。次第擢用。以儲異時統帥之材。庶幾人材日出。而折衝禦侮。可以惟我指揮矣。一曰積習宜力除也。 國家設立水師各營。所為者殺伐之事。所恃者勇敢之氣。所服者勞苦之役。使其無勇而畏勞。則將何以行殺伐乎。臣每見前史所載。凡在開創之初。用兵不多。戰功獨偉。至於承平既久。兵日益增。而益不可用。故粵逆之變。至舍兵募勇者。豈兵獨弱而勇獨強哉。兵有習氣而勇無習氣故也。

臣與曾國藩初起義旅。湘軍所向有功。其時自將弁以至士卒。大抵非書生。即農夫也。不知有衣服玩好之娛。不知有功名勢位之樂。不知有趨蹌應對之文。當時湘軍之所以勝人者。不過兩端。曰樸曰勤。乃十數年來時事漸平。鎮將則狃於富貴。士卒則習為恬嬉。於是樸者以漸而澆。勤者以漸而惰。是今日之勇又將化為昔日之兵矣。豈不可慮。然則居今而欲整頓水師。亦在統帥之先去積習而已。臣查閱所至。所見鎮將以下。樸實者尚不乏人。而亦有修飾廚傳講究應酬者。均經臣隨時戒飭。甚者至於參劾。頗聞每屆巡閱。儀節繁縟。沿途迎接。開放大囗。甚至合隊排囗。如攻大敵。是但知聲威之壯。而不顧火藥之虛縻也。業已由臣通飭。嚴行禁止。所到馬頭。支搭五色棚帳囗亭。鐃吹儀仗甚都。是徒飾觀瞻之美。而不知攤派之難支也。且此習一開。則儇巧者必因此而見長。椎魯者必至因此而見絀。喜怒愛憎。隨之而轉移。即是非賞罰。隨之而顛倒。其與承平年間綠營習氣。又何以異乎。臣於攤派一節。業已嚴札申禁。其各營紅白慶弔。及祭祀禱賽。時有萬不得已之需。須商之湖廣兩江督臣略籌閑款。俾資辦公。此後如再有攤派名目。應即照剋扣軍餉例。從嚴參辦。所有無名費用。徒飾外觀。而有損軍實者。應請  嚴旨飭下。懸為厲禁。務使上行下效。無失樸誠之氣。以養勇敢之風。庶於水師可以永遠無弊。一曰軍政宜實講也。臣所擬慎選將才。既可以收賢者之用。力除積習。又可以閒不肖者之心。而鎮將以下。中材居多。則利弊所在。尤必恃有成法以制之。此軍政之所以宜講也。查水師之定例。用人甚嚴。原以風水沙線。舟楫器械。非熟悉江海情形。難期得力。長江水師原奏第十五條。兵部議定水師缺出。不得攙用別項水師人員。是長江用人之法。必須長江水師人員。方可補用。自曾國藩創立水師以來。十有八年。除已充營哨官外。其勇目以戰功保至參游都守千把外委者。人數甚眾。現議改為經制額缺。則該參游以下。名雖為兵。其實皆候補人員也。臣前與提臣再三定議。即以此等兵中之官。作為水師候補。遇有缺出。擇其人才可用者。酌量拔補。不得濫收外來人員。乃此次查閱各營。提標中軍所收外來候補人員。至二百七十餘員之多。各鎮標或三四十員。或五六十員。詢其來由。在提標者。皆曰自各處薦引。在鎮標者。皆云由提督飭送。迨按冊點名。則有向在水師各營因事撤革者。有向在陸營僅於履歷中聲明曾在某水師效力者。並有僅於冊上註一銜名並無出身履歷而點閱之時並無其人者。可謂冒濫已極。而一經收標。即須津貼薪水。糜費尤甚。日復一日。十數年之後。長江水師。必盡雜出不倫。而營制不可問矣。惟此項人員。收標既久。一時難以盡遣。臣擬限以定制。提標祇准留三四十員。各鎮祗准留一二十員。其有不安本分或別有嗜好者。隨時嚴加沙汰。此次嚴定額數。俟隨時用竣以後。即不准再收候補人員。如有出缺。專於長江水兵中拔補。以免外來別項人員紊亂。務使水師人材。總歸水師拔取。以符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