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4520800000016

第16章 戶政二十九開礦(8)

一局用宜節省也。所用各員司人等。按其責任之輕重。才能之大小。酌定薪水之多寡。既不失之於刻。亦不失之於寬。即因邊地苦寒。非重祿不足以勸士。然少用一人。則費自省矣。至局中飯食油燭心紅筆墨紙張雜用一切等項。必須實用實銷。不得浮開浪費。致使公本虛糜。如各員司因公他往。無論遠近車馬等費。由局動支。至因一己私事出外。由本人自備。事事皆歸實濟。凡收支各帳。周年彙齊刊刻清冊。分送各股友閱核。以憑徵信。並呈報北洋大臣黑龍江將軍查覈。

一盈虧宜預計也。開辦一年後。出金果旺。獲利果多。是公司與股友幸事。如無盈餘。亦未折耗。在股者一時不准提本。只准招人接替。更易姓名。調換股票息摺。萬一股本有虧折之處。由總辦稟知北洋大臣黑龍江將軍。並函商股分最大者定奪辦理。不參私意。當取公評。以為行止。

一餘利宜分派也。金廠開辦後。每日所得金沙。由監工稽查。同送至收金所。經主廠者眼同兌收。登冊蓋戳。聚總鎔鍊成條。運售津滬各處。按月一小結。周年一總結。共得金沙合銀若干兩。除將借款陸續提還。並將官利及員司礦師薪水局費夫役護勇工食一切開支外。若有盈餘。作為二十成均分。內呈交黑龍江將軍衙門六成。報充軍餉。商股十成。本廠員友司事花紅四成。在廠之人自總辦及員司夫役等。皆得均沾酌賞。計人計功。不得使有一人向隅。

上王夔石中丞論採礦金書

陳寶箴

竊惟國用自嘉道以來。蓋藏實鮮。河工海防二者。迭為漏卮。庫帑日以匱乏。咸豐軍興而後。 國帑既空。民財亦竭。大錢鈔票之法。阻閼難行。而捐輸釐稅二端。日愈加密。 朝廷厚澤深仁。既守永不加賦之   祖訓。則至今正供而外。所恃以濟國用之窮者。亦惟此捐釐而已。海內凋敝。民困未蘇。二者已成強弩之末。決不能於此外更議取民之制。而今日用財之鉅且急。則且方興而未已。有不堪為設想者。苟聽其自然。而不思亟為之計。是處堂之智也。亟為之計。而仍思取之民。是剜肉之謀也。自來為國家計久遠者。必曰損上以益下。而言利之臣。壹意以富強為事。則又必損下以益上。時至今日。上下皆無可損矣。假令倉卒之頃。 國家有緩急之備。閭閻有水旱之災。不知何策以處此。故善理財者。在因 國家已然之制而振理之。因天地自然之利而裁成之。今日則榷鹽開礦二者其大端也。鹽政自有專司。不敢妄議。至於開礦之說。人人知之。人人皆能言之。而卒無主持其說以收其效者。則以未深究其底蘊。未能折衷。至是而不免為囗言所奪也。夫開礦之非今時創舉不待辨。今天下所用之黃白鏹。未有不自開礦來者。特為之有其道耳。今人徒以明代曾因開礦擾民滋變。未嘗深求其故。與其所以滋變之由。但一聞大利啟爭易聚難散之說。遂相戒不敢置議。而天地仁愛。日產其菁華以惠養囗生者。一聽其埋沒於荒榛朽壤之中。而惟苦力勞志銖積而寸累者之是求。是何異聞溺而湮井。睹焚而夷囗也。考開礦之法始於三代盛時。管子言禹湯鑄歷山莊山之金為幣。以救水旱。御人事而平天下。周官人掌金玉石錫之地。而為厲禁以守之。以時取之。則物其地圖而授之。而巡其禁令。此為礦金開閉禁令之始。非叔季之獘政也。自時厥後。物產有盈虛。國計有豐絀。不以為常經。而亦未嘗廢而不用。唐初置諸州銀冶五十八所。至元和中以計臣議錢法欲重銅輕銀。特申封閉坑採之令。宋代坑冶益盛。天下銀冶多至八十有四。皆官主之。其時礦苦微歇者。屢有除汰。而江淮荊湖新發之礦。漕司慮給本貲。往往停閉。至建炎七年。允工部請以金銀坑冶。召民自備物料。採取烹煉。官收十分之二。法始一變。此皆往代開礦因革損益之明證。未嘗騷擾病民。致滋變亂也。明太祖成祖嘗慎重開礦事。然猶置陝西鳳凰山銀坑八所。福建銀屏山爐冶四十二座。又置浙江溫處諸銀場局。永樂時遣官赴湖廣貴州采辦金銀。其後歲入礦課。遞有增減。至英宗始下詔封坑撤官。既而奸民私開爭殺。嚴禁不能止。言者請復開銀場。則利歸於上。而盜無所容。乃分遣侍郎御史提督等官。前往經理。而奉行不善。供億煩苦。開與閉兩失其道。自後遂屬巾官。成化中湖廣武陵等縣金場。得不償費。甚至武宗時聽內官奏開閩浙銀場。無礦責銀。民以大擾。萬歷二十四年。內官復奏請開礦助大工。於是河南山東山西諸路。中使四出。奸璫乘勢誅索。中飽者不啻倍蓰。利歸於下。怨府於上。而礦場始為獘藪。

此自委任閹宦之失。不得謂礦之必不可開。不然。何以不敝於洪武永樂之時。與唐宋金元暨三代之世耶。明自中葉以還。政由宦寺。無一不可階亂。豈特開礦一事為然哉。況其時亂民之所以日眾者。尤不僅在開礦也。伏考康熙五十二年。大學士九卿議奏雲南等省開礦事。   聖祖仁皇帝上諭有曰。天地自然之利當與民共之不當以無用棄之要在地方吏處置得宜毋致生事耳。乾隆三年。   高宗純皇帝諭曰。兩廣總督鄂彌達議覆提督張天駿礦山開採恐滋聚眾之奏據稱銅礦鼓鑄所需且招募附近居民聚則為工散則耕作並無易聚難散之患地方大吏原以整頓地方豈可圖便偷安置國計於不問張天駿藉安靖之名為卸責自全之地著交部議處。大哉   聖謨。誠析義至精。推行盡利。可為萬世法者。他如前湖南巡撫陳文恭公亦以開礦為自然之利。謂地方吏畏難卸責。無囗為國計民生慮者。可見事理之同然矣。竊見湖南醴陵郴州桂陽沅陵黔陽安化等州縣。皆有金銀礦。小民潛採。往往有暴富者。以執事之明達。誠得倡謀開採。擇廉介素著綜練精密之道府官紳為之主辦。於開採之地。環以牆垣。以示圈禁。稍調境內防勇數百。彈壓巡邏。謹其出入。其開礦之工。則募附近居民。厚給廩餼。稍優於無事之兵。即以兵法部署。使什伍相束。作止齊一。行列無紊。或量購機器。以省功力。遴選廉謹官弁。檢察出入。稽查坑冶。以嚴防逸漏。如採參之制。閱四五月率一更代。使不致積久生玩而致獘。受代後。課其效而旌之。敢有侵欺者。立揭無貸。苟主辦未得其人。則姑弗舉。如是。斯在事者無所濡染。遠近之民。咸知地不愛寶。原以資國家之用。又見久經禁閉之礦。有力者不得而私。安有啟爭聚眾之事乎。至於召募採工。每所不過數百人。多至千餘人而止。天下募勇無慮數十萬。皆無易聚難散之事。更何有於區區之眾。金盡事畢。則停閉而遣之。受募之民。囊有餘貲。自無不欣然復業。非若聽民自採。或致遠方無業之民。聞風蟻聚。有如說者之所慮也。今請擇一主辦之人。使就一產金銀之地。暫募數十百人。試行如法採辦。如果得當。則增工而廣取之。其他湖南境內。凡有黃白金礦之所。皆準此而力行之。並請於咨部試採之後。舉某所陳利害之說。請  旨飭下直省督撫。各就產金之地。一律舉行。以紓 國用而息民力。要在當事者不存為人擇事之見。主辦得人。則行之決無他獘。數年之後。所獲必多。雖有緩急。亦可恃以無恐。而捐輸可停。釐稅可減。於政體民生裨益非淺矣。宋太祖有言。軍旅饑饉。國家當預為之計。不可臨事厚斂於民。今日之事。為之猶恐不及。迥非預為之備可比。又安有舍一上可富國下不病民之大利。不思多方以求之。竭力以致之。而惟狃於啟爭難散無稽不察之言。相率委棄焉。良足惜也。

伏惟   聖祖   高宗天亶聰明。如日月之無不照。前明之已事。豈不鑒之。而   聖訓煌煌。惟以處置得宜為要。而以卸責自全者。為圖便偷安。置 國計於不問。此其義可窺測而知者。其時各省礦課。有定額者。有無定額者。參半著於會典。然視各前代多寡稍殊。意者嘉道以前。民物殷富。公私儲積。粟陳貫朽。百廢具興。可無急急於此。而權衡萬物之高下以適其平。特留此天地無窮之利以遺今日。未可知也。記曰。張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張。文武不為也。王者張弛因時。通變盡利。即今日之捐輸釐稅。亦皆推廣創行之舉。然視自然之利則有閒矣。昔人謂鼓鑄所出。得適符其本貲。即為國之大利。蓋人主以天下為家。自無而有。得一錢即人多一錢之用。藏富於民與藏富於國。無以異耳。況開礦之為利。且什伯千萬於此。亦何憚而不為也。區區愚誠。久懷欲吐。而湖南適當其地。是用冒昧瀆陳。仰希裁擇。惟鑒其心而垂察焉。不勝懇切屏營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