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4520800000029

第29章 戶政三十一錢幣中(5)

奏為大錢流獘滋深。請復制錢。以重圜法而蘇民困。仰祈 聖鑒事。臣竊見自春入夏。雨澤甚稀。 皇上軫念民依。虔申祈禱。近已甘霖渥沛。秋成自可無虞。然而貨物倍昂。民生愈蹙。人多歇業。饑莩日增。就中八旗。尤為窮困。其故何哉。蓋京師之患。不在偏災之為害。而在大錢之不便也。溯查軍興以來。添鑄當十大錢。原欲於權宜通變之中。仍寓利用便民之意。無如有司過計。規制繁興。私鑄乘之。漸形窒礙。祗以法令明肅。申戒再三。市肆遵行。至今未廢。然奸商駔儈。任意低昂。銀錢貴賤懸殊。流獘因之日甚。夫錢少則貴多則賤者。古今之通理也。今大錢囗滿京師。而行使不出百里之內。以至每銀一兩。約易京錢十七八千。商賈販物以銀。出入恐多折耗。增價求利。勢有必然。所苦者。小民罄從前十日之資。不能供此時一飽之費。於是紛紛歇業。無以為生。老弱行乞於街衢。壯者竄身於盜賊。至於八旗兵丁。不賈不農。別無生計。一月之入。惟此錢糧。八口嗷嗷。待而舉火。今既依官折發。支領所值幾何。勢不能贍養家人。計惟有束手待盡。其餘間冗。力尤不給。骨立黃瘦。十室九同。愁苦之情形。實尋常所未有。尚賴  聖慈矜恤。屢予增加。飯廠展期。不住散放。得以稍謀果腹。旦夕苟延。然實惠豈易均霑。眾情未可長恃。求生之心既迫。苟且之念必萌。滋生事端。何所不至。京師為根本重地。豈可不為寒心。臣愚以為大錢不罷則市價不平。市價不平而欲兵民之無困。不可得也。且大錢之不便。人無愚智。皆所共知。而未有囗為  皇上一言者。徒以經費支絀之際。稍有利益。不容妄議更張耳。臣請以利害衡之。夫所謂利者。不過曰減本損工。可敷支放而已。不知得其利者一而微。受其害者三而大。當十錢六七百始抵制錢一千。然質重者。一文可鑄制錢五六。輕者亦可鑄四五。利既數倍。人爭私銷。近聞畿輔風行。率皆自京販賣。如此不止。將成錢荒。害一。飯廠久行。糜費不少。貨物短絀。關稅更虧。陽獲錙銖之微。陰失倍蓰之利。害二。食用彌艱。盜風日熾。兵無勁旅。人有危心。害三。具此三害。臣見變法本以利國。而反使上下交敝。恐非權宜變通之本意也。伏查咸豐七年。戶部於酌改卯額摺內奏稱。制錢自 國初以來。歷年鼓鑄。洵為經久不易之常規。雖變通貴乎因時。而成法不容盡廢。請仍以一卯銅鑄制錢存庫。當時計臣此論。具有深意。況今時移勢異。流獘叢生。豈宜因循。不思改計。竊謂月鑄五卯制錢。輔以寶鈔。使支放不至大絀足矣。如此則錢少而貴。諸獘可不除而自去也。

擬請 飭下戶工二局。將大錢概行停鑄。仍鑄制錢。然後渙發德音。與民由舊。其布在民間者。令崇文門各稅務及捐銅局得以收納之。或除正項職官外。專以捐級空銜貢監等項折收。俾定章程以示限制。庶廢錢既有所歸。亦可藉資鎔鑄。數月之後。必復舊觀。 國計民生。兩有裨益。臣嘗考於書史。竊見自古圜法。如周景王之寶貨。蜀漢之直百。魏之當五百當千。晉之比輪。唐之開通元寶。明洪武之當十當五。雖為制各殊。然行之未幾。卒以皆廢。乃知大錢法難經久。自昔已然。簡冊具存。非臣臆說。仰惟  皇上至聖至明。物力之艱。久已上邀 洞鑒。伏讀本月二十三日卹兵之 諭。未嘗不感激涕零。宋臣蘇軾有言。以物與人。物盡而止。以法活人。法行無窮。若今日欲厚民生。其事莫便於此。伏乞  皇上博咨廣訪。並飭部熟議施行。或別有良法。可以救獘補偏。非臣之愚所能擬議。不勝懇切待命之至。

致王曉林中丞議大錢書

吳文鎔

前奉手翰。並大疏稿二件。盥誦數四。無任欽服。此時銀錢並用。既多窒礙難行。而坐視不救。勢將伊于胡底。舍大錢一法。更無別法。鄙意向以為然。讀大著各條。細入無間。其扼要在錢值與銅價相埒。自無私銷之患。而一切賦稅皆許兼納。自可逐漸流通。要知鑄大錢看似益錢。其實乃益銀。蓋可以輕錢之齎。即所以濟銀之窮。雖目前未必即有大效。而由此轉關。其功用正無涯也。正未知 廷議若何。至用金代銀。尊意不過帶筆。閩中卻切實發揮。看來金價必與銀價相較。恐滯而多窒。且未能多多益善。即姑作罷論。亦無不可也。大錢之妙。妙在但與現錢較量。置銀為虛位。仍聽其自為消長而潛移默奪。可傾其勢於不覺。昨 星使汪衡甫先生亦見示大錢議。其議專就京師言。擬法行自近也。此間吳小穀大守亦有大錢說。其中節目。小有參差。而兩君大意。則皆與尊見相合。亦可驗人心之同矣。未稔何日吉旋節署。辰惟霜信送寒。珍衛自宜。定符頌悃。

請飭各省解錢籌銅規復制錢疏同治六年 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