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4520800000041

第41章 戶政三十二錢幣下(11)

鈔法宜取信兵民疏咸豐四年

崇實

竊照軍興以來。需用浩繁。經費支絀。王大臣等議定行鈔。合詞籲請。  皇上聖明洞徹。特降  諭旨允准。欽遵在案。果能上下通行。取不盡而用不竭。誠轉移補救之機也。乃自設立鈔局而後。凡搭放之項。均不能流通。有以鈔買物者。或過昂其值。或以貨盡為詞。八旗兵丁所得錢糧。皆養贍身家之用。今所領鈔票。不能買物。則日用愈絀。強欲買物。則滋生事端。自正月以來。臣留心查訪內外兵民及大小鋪面。均視鈔為畏途。未見行鈔之利。且見行鈔之害。若不亟求通行之法。數月而後。必致兵民俱困。商賈歇業。其患不可勝言。 京師根本重地。一念及之。實切隱憂。臣日夜籌思。求所以流通之策。以救窒礙之獘。謹就管見所及。為  皇上敬陳之。蓋鈔之不行因不能取信於民。其不能取信於民由於無鈔本。方今帑項不足。司農竭盡心力。似此鉅款。豈能遽籌。而所發兵餉公費。零星鈔票。兵民日用所急需。若有鈔而無從取錢。無怪民間懷疑而不用也。臣之愚見。於無可籌畫之時力求轉移之策。竊謂內外城官錢鋪。係 國家貲本所開。而各官錢票。民間皆知寶貴。緣私錢鋪或有失業之時。官錢鋪決無關閉之虞也。擬請  旨飭下戶部明定章程。每發鈔票。准其倒換各官錢票。緣各官錢票。通行已久。即可持向各錢鋪轉用。而戶工兩局所鑄大錢制錢。除搭放外。儘數接濟各官鋪。為開發鈔票之用。似此酌量情形。妥為辦理。則一轉移間。庶可疏暢。民間日用既便。自可漸漸通行。行之久則信之深。始則必欲取錢者。久可樂於存鈔矣。抑更有不必實與鈔本而鈔法可期暢行者。上年奉  諭旨。各省地丁關稅鹽課。皆准搭交鈔票五成。仰見  聖識英斷。決無輕鈔重銀之見。竊思內外臣工。未能仰體  皇上大公之意。且內外各衙門在官人役。均願各項交銀。不願各項交鈔。交銀則平色火耗。種種需索。交鈔則無利可圖。勢必多所阻撓。而行鈔決不能暢。臣愚擬更請明降  諭旨宣示中外。凡各省正雜款項。自五成以下。無論三成四成。必得搭有鈔票。方准解部。擬按省分之遠近。以定限期。逾限而全行交銀者不收。使天下曉然於銀鈔並重。  皇上視鈔寶貴如此。則天下爭相寶貴。各省必講求鈔票搭交官項。小民趨利若騖。必以銀換鈔。而鈔之行乃大暢矣。議者或曰。如是則 國家每年應收千數萬銀。易為千數萬鈔。行之既久。庫中必至有鈔無銀。此猶輕鈔重銀之說也。  皇上富有天下。不在蓄積之多寡。而在貨財之流通。且入項以鈔收。出項即以鈔放。何慮有鈔無銀乎。且更有推廣以便民者。民間銀錢皆有經紀。隨時定價。藉長落以漁利。今票銀每兩作制錢二千。寶鈔二千作銀一兩。經紀無從牟利。遂致扞格不行。擬請惟官放官收。仍遵定例。至民間行用。則任其隨價長落。由順天府五城出示曉諭。蓋繩以法而未必即行。動以利則未有不行者也。

至借給商民之議。亦為救時一策。惟部議五家環保。二月後即抽本。各商恐有拖累。且為期太促。故雖亟思呈領。而仍裹足不前。擬請嗣後如有願借商民。但取殷實鋪保。不必限以五家。徑赴鈔局呈領。無庸由五城轉發。借給之鈔。須造數十千以及百千整鈔。方可架空運用。並明白曉示。還本時仍收鈔票。自借之日起。即三釐行息。按月赴局交利。寬以一年之期。使得行用周轉。一年之後。按月交本一成。十月而畢。如一年限外。本利不能呈繳。治以應得之罪。商民畏法多而玩法少。並以鈔借。即以鈔還。必踴躍爭先。祇慮其不敢領。無慮其不能還也。臣伏思我  皇上宵旰勤求。無非為天下生民計。一自銀價日昂。外省官民交困。西商囊括而去。京城生計日艱。鈔法之行。原以濟時世之艱。而蘇天下之困。無如物價騰躍。民氣愈蹙。大商小賈。走相私語。謂生平貿易所積錙銖。異日悉成廢紙。雖三令五申。告以鈔票。即抵銀錢。而陰奉陽違。仍相觀望。所以然者。鈔法不能取信於民。故必籌各省流通之策。各省流通。京城亦行之必暢。又使之隨價低昂。有利可謀。寬限繳還。有資可運。易曰變而通之以盡利。記曰來百工則財用足。但使不匱之原操之自上。即各足之富藏之於民。斯誠厚生利用之大權。而萬年有道之長策也。臣為通行鈔法起見。用敢縷陳。伏乞  皇上聖鑒。

流通鈔法宜籌實濟疏咸豐四年

楊重雅

竊聞咸豐三年以來。所放寶鈔見在概行發錢。官民商賈。無不鼓舞鼚軒。顧臣以為 朝廷發一令。行一政。必大利真能在 國。實惠真能及民。而後為斟酌盡善。若制度紛更。徒飽奸商之谿壑。甚無謂也。臣謹就管見所及。條舉數則。敬為  皇上陳之。一收鈔宜籌妥速也。臣聞總局收鈔。隔日一次。收鈔之日又定限收數十號。每號又定限不得過一百張。持鈔赴局之人。多有守候竟日不得交入者。此商人辦理不善之情形也。旋經戶部出示。改為按號掣籤。每掣十字每月隔日驗收一字等語。較商人所辦。似為妥協。顧臣尤有疑者。聞寶鈔有六百萬串。諒不下六百字號。今以隔日一字計之。一月對十五字。一年僅能對一百八十字。統計六百字對完。應在三年零四箇月後。中間尚有封印日期。三年中又應扣三箇月。積日更多。以此而云流通。臣未見其可也。臣觀戶部告示云。總局內有一百二十人。臣愚以為每日以二十人收鈔。一百人對號。計以一人對一千張。似不為多。十人可對一萬張。百人應可對十萬張。每一日即可收十字。計六十日便可對完。即以減半計之。每人對五百張。至一百二十日亦可畢事。而戶部告示云隔日僅收一字。此臣之所不解者一也。一還鈔不宜過遲也。臣聞總局十一月二十日所收鈔票。批云十二月二十二日領回。二十二日所收鈔票批云十二月二十四日領回。夫收鈔以後。不過覈對鈔根。分別真偽。該局既係隔日一收。則本日所收之鈔。次日諒已對完。又次日即可發還。即或三日不能則五日。五日不能則七日。何以必遲至一月之後耶。換鈔之家。亟須應用。乃寶鈔已交局矣。轉瞬時至臘底。不但錢不得取。即鈔亦不得出。民情窮迫。恐致別滋事端。而總局地方。又設在東安門外。密邇 禁城。先事豫防。尤宜加意慎重。臣聞外間富商巨賈。多有收買鈔票以圖取錢者。今總局還鈔。必曰對月以後。將來買鈔之徒。句通總局。遇有字號重複之票。必至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名為便民而適以厲民。名為除獘而轉以滋獘。此臣之所不解者二也。

一大錢宜並流通也。臣聞總局現辦章程。擬概發給制錢。不搭當百當五十大錢。夫當百當五十大錢。外間誠不便用。顧此項大錢。現在未能停鑄。 國家發給八旗兵餉。發給各官俸票月錢。無不按成搭放。何獨至發鈔。則必曰概用制錢。此係總局奸商買鈔至多。從中漁利明矣。寶鈔貴流通。大錢獨不貴流通乎。況外間初傳商人捐錢百萬串。現聞商人湊捐不過十萬。試思商人所有鈔票。奚啻百十萬串之多。以所捐十萬串錢。取 國家百十萬串錢以去。尚得謂非假公濟私乎。寶鈔已用年餘。一旦發給實錢。即使搭成付給。亦屬喜出望外。而必曰概給制錢。此臣之所不解者三也。一商人宜示裁制也。臣見商人告白。囗貼街衢。第一語即云本局流通錢鈔。又云此係京城各行義舉。為流行寶鈔疏通市面起見。一似此次鈔本。全係商人捐發者也。其實商捐現止十萬。以所發六百萬鈔計之。不過六十分之一。顧已專擅若此矣。臣愚以為。 國家辦事。須持綱紀。此次辦理發鈔。凡有所告於眾者。應歸戶部用印出示。以免太阿倒持。今問其經理。則曰商人。問其接濟。則曰戶部。行之日久。又必曰戶部欠商人鈔本若干萬。前此官錢鋪。以官號之票存。指為戶部之欠款。商情詭詐。已有明徵。而戶部辦事各員。猶復甘蹈前轍。此臣之所不解者四也。以上四條。相應請  旨飭下王大臣會同戶部悉心覈議。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聖鑒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