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
4524500000155

第155章 兵政一兵制上(4)

敬陈管见疏

郭嵩焘

奏为钦奉  谕旨。敬陈管见。恭折奏祈  圣鉴事。窃臣等于二月初六日承准议政王军机大臣字寄同治三年十二月十七日。奉  上谕沈葆桢奏。照录督粮道段起条陈。安置凯撤勇丁事宜原呈览一折。内称今日各路遣散之勇丁。不下数十万必有胆略谋勇之辈。投闲置散。必致别生枝节。若将此辈加以豢养。自无构祸之事。并可责成与地方官吏协同查拿匪类。请酌留各州县厘金。以供撤勇之用。自提镇下至都守。均各照本职每年应领俸银数目。分四季向地方官吏支领。并每名酌加米石。或由厘金税项下支给。或由丁漕正报销。其余千把及无职勇丁。或全数归农。或充补兵额。所议四条。立论不为无见。惟酌给俸银米石等项。为费甚巨。亟应先事筹划。方可次第办理。销患未萌。着按照所陈各节。妥议章程。具奏钦此等因。同治四年正月初六日。奉  上谕据乔松年奏称管带之员弁。有实缺者极少。遣归后补缺无期。投闲置散。既无向上之路。并无谋食之方。未免可惜。现请将此项人员。或在立功省分。或在原籍省分。准令归标学习。如果能胜任。准同候补人员酌补营缺。藉资教练。其有不愿归标者。亦听其自便等语。所奏不为无见。即着汇入段起条陈。一并明定章程具奏钦此等因。跪诵之下仰见  皇上迩言必察。防患未形之至意。下怀莫名钦佩。惟是救时之策。贵揆事势所能行。为政有经。不能每人而求悦。段起所陈。虽为弭患起见。而臣究其利弊。要其始终。觉有窒碍难行者二。有不必过虑者二。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亦有二。请为   皇太后  皇上陈之。

绿营欠饷。各省皆同。即以广东一省言之。欠饷几及三年。为数不下数百万。旗兵之需索。营弁之吁求。几于无计推延。无词批复。虽经勉强支持。不至生事。实则可虑之至。不但此也。各路防剿之师。欠饷均已数月。去岁年谷少歉。一切捐输。皆经缓办。故筹济尤难。夫以额设之营兵。前敌之弁勇尚有枵腹之虞。岂独于名遂身退之官弁。转能源源接济之理。如曰虽无其实。姑予以名。必至兵饷勇粮之外。又增一项欠。是博一时之见好。而贻无穷之后累也。此窒碍难行者一也。承平之世 国家岁入四千余万。而所出亦四千余万。稍有水旱偏。即虞不足。至于今日。或地干戈。或疮痍甫息。江浙各省。为丁漕最重之地。已蒙  恩酌减钱粮。即使及早承平。岁出之数。不加于旧。已有入不敷出之患。安能筹此巨。豢养散勇乎。厘金固不可议停。而用则必须有节。目今需财甚广。正既无可挹注。捐输又难乎为继。惟恃此笺笺厘金。藉之为补苴之计。臣前此奏请缓停抽厘。所虑至深且远。若仅为散勇起见。未免锱铢取之。而泥沙用之矣。乎军兴以来。各路保举重。自都守以至提镇。统计不下数万员。即照起所陈。各按所保官职俸银筹给。一品岁领银八十一两。二品六十七两零。从二品五十三两零。三品三十九两零。四品二十七两零。五品十八两零。在各该弁按时支取。每月仅得数金。无加于毫末。而 朝廷积少成多。每岁即需数百万。当此挖肉补疮之时。于京饷兵饷之外。平添数百万之饷。额内既不能有余。额外又无可另取。虽桑孔复生。亦恐无能为役。此窒碍难行者二也。从来散勇之难。不难于有官之人。而难于无官之人。故川楚教匪。平定后。啸聚为乱。散勇多而官弁少。尤未闻有提镇游从而作乱者。盖豪杰之士。固不以温饱为怀。即志气稍下者。一旦名位崇高。亦必少知自爱。若夫桀骜之徒。凶悍性成。如近时江苏所诛之冯协坤。官至二品。家资数十万。尚且敢于通贼。则虽加之豢养。亦复何益。如各省督抚。皆不如李鸿章之不事姑息。虽有冯协坤之凶恶。且不足虑。何论其它。此不必过虑者一也。散勇之中。固多智略谋勇之辈。降贼之内。亦正不乏其人。勇固易于啸聚。贼尤习于性成。今天下当勇之人。莫多于楚。其次则莫如粤。天下首乱之人。莫多于粤。其次亦莫如楚。湖南数年以来。降贼之遣归者颇多。散勇之被撤者亦不少。仰赖  天威。从未尝别生枝节。广东高州之首民四五万。由江西江苏浙江各省撤遣回籍之降众。不下十余万。其散勇更难数计。虽旗拜会之事时所或有。屡经申明法令。饬属严办。亦无不随起随灭。段起于立功回籍之员。乃为之鳃鳃过虑。不知降众如林。又将如何筹以糜之。此不足过虑者二也。

原谓遣散之后。可以资其镇抚。不知营官之所以能约束兵勇者。视乎 朝廷之制度。不视乎一人之恩威。常人之情。畏法甚于感德。趋利甚于避害。当其在营。兵勇有趋利赴功之心。营官有赏功罚罪之权。故强者知劝。而弱者知惧。一经散遣。权已不属。提镇之与散勇等。

耳。譬之自督抚下至州县。在官则递相统属。罢官则等若齐民。夫以督抚之重。且不能行其权于居家之日。而谓都守以上。能约束散勇于既撤之后乎。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一也。原谓可与地方官共图缉捕。不知州县有缉捕之责。武营有会缉之责。严之以处分。假之以事权。犹且不能认真缉捕。彼回籍都守以上各员。既无处分之可畏。又无事权之可假。而转欲资之缉捕盗贼。是犹欲前行而步也。且恐此辈粗人。因之武断乡曲。挟仇修怨。纷纷而起。是养之而适以害之。此行之而仍恐无益者二也。总之天下之治乱。在乎用人之当否。所用贤。则纪纲振饬。法度修明。虽乱世亦可以为治。所用非贤。则纪纲倒置。法度废弛。虽平世亦可以致乱。从古及今。未闻费有用之财。养无用之人。之以利。而求其不作乱者。无论此豢养之名。或非英畏之流所肯受。正恐启人以轻量之心。殆尤非细故矣。方今内患未平。外患犹伏。正臣子卧薪尝胆。力求自强之时。非天下已治已安。高谈偃武之日。为今之计。与其坐耗经费。仍非弭乱之善方。何如选练精良。预筹防患之实用。其甘肃新疆及云贵福建之现逼贼氛者无论矣。即如广东境内现虽无贼。而东则有漳龙之悍逆。西则有岑横之余寇。南则有越南之黎匪。无在不须用兵。即无日不当讲武。臣选将征兵。亦未尝不于遣散勇弁中取材。他若江南安徽浙江两湖四川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或全境初清。或邻氛未靖。论者或患其兵气之未销。而臣转虑其武备之渐弛。窃谓各省均宜酌留兵勇。多者万余人。少或三四千人。即以各该省在籍之提镇协游以下。为营官。为哨官。简其精壮。汰其老弱。随材任使。不拘资格。分省分及扼要处所。无事则恪遵营制。俾就范围有警则迅赴戎机。无烦征调。且使将材不致废弃。军饷不致虚麋。而天下有备无患。亦可以补绿营兵力之不逮。其月饷即从厘金项下酌量筹拨。而不虞窘乏。二三年之后。天下大定。内外乂安。立即裁撤归农。亦不患别生枝节。如此一转移间。化虚耗而归实用。事易举亦易停。而不致有牵制之虑。如蒙  俞允。各省均有募勇旧章。应如何酌量变通之处。请  旨敕下各省督抚体察情形。妥筹办理。至安徽抚臣乔松年所陈各节。审时度势。平易易行。现在各省大略皆系如此办理。自应如该抚所请  敕部施行。臣受任封圻。于利弊得失之故。因革损益之宜。不敢不悉心熟筹。用竭两端之叩。勉抒一得之愚。冒昧直陈。以备  圣慈采择。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 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