洵哉其宜寝也。若其后改为杜患于流。不如杜患于源之说。则实实可行。大意谓高一带之下河。地势极卑。堰堤泄下之水。不得不以下河为壑。所幸东系大海。则下河之水。自当以大海为壑。然臣坚主筑堤束水。并开一百六十丈大河之说。而不敢专言开海口者。以下河形如釜底。开海口。则海潮有内灌之患也。且以水性而言。方其奔赴之时。必循地形之高卑。尽其平满之量。然后递流而前。所谓盈科而后进也。方淮流盛涨之际。高堰水汹涌而来。势必先盈釜底之科。而后渐达于海。即使海口等于内地。然俟其递流到海之时。釜底之禾苗。未有不化为乌有者也。至于淮扬之人。又有谓开浚小河。自可导水出者。殊不知河之贮水犹器之贮水也。有一石之器。斯受一石之水。若有一石之水。而仅设五斗之器。则水之入器者止五斗。而此多余之五斗。必溢于器外矣。下河既如釜底。而今所开之河。势亦就釜底开挖。夫止就水底开挖。则徒增釜底之深而已。究之盈科渐进之势。断不能飞越民田以入海。则仍不能救及禾苗之淹没也。是以臣前疏请筑堤束水。藉堤之高以助其出海之势。则自无旁溢。且开一百六十丈之河。则宽足以容。自可安行而出海。但虑兴工艰难。而所费浩大。正在踌躇。今蒙 皇上面谕臣子。问臣作何设法修治。因令幕客陈潢曲为筹划。潢思今岁正月。廷议闭塞坝之时。 圣谕谓水出高堰坝上。特谕并闭高堰之坝。潢因念杜患于流。不如杜患于源。则欲治下河。莫若设法径治高堰之为得也。今查高堰堤外之直东为下河。而东北则为清口。今若自翟坝起历唐 古沟周桥闸高良涧高家堰等处。于高堰堤内东首离堤一百二十丈处。筑大重堤一道。束堰坝减下一千方之水。使之比出清口。实为便利。又念清口为黄淮交汇之区。若无设法分泄之策。而遽添此千方之水。则当二交涨之时。必有旁溢之患。今幸黄河北岸。新挑中河一道。其宽大足以容受。拟于黄河北岸。建闸四座。约可泄水五百方。又从王家营大坝约可泄水三百方。此八百方之水。皆可由新开之济运中河。径直归海。又山阳南岸。草湾以下。向挑运料小河一道。今应将小河拓宽。俾成大河。约可泄水三百方。又盐河一道。原资中河之水以济运者。亦可泄水一百方。如此则清口虽增水一千方。而此诸河实可水一千二百方。至天长旴山涧之水。遇淫雨之时。约尚有二百方。此则俟高堰重堤竣工之日。引之由人字河湾头闸二处。一经芒稻河入江。一经串河入海可也。如此则洪泽湖下之水。可涓滴不浸下河。下河可永免水患。且为约略估计所筑之堤。约高一丈七八尺至二丈不等。共长一万六千丈。每丈牵费三十两。共需银四十八万两。并拓宽南岸运料河。即以所拓之土筑堤。并建石闸六座。约又费银三十万两。而此工一成。则洪泽湖虽遇异涨。而水由高堰两堤之中北注。不复东侵下河。下河汪洋十余万顷之地。尽可变为沃产。一善也。且不特下河可免水患。高诸湖。俱可涸出田亩数千顷。二善也。高堰一带。原系最险之地。今增此堤。可为重门之障。三善也。洪泽湖广非常。风起舟多覆溺。今就此堤内之河出入。则避湖险而就安流。四善也。
陈潢系臣幕客。姓名早已上达 圣聪。并未见之章疏。臣于今日不得不据实奏闻。不特居功闭贤之念不敢萌。即引嫌避忌之私亦不敢计也。按此为釜底抽薪之策。所见实高绝于人。然堰堤减下之水。束出清口。正可藉以敌黄刷沙。而必分流于北岸之济运中河。南岸之运料小河者。殆以此时河未太深。又两岸新筑束水缕堤。逼之太紧。恐或。故不如分流之为愈。亦禹贡疏为九河之遗意也。疏下部议。如所请。并加陈潢佥事道衔。时于成龙为直隶巡抚。 上以公疏示询。成龙力言下河宜开。重堤不宜筑。 上遣尚书佛纶。侍郎熊一潇。总督董讷。总漕慕天颜孙在丰会勘。天颜在丰。议与公左。佛纶以应从公议。还奏。遂仍下九卿会议。先是公尝奏生财裕饷三疏。一为开水田。一为通洋。一为毁铜器。其开水田疏也。言天下有三大弊。一曰水利不修。二曰赋轻而民隋。三曰生者寡而食者众。其说援引古今。纚纚至数千言。谓此三弊关系民生国计。至切至深。须早图以救其失。图之之道。惟在修明水利。臣前任安徽巡抚时。目击凤阳府属地方荒芜。曾陈沟田之法。以期垦荒实效一疏。蒙 皇上饬部议覆。后值军兴孔亟。至今尚未举行。然在今日而欲求实在生财之道。断宜仿此沟田之法。随地制宜而亟行之。惟臣从前止阅凤属。而未历淮徐。止知水患之由于积霖。而不知凤兼受黄河之害。且更不知河患之不特可除。而并因之以为大利也。今日受任总河以来。朝夕奔驰。深知江南凤徐淮扬四府州逼近黄淮。实有无穷之利。倘蒙 皇上不以臣为不肖。准臣将江南徐凤淮扬四府州。并山东州一府荒地亩。会同各该抚臣随时斟酌。尽力经营。则先用垦本银五十万两。照臣前疏沟田之法。量加更改。招募无家无业之人。计口授食。督令垦土开沟。引水滋溉。并照大修河工之例多用监理分管等官。每分管官一员。募夫二百四十一名。田一百二十顷。其所收之粟。更为来岁加垦之资。以五年为率。展转经营。五年以后。不复计口授食。竟将所垦之田。给与开垦之人为业。止量其所产。每岁科什一之税。交有司征收。除经始一年不计外。约计六年之后。可为国家岁增赋米三百万石。 国家既于五府州地方岁增赋米三百万石。则尽可就近运赴京通二仓。将江浙等省远处漕。尽行改征折色充饷。其每岁漕造经费等银。亦可酌量节省。诚一举而数善备焉者也。此疏竟议行。行之已有绪矣。至是御史郭琇。给事中刘楷等交章劾之。慕大颜孙在丰。亦疏屯田累民。及阻挠下河事。诏俟于成龙至会议。公随入觐。先疏论于成龙慕天颜孙在丰朋谋陷害。又自辨受命治河之日。黄淮情形如彼。今日深通如此。方臣未任之初。部臣估费六百余万。臣任事后。苦心节省。今一概加修竣工。统计所费。仅及部臣所估之半。而台臣郭琇劾臣糜费帑金数百万。不知何所见。而诬臣至此极也。其曰题道题厅。未闻得人。则河员必自河臣保题。定例已久。其曰夺田屯垦。则臣绝不以纳粮民田分厘入屯。
自康熙二十二年。两河归故。运道通行。而郭琇必以洪水狂澜罪臣。科臣刘楷则曰惟见年报冲。台臣陆祖修则曰清丈隐占。非额外多遗地亩。诸臣合力攻臣。必欲陷臣而后已。绝不顾民生大计。倘蒙 圣驾再巡。亲阅河工。更命大臣清[丈](重)隐占地亩。则臣与诸臣之是非功罪立分矣。疏入。 上谕阁臣曰。自靳辅被劾。论其过者益多。靳辅若不陈辨朕前。复何所控告耶。然卒允九卿议罢公职。不惟屯田策不行。并重堤亦不筑矣。昔元虞集尝在讲筵谕京师恃东南运为资。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京师之东。濒海数千里。海潮日至。淤为沃壤。用浙人之法。筑堤捍水为田。听富民欲得官者。合其众分授以地。官定其亩以为限。能以万夫耕者。授以万夫之田。为万夫之长。千夫百夫亦如之。三年视其成。以地之高下。定额于朝廷。以次渐征之。可远宽东南海运。以纾疲民。实为百世良规。为议者所沮而寝。其后明代徐贞明本文靖之意。着潞水客谈。锐意行之。而卒中止。论者以为古今一大憾事。文襄之疏。取河旁弃地行之。亦可岁得米三百万石。以省东南之漕。使其竟行。则不惟宽民力。并可以纾国计。策无善于此者。乃台谏诸臣。必昌言排之。或因小不便而弃大利。是何异因噎而废食耶。夫建都于北。而必转粟于南。转粟又不用海运而用河运。是为舍近而求诸远。舍易而求诸难。此皆情理之不可解者。文襄公屯田若成。吾知他日必奏行海运。从云梯关下放洋。云帆雪浪。不旬日即达天津。朝野熙熙。皆含哺鼓腹。以乐太平。何致如今日之百计经营。官民交困。民间为官吏所剥削。既以数石而输一石。官府又为役徒所侵欺。必费银数两。而后可致一石耶。且屯田察民所隐占。过刻过严。诚有不便之处。若筑堤则无丝毫之损于民。而有邱山之利于国。乃公卿亦必奏议停之。谓之何哉。吾是以叹文襄公实有体国经野之才。而当时尚不尽其用。为可惜也。公罢。王新命代为总河。会中河工竣。学士凯音布。侍卫马武往勘。还奏中河商贾舟行不绝。漕运可通。 上命廷臣曰。前于成龙奏靳辅开中河无益。反为民累。河道已大坏。今凯音布等往勘。则云数年以来。河道未尝。漕船亦未有误。谓靳辅治河。全无益。不惟靳辅不服。朕亦不惬于心矣。若王新命顺从于成龙说。将原修工程尽行更改。是各怀私意。必致贻河工。乃命尚书张玉书等往勘。确议还奏。河身渐次刷深。黄水迅流入海。其已建闸坝堤埽。并应如靳辅章程。无庸更改。二十八年。 上南巡阅河。见靳辅浚河深通。堤岸坚固。实心任事。劳绩昭然。乃复其原职。三十一年。王新命罢。复以辅为总河。公以病辞。 上命顺天府丞徐天玺同往协理。疏言黄河全体情形。谬抒善后一得之愚。则高坝再为筹划万全。以资捍御。中河再宜加帮筑遥堤。以固金汤也。盖以黄河自荥泽县起。至江南之清河县止。两岸各二千余里。臣等尝设一必不然之虑。以为制变之宜。如南岸险工之在开封者有疏虞。其水乃入淮河。归德以下宿迁以上之险工有疏虞。其水乃全入睢河。桃源清河之间险工有疏虞。其水总入洪泽湖以侵高堰。使高堰能自保固以敌其疏虞。则凡南岸冲之水。仍由清口而出。止于民田受淹。而于运道无碍。倘高堰一有不固。则黄水仍旧内灌山清高。数百里之运河。其为淤垫无疑矣。
故臣等以为高堰尚应筹划万全也。北岸险工之在河南者有疏虞。其水乃由张秋入运河。再由天津入海。险工之在山东者有疏虞。其水乃由济鱼台丰沛之间入运河。总归骆马湖以入黄中二河。亦止于民田受淹。而于运道无碍。若在宿迁以下清河以上者有疏虞。则黄中二河之水建瓴北泻。势必夺河。而宿桃清百四十里之运道淤垫无疑矣。然此特就险工之特有疏虞者言也。再以伏秋长水言之。如本年黄水长至八尺。清水长至六尺。皆未出漕。即或如长至数尺以至丈余。有减水坝可恃。总不足虞。康熙二十四年之成可见也。特是气化不齐。旱潦难定。倘遇异常大水之年。宿迁以下。则添山东诸水。清河以下。则添淮河之水。一时清黄皆涨。势若滔天。虽有水坝而宣泄不及。诚恐中河难以支持。不能无淹没决之患。故臣等以为中河之尚宜讲求也。其讲求之法。在中河则宜加筑重堤一道。再开夹河一道。以作重门之障。更于堤工之上。每二十里设立洞一座。以溉民田。则北岸自万万无虞矣。在高堰亦须筑前此停止重堤以作外藩。以防意外。则南岸亦万万无虞。但此两岸重堤。为费甚大。臣等俱不敢议及。惟查高堰前开运料小河一道。即以河土筑成堤工。见高八尺。应如宽至三丈。高至二丈余尺。则事半而功倍矣。中河亦有河沟一道。因之挑浚深通。俾令分泄暴水。即以所挑之土。将见在遥堤加高三四尺。如是则南北两岸。凡遇照常伏秋。自有坝宣泄。倘值异常大水。亦藉重门巩固。而有备无患。永保无虞矣。又疏言黄河堤工。莫重于既成之后。随时修补堤根。积水易致油刷。惟于上流量控一沟。引沙直注使停。再于下流量挖一沟。引水分泄渐去。其低洼处自然淤平。臣前任时。相度董家龙窝险工。曾设洞。引黄灌注于月堤里。使水流月堤外。洼地遂成平陆。今邳州旧城西 地。周围约有百里。水无去路。宜仿已之法行之。或虑掘堤难以修防。则建小闸以酌量引灌可也。当公革职时。陈潢亦革去道衔。旋病殁。至是公念其十载助己之勤。办事之忠。称为义友。具疏历数其大功有五。皆足发前人心思之所未及。仰求特沛 天恩。准复其佥事道衔。以光泉壤。其文尤悱恻缠绵。可歌可泣。潢其可瞑目于地下矣。公亦旋卒于任。遗疏至下部议。 赐祭。谥文襄。三十三年。 上召见河道总督于成龙。及原任署督董讷。责其排击靳辅。并责河道总督董安国。以江南人士。吁请捐赀建祠。祀辅河干。入奏下部议行。四十六年。 上追念辅功。加太子太保。加骑都尉世职。雍正五年。 诏追赠工部尚书。 命江苏巡抚尹继善择地建祠祀辅。祠在清河县城内。八年入祀贤良祠。李祖陶曰。易于乾坤之后。次以屯。其象词曰。元[亨](享)利贞。随后次以蛊。其象词亦曰元[亨](享)。谓必遇艰难险阻。始可以见才。必败坏之极。而后可以更新也。文襄公任河督于大败极坏之后。又值军兴孔亟之时。赀费难筹。人夫难募。卒能因势利导。绩底于成。其才力有过人者。然非遇 圣祖仁皇帝之明。则其初请饷不应。虽巧妇不能为无米之炊。其后谗口交攻。虽慈母不能无投杵之虑。尚何望功成身泰。 恩礼始终哉。此古人所以云有一代之君。始有一代之臣也。陈潢具经世大才。而无人赏识。当其落魄。邯郸道上题诗吕祠。慨然遐想。其旁若无人之态。亦如马周之命酒新丰。文襄一见而奇赏之。延入幕中。乐同鱼水。大丈夫得遇知己。遂竭力赞助以成功名。当其代草沟田之奏。祇欲教稼。而非以治水。迨移以治水。而亦如其所素习。是为潢之幸遇文襄欤。抑亦文襄之幸遇潢也。若乃重堤之筑。为保障奇谋。屯田之兴。为生财大策。两皆为人所尼。二公当并不满于心。然而贾谊分封之策。文帝不能行。而武帝行之。王朴平边之策。周世宗不能行。而宋太宗卒能行之。事固有钝于一时。而利于后世者。二公其亦何憾之有哉。予读其奏疏八卷。一如杨勤公督漕之奏之可为后世法程。而又憾诸家之文。不足以见其全也。为联缀而论次之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