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
4524500000047

第47章 吏政三铨选(2)

*原书页码标为十,疑错简

至意除将现拟章程咨送吏部查核外。所有考试候补各员及拟月课缘由。理合恭折具陈。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原书缺页十二

请饬部变通辨理班次以重正途折

彭世昌

窃惟 朝廷取士首重科甲。多士幸入词垣。重以散馆考试。高等则授职编检。次则分用部属。次则铨选知县。求才实用。内外分司。法至善也。乃近日各部候补司官多则数百。少则亦不下百数十员。加以保举捐输。插补插选。以致正途到部者。求补一缺。动需一二十年。吏部虽有选班。亦非一二年不能轮到。壮年通籍。则白首为郎。暮齿分曹。则半途求去。人才抑塞。欲进无由。似不如援例变通。俾得及时自。考唐宋制科得士。必先授以丞佐判官等职。使之练习吏事。洞悉民情。诚以士人学古入官。必须民社躬膺。周知利病。庶他日为有用之才。今进士榜下分部者。淮其改就知县归班。铨选者亦淮其呈请分发省分。而独散馆部属一途。尚未变通辨理。可否 饬下吏部。议定章程。散馆归部人员。准其呈请改就知县。附于本年散馆郎选班末。依次铨用。每科不过数人。于选班不致窒。而正途日见疏通。于求才寔用之道。不无裨益耳。

请饬议保案疏

郭从矩

窃臣前奏玉牒馆保举太优。曾经降旨令惇亲王等妥议具奏。已于十五日钦奉  上谕。照所拟给奖矣。但臣近闻宗人府知照各衙门。则仍系保举。无论题选咨留。傅说原议。乃系援照道光二十七年咸丰七年两案为据。臣查道光咸丰年间所保前案。并不闻部员捐班中曾有何人同保。无论题选咨留。是前案原不至如此之滥。况即成案在前。何不可变通于后乎。又闻以分别字数为劳绩。臣查誊录写字。劳绩几何。何至破格奖赏乎。又闻照铜局分缺先间银数从优议。臣查分缺先间之上。从优则有分缺间前。再优则有分缺先前。再优则有遇缺尽数。即优而又优。何遽至无论题选咨留乎。此事似小。臣言似微。然关于用人行政之道则甚大。不敢不为   皇太后 皇上再陈之。 国家之开捐非得已也。但官职可捐。举劾断不可捐。今无论题咨留。乃保举非官职也。若保举可捐。岂贤劳才能尚可捐乎。从来士气屈而学术卑。学术卑而政事坏。此乃不易之理。 国家设科取士。必以庶常进士。分部学习。所以重政事也。自推广捐输以来。各部选咨留缺。已全归捐班占补。庶常进士。或至二十余年不能题升郎中。独赖题缺一项定例。专补科甲。一线之防犹为今日通经致用之路。今查各部汉额郎中等官。题缺少者。止有两缺。一旦而令投效捐生。抢补者至有数十人。不知正途人员。尚有何缺可以补用。 朝廷以此优奖捐生。独不当慎重部务。而为正途计乎。且实缺郎中二年俸满。截取知府。既补题缺。照例可于京察一等。应得  简放。京卿道府。是部曹乃清要之秩。一转即为崇班。致治之道。全在用人。今内而公卿外而督抚偶出一缺。 朝廷临轩而择。未尝不叹人才之难。顾今日之大员。即从昔日之五六品官而来。苟不端其始进。则人才何由而得。总之用人行政。事无大小。言无先后。但宜从长。而断不宜迁就为安也。

疏通甲班谨拟量为变通折

李璠

为进士知县壅滞。拟请 饬部于内选酌加抵班。外补酌改分班。以敦吏治。恭折仰祈  圣鉴事。窃以知县为亲民之官。欲得其人。必先读书明理。故内选班次。莫优于散馆知县。而归班知县。何竟至杳无选期。外补班次。莫优于即用知县。而即用本班。何复令压班迟滞。臣查吏部铨选则例。内开双月知县用进士五人。如无人。将进士教习抵选。新进士二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举人五人。如无人。将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俸满教职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  恩诏荫生一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殉难荫生一人。如无人。将进士抵选。捐纳四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推升三人。二十三人为一班等语。核计双月抵选之数。进士之抵班四。已较少于举人之抵班六矣。又查定例。单月知县。用服满应补四人。如无人。将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开复应补二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亲老改近终养服满病痊引  见。不必坐补原缺。或仍以原官用者二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捐纳四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进士四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新进士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举人四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俸满教职二人。如无人。将举人抵选。又无人。将应补抵选。盐期满保题一人。如无人。将应补抵补。京升俸满副指挥一人。如无人。将应补抵选。其应用拟抵之进士新进士举人班次。如再无人。俱以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等语。核计单月抵班。其数二十有六。而以举人抵者十二。以应补抵者十四。其间遇举人应抵无人。复以应补抵者。其数八。其间遇应补抵无人。俱以举人出身之俸满教职抵选者。其数十。是应补一项。均各有抵班。又各有彼此无人互抵之班。而进士一项。单月则全无抵班也。又查吏部铨选章程内。知县升调遗病故休选缺。轮用进士即用班前。候补班前时。将银捐候补班前尽先前进士即用班前尽用。合为一班。统按接到过班部文日期。及到省先后。请补一人。其减成报捐之员。有所区别也。臣思乡会试为抡才大典。而读书通籍者。多半寒畯之士。其以归班知县铨选。以即用知县分发者。类皆中年以后之人。正宜使之及时自。俾得早展百里之才。从前选轮抵数。十人一周。到班甚易。近因各项插班甚多。一轮须一二百人一周到班甚难。而捐纳人员。一经上兑。便可得官。甚有未及岁者。先行纳资。豫为服官地步。劳绩人员。一二年投。一两次保奖。即成正印一官。而归班知县。即用知县。计其得官年岁。较之庶吉士部属等官。固已有伤老大。又复选补无期。欲归银捐。则苦于寒素。仅归即用。则苦于压班。徒使晚成之器。几成废弃之材。于设科取士之意。殊未洽也。臣愚以为内选定例。进士正班。未可议增。而抵班似可酌加。外补定章。进士即用正班。既系分班。则银捐进士即用班前。与银捐候补班前。可毋庸合为一班。如于双月进士。四抵班加为六抵班。则双月多二抵班矣。至外补班次。如轮用进士即用班前。候补班前时。将银捐候补尽先。进士即用班前尽先。各按各班。分别请补一人。银捐即用。如无人。用常捐即用班前。如无人。用劳绩即用班前。如无人。用即用正班。其轮用候补班前时。亦各按各班办理。则即用与候补两不侵占矣。臣为疏通甲班。慎重亲民之官起见。谨拟内选酌加抵补。外补酌改分班。量为变通。仍不致有各途。是否有当。伏乞   皇太后  皇上圣鉴。谨 奏。